“至境”难致“敬”:卢晓与上汽通用的新能源困局
在新能源汽车风起云涌的当下,上汽通用携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首款智能豪华轿车“至境L7”登场,看似是吹响了在高端新能源领域进攻的号角,实则更像是在重重困境中艰难挣扎下的无奈之举,其未来前景蒙着厚重的阴霾。
对于至境品牌,上汽通用寄予厚望。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表示,首款至境车型作为别克全新一代电动化产品,将搭载智能辅助驾驶、智慧座舱、增程动力等技术,代表着上汽通用已经全面转入新能源“进攻战”。
通用汽车长期秉持重混动轻电动的路线,这一战略偏差使得别克在新能源赛道上起步极晚。直到2019年,别克才推出第一款纯电车型微蓝6。然而,这款被市场质疑为油改电的产品,毫无竞争优势可言,销量自然一落千丈。即便后来别克将希望寄托于通用汽车耗费百亿资金打造的纯电平台奥特能,2023年基于该平台的纯电车型E5上市后,也仅是昙花一现,多数时间月销量在1000辆以下,如此惨淡的表现,让别克在新能源市场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
电动化与智能化战略的迟缓,是别克新能源发展的又一致命伤。由于混动路线不清晰,导致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裹足不前。2023年和2024年,别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分别只有6.6万辆、8.8万辆,这样的数据与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品牌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也凸显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严重落后。
上汽通用旗下拥有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整车品牌,然而从2017年到2024年,其销量却连续下跌,2024年整车销量仅为2017年的22%,如此大幅的下滑,令人瞠目结舌。曾经作为上汽集团销量和利润奶牛的上汽通用,在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267亿元,这一巨额亏损无疑是其内部困境的鲜明写照。
雪佛兰品牌更是陷入退市传闻的漩涡。5月28日,市场消息称雪佛兰品牌退出中国已进入倒计时,尽管上汽通用方否认了这一消息,但市场的悲观情绪并未因此消散。这无疑反映出上汽通用内部品牌发展的混乱与无力,各品牌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反而相互拖累,共同陷入发展的泥沼。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汽通用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汽车市场迭代太快导致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上汽通用的研发与营销、研发与本土用户需求严重脱节。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上汽通用却未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推出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自然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至境首款新车“至境L7”虽然定位30万级豪华增程轿车,并搭载智能辅助驾驶、智慧座舱、增程动力等技术,看似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当前高端新能源市场已被众多实力强劲的品牌占据的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谈何容易。而且,上汽通用此前在新能源领域的糟糕表现,已经让消费者对其品牌和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款新车要想改变消费者的看法,获得市场认可,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自去年8月卢晓上任后,与管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升级泛亚技术研发中心、梳理三大品牌车型、实行一口价渠道变革。然而,这些变革短期内似乎难以彻底解决上汽通用的问题。研发中心的升级需要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品牌车型的梳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进行创新和突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口价渠道变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市场价格,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能否真正提升销量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观察。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看似是一场在高端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反攻,实则更像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赌”。在瞬息万变的汽车行业里,成败难以预判。正如某位上汽高管所说:“留给合资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必须要么大干一场,要么选择退出。”但以目前上汽通用的状况来看,这场“大干一场”的豪赌,成功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上汽通用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内部困境重重,产品与市场脱节,变革之路困难重重。至境轿车项目虽然承载着上汽通用的希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诸多问题的双重压力下,其未来前景不容乐观,上汽通用能否在这场新能源的战役中绝地反击,还是一个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