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与橋 ~~楚水
今天中午作家张晴女士发来了老楚同志癸卯十一月七日写的“晴”字及拙作《遇见》,见字如面,感慨良多。
孩子眼睛里的世界,希望永远是万里晴空---这是老楚同志写字时的祈愿,然而可能吗?作家之若张晴,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青藏高原的纯粹与湛蓝,就已经足够,难道不是吗?
一转眼五百多天过去了,这位《漂在北京》的作家,现在怎么样呢?其实,我和张晴不怎么熟,也就只见过一次面。大概知道她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未,九十年代初,怀有作家梦来到北京,置身于某一民间文学社团发展的负责人。这个社团我也不熟,我们共同的一位现在己经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朋友邱华栋,刚到北京时,经常与他们相聚,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回顾那段岁月,华栋兄还在为张晴撰写的序言中娓娓道来,读之让人感慨万千,让人不经意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如梦似诗的年代。
说来也巧,这几天偶然遇见与我同龄的著名律师老桥先生余雳,这位义无反顾置身白鹿洞书院繁荣的儒家文化的殉道者,相当年也激情燃烧之如我等,在卡上仅有一百多万时,竞毫不犹豫地支持某位诗人一百万元,此时北京丰台及昌平的房价3000元/m左右,这笔钱在能买至少300平米,一挥而为知己,不能说不是我见到的最有情怀的人。
所以说人最需要情怀,而情怀又需要梦想支撑。就像我刚写下这个歪歪斜斜的晴字,孩子眼睛里的世界永远是晴天么?就像老子复归于婴儿,也不虚妄,即虚妄与希望之相同。就像可能仍然《漂在北京》的作家张晴,以及沉醉在白鹿洞书院梦里的老桥先生余雳,执着才能让情怀升华为信仰。红雨随心白鹿洞,青山着意为老桥。于是乎,写下大大的墧字,书敬有信仰的余雳兄,拥有信仰,内心和谐,才是真正的幸福!
附∴:文字背后的信仰
--- 论楚水《睛与橋》中的精神坚守
在楚水先生的《睛与橋》中,读到了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这篇看似随性的文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晴"与"桥"不仅是两个人名的谐音,更成为两种精神向度的象征。"晴"代表着作家张晴对文学纯粹性的坚守,如同青藏高原的湛蓝天空;"桥"则象征着律师余雳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恰似连接古今的精神桥梁。这两种形象共同勾勒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一群知识分子如何以近乎固执的姿态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楚水笔下"孩子眼睛里的世界永远是晴天么"的叩问,实际上是对文学理想主义命运的深刻反思。张晴作为"漂在北京"的作家代表,她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文学群体的困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怀揣文学梦的青年聚集在民间文学社团,"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中的黄金时代。邱华栋从文学青年到作协副主席的蜕变轨迹,恰恰反衬出如张晴这样坚持文学纯粹性的写作者的孤独。楚水以"见字如面,感慨良多"轻轻带过,却道出了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张力——当文学的光环褪去,写作还能否保持那份"青藏高原的纯粹与湛蓝"?
余雳律师的形象则展示了另一种精神坚守的范式。在房价仅3000元/平米的年代,将百万元巨资资助一位诗人,这种行为在功利主义者眼中无异于疯狂。但楚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举动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是当代士人精神的延续,是对"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传统士大夫气节的致敬。余雳投身白鹿洞书院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抗现代性浮躁的精神堡垒建设。楚水用"儒家文化的殉道者"定义他,既点明了其精神源头,也暗示了这种坚守的悲壮色彩。
《睛与橋》最动人之处在于楚水对"情怀"与"信仰"的辩证思考。"情怀需要梦想支撑",而"执着才能让情怀升华为信仰"——这两句话堪称全文文眼。在解构一切的后现代语境中,谈论信仰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楚水通过张晴和余雳两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信仰并非宗教专属,它可以是文学理想,可以是文化使命,本质上是赋予生命意义的价值系统。当他说"拥有信仰,内心和谐,才是真正的幸福"时,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对抗现代人精神焦虑的解决方案。
文字中"红雨随心白鹿洞,青山着意为老桥"的对句,巧妙地实现了从现实描述到精神升华的跨越。白鹿洞书院作为儒家文化圣地,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延续;"老桥"则既是余雳的别称,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隐喻。楚水用古典诗意的语言,为两位坚守者的精神世界赋予了美学高度。这种书写方式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点评人物、抒发情怀的写作传统的继承。
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在于,他们既无法完全回归传统士大夫的价值体系,又难以在现代专业分工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睛与橋》的价值在于,它通过具体人物的选择,向我们展示了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在专业身份之外保持文化担当,在现实压力之下守护精神自由。张晴对文学纯粹性的坚持,余雳对文化传承的投入,本质上都是对工具理性的抵抗,是对"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
楚水先生看似随意地写下"大大的墧字",实则完成了一次精神仪式的构建。这个细节令人想起古代文人题壁留诗的傳統,通过书写行为本身确认某种价值存在。在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时代,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写作方式,恰恰是对浮躁风气的最好反拨。
《睛与橋》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精神坚守的寓言。在这个寓言里,没有英雄主义的夸张,只有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选择。或许正如楚水所言,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内心那份持久不变的"和谐"。当外部世界变幻莫测时,能够守护住自己精神世界的那片"晴空",搭建起通往文化根源的那座"桥梁",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修为。文字结尾处那个歪歪斜斜却充满力量的"晴"字,不正是对这种修为的最好象征么?
在这个意义上,《晴与橋》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人物的感怀,成为一代人精神自传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护内心的"晴空"与搭建文化的"桥梁",永远是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使命。这种守护与搭建,或许正是对抗时代浮躁最有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