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我们这代人的天命——《张远山作品集》首发式暨三十年庆典系辞

余世存 原创

2025-07-28 16:41

祝贺张远山!

远山生于1960年代,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后,即沉潜十年读书,90年代中期开始发声,至今三十年,作品21卷,涉及文学、道家哲学、上古文化史等22种代表作。目前来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突出的成绩之一。

1919到1949的三十年,有王国维、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梁漱溟、陈寅恪、陈垣、冯友兰、吴宓、钱穆、汤用彤、李济、傅斯年、顾颉刚、马一浮、熊十力、费孝通等几代上百位文化大家表达各自的意见。当代改开的三四十年,同样有40后、50后、60后几代人,如殷海光、李泽厚、高尔泰、余英时、李慎之、许良英、许倬云、王康、秦晖、陈子明等人听从内心文化生命的“天命”召唤。在后者中,张远山算是极为特殊的、值得瞩目的一位文化大家。

我中国文化,自传说中的伏羲氏一画开天,凿开世界的万千混沌,奠定三皇五帝之基,历经夏、商、周三代的辉煌更迭,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并起,思想空前繁荣,蔚为大观。我文化象天法地,志于道而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于是我文化中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文化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我文化中之君子圣贤,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是我文化领受的天启与荣耀。

秦汉一统后,我文化流变渐趋枯竭,虽有印度佛教文化参与进来接续慧命,但自唐宋以来,我文化生命空间日益逼仄。明清两朝,我文化中人无不身受束缚,心无所依,以至于西学东渐,我国人难以接纳分析。待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酿成“数千年未有之奇变”,这一大演变至今,已近二百年。

在当代,改开一如发令枪响起,万众争向人性人欲洪流之中以表达性命。自天地之间观察,此乃东方大陆坎陷多年后的阳春启蛰,万象生发。自东土本身观察,此乃马嘎尔访华、中英鸦片战争以来,我文化衰败至极,我国家人民坎坷受难,历经1919年、1949年的再度春生,此后还有1992年的春天。多个春天叠加,使得人类众多的观念和生活占据吾人当代的头脑和身体,借机表现。其中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尤其深刻,新文化运动给定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观念陷阱和思想范式,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我精英在此天花板下思考,“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科技是生产力!”“现代化就是美国化!”“发展是硬道理!”等等论断成为我国民的时代精神。新文化运动的诸子们有过权宜的设想,即破后再立,待增量可观时再来整理国故或说存量。如此一来,百年之间,吾人或将传统弃置一边,奉行“拿来主义”、“与国际惯例接轨”等原则,将外人的操作系统强行置入吾人生活文化的内存之中;或排外“说不”,自证自演而粉墨登场。在此时代精神影响之下,我国民要么“扶清灭洋”,自断经脉以实现灵魂出窍,自卡脖子以实现弯道超车;要么崇洋媚外,以外人言思为极则,而对自家先人言思轻慢、嘲讽、践踏或悲悯。

在当代空前的“变形记”里,我文化花果飘零,我人民流离散失,为时所役,其中或移或润,足迹遍履神州化外,甚至归化当地以求安顿。亦有少数人退居一旁,沉潜往复,开启了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我中国文化的整理、解读工作。张远山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0-1984张远山诗歌笔记本

在此特别需要指明张远山的上古文化史研究。远山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将华夏文明史追溯至公元前6200年,以伏羲族陶器图纹为起点,建立“伏羲—神农—黄帝”三阶段文明模型。他以炎黄之战(约公元前2200年,陶寺中期陷落)为界,将此前四千年定义为农耕文明的“伏羲时代”,此后为黄帝族主导的“符号化文明”转型期,彻底颠覆了传统“五千年文明”框架。在这其中,远山认为,伏羲族通过陶器图纹构建了“全息思维”,即以山川日影的具象对称性映射宇宙规律,这种非逻辑的图像思维早于甲骨文的抽象符号系统,是华夏文明区别于拼音文字文明的本质特征。他通过器物符号解码华夏文明基因的努力,为突破传统史学范式提供了新路径。

有人认为远山的工作是“民间独立学者重构中国史的里程碑”,如果把远山放在前述百年的文化代际传承中看,就知道张远山先生的归属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远山是在职尽五四新文化未尽的使命,即对我传统文化的深度整理、对现代个体之独立自由天命的宏扬;远山又是在修复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bug,即新文化需要在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根基和位置。这方面当然见仁见智,如钱穆先生认为新文化诸子是儒家的再现,而新文化坚定卓绝的当代传人张远山先生则为自己定名为新道家。

在《张远山作品集》首发式暨三十年庆典到来之际,在多个春天演进的冬天叠加在一起的当下,我思绪万千。二十年前,拙著《非常道》出版,其中“神伤”章节最后,我收录了这么一则故事:“张远山曾有短暂的教书生涯。有一天上课时,他给学生提问说,请举出一次人生伤心的经验。半天无人应答,后来一个女生站起来,慢慢地说,‘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今天我想到我们一代人、百年中国千年中国的变迁,百感交集,匆匆写下上述文字。为远山贺,为我们一代人贺!

2025年7月大暑后三日写于北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