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鹰城播撒法治种 情系沃野助力振兴路

克己 原创

2025-07-28 15:22

7月4日至10日,郑州大学法学院“法润鹰城”乡村振兴实践队奔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龙王沟经济示范区,将专业所学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普法宣传等方式,探索法治在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以青春之力助力基层法治建设与乡村发展。
特色产业一线观 振兴活力满目新
7月的宝丰县龙王沟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的蓬勃脉动与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交织成振兴图景。实践队在走访中发现,从产业融合到治理升级,当地探索出的“可复制、能持续”的经验,正为乡村振兴提供着鲜活样本。
“汝瓷企业用着村里的地,每年交租金,还招了20多个村民上班。”杨沟村村史馆内,乡村振兴办申主任指着一组村企合作数据解释。依托清凉寺汝瓷遗址的文化优势,当地创新“土地租金+就业收入”模式,既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又让村民分享发展红利。
大栗庄村的田埂上,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变革更具冲击力。“以前散户种花生,亩产最多300斤,现在连片经营请技术员指导,亩产超400斤,还能卖上价!”谈及土地入股流转带来的增产增收成效,大栗庄村田书记十分自豪。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村民不仅每年能拿每亩800元的保底租金,年底还能参与20%的利润分红,这种“保底+分红”机制,让小农户稳稳嵌入产业链条。
从文化产业激活到特色农业增值,从利益联结机制到民生服务创新,示范区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乡村振兴的活力,正藏在这些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的“土办法”里。

图为队员们在采访大栗庄村田书记。张一诺 供图

法治新风扑面来 治理密钥基层寻 

图为队员们在访谈大栗庄村法治中心崔主任。张一诺 供图

在与大栗庄村法治中心崔主任的访谈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法治护航”的力量。崔主任已经在法治中心工作了三年,他表示“村里配了法律‘明白人’和律师,网络员盯着家长里短,纠纷早处理。”他指着墙上的监测流程图说,“对弱势群体固定帮扶人定期走访,防返贫机制扎得紧,政策落地得靠细功夫。”
结束访谈,队员们来到各个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在走访中,队员们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村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疑问,为后续更精准地开展普法服务奠定基础。
统计后的调查问卷显示:80%受访者认为村民法治意识淡薄、专业法律人才匮乏是主要瓶颈;71.25%的纠纷仍依赖“自行协商”或“村干部调解”,司法途径使用率偏低;普法宣传存在“内容与需求错位”,72.5%村民急需劳动合同维权知识却未获充分覆盖。
这些一线观察让队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法治建设需跳出“单向普法”思维,转向“需求导向+多元协同”:既需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易懂的“乡规民约”,也需构建“政府引导、村委主导、村民参与”的共治格局,让法治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与“助推器”。
青春火炬传法意,乡野遍开法治花

图为队员们引导王堂村村民填写调查问卷。张一诺 供图

在梳理清楚村民们的需求和疑问后,第二天一早,队员们便来到王堂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活动中,队员们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围绕多项法律内容展开细致讲解,重点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向村民解读其中关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保护等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条款,让大家了解法律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针对不同群体,队员们也开展了精准普法。面对老年人,着重讲解保险知识和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结合近期高发的冒充客服、虚假投资等诈骗案例,教他们识别诈骗套路,守护好养老钱;对于村内劳动者,围绕劳动者权益保护展开,讲解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工伤赔偿等内容,帮助他们应对劳务纠纷;而针对未成年人,通过生动的故事普及校园霸凌的应对方法、网络安全注意事项以及防范拐骗的技巧,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结束时村民握着队员的手连声道谢:“这些法律知识太实用了,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这份质朴的感谢让队员们心中暖意涌动,也坚定了用法律知识服务乡村的决心。

图为队员们和王堂村村民的合照。张一诺 供图

基层干部以务实举措推动法治落地,村民在普法宣传中逐渐提升法治意识,这些鲜活实践让队员们对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精准普法与多元共治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实践队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乡村法治需求,用专业知识助力基层法治建设,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