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明军《大地之吟》前言
诗人王明军《大地之吟》前言
祖国大地是我们永恒的根基,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归宿。在王明军的《大地之吟》这本诗集中,大地万物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不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概念,而是化作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一缕缕深邃的情感、一声声悠远的叹息和一片片璀璨的诗意。
当读者翻开这本诗集,仿若踏上了一场探寻大地奥秘与灵魂的旅途。王明军以诗人敏锐而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穿越大地的山川河流、田野阡陌,让我们感受到大地每一寸肌肤的温度、每一次心跳的律动。这里的大地,是一幅宏大的画卷,诗人用文字作颜料,精心描绘出它的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每一首诗都是这幅画卷上的一抹亮色,或是描绘春日田野里新生的嫩绿和江河湖泊的美景,“龙湖碧水觅鱼踪,浩渺烟波钓暑冬。翠柳依依飘浅岸,繁花簇簇绽芳容。天鹅慢舞青云淡,画舫徐行惬意浓。胜境如歌心欲醉,庞然海市韵千重。”;或是勾勒出秋夜月光下的静谧:“云卷云舒终有定,月升月落恒相望。待霁明、寰宇共澄净,同欢畅”。在这本诗集中,王明军的语言犹如大地的涓涓溪流,清澈而灵动,又似厚重的泥土,质朴而深沉。他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简洁、精准的文字叩击大地的本心,进而触动读者的心弦。每一个字词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们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曲大地的赞歌。这些诗歌不仅仅是简单的写景状物,更是诗人对大地深厚情感的倾诉。这里面,有对大地滋养万物的敬畏,也有为开疆拓土的英雄唱赞歌。“大汉张骞,西域行、山跹水舞。边塞外、雁飞狼突,雀惊雕怖。走出阳关朝野别,迎来雪道昆仑顾。历艰险、坎坷铸铭文,初心悟。威武帝,旗帜竖。恩似海,情如故。将披肝沥胆,激流浇柱。茶叶蜿蜒丝路口,柞蚕蠕动田桑树。博望侯、留下好名声,芳千古。”还有对大地所蕴含的无尽生命力的赞叹,即使在最荒芜的角落,土地也能孕育出坚韧的生命,那是它永不熄灭的火焰。
《大地之吟》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是一次诗人与大地的对话,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王明军用诗歌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读者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暂时抽离,走向大地的深处,去聆听大地的声音,去感受它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与坚守。在这里会让人重新发现大地的美,这种美不仅在于它表面的山川锦绣、田园风光,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包容、坚韧和沉默中的力量。希望每一位打开这本诗集的读者,都能在这些诗篇的引领下,踏上属于自己的大地之旅,去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与希望的神奇土地。在作者笔下经常欣赏到家乡熟悉的景物。譬如《唐河泗洲塔》就是一首极具魅力的诗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宏大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唐河泗洲塔的壮美风姿与深厚底蕴。从意境营造上看,诗歌将泗洲塔置于唐河之畔,在悠悠岁月中诉说着芳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这座古塔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塔影如梦,思如麻,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的朦胧美。在描写方面,无论是晨曦中的塔身斜影,还是暮鼓晨钟下的雄姿挺拔,亦或是层层砖石蕴含的文化、浮雕纹饰的风云叱咤,都展现出作者对泗洲塔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描绘。优美古建白璧无瑕,璀璨星光塔尖滑,更是生动地刻画出泗洲塔的美丽与庄严。情感表达上,作者对泗洲塔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贯穿始终。守望尘世意无涯,传承岁月傲骨堪夸,见证人间悲与喜,这些诗句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泗洲塔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从结构上看,诗歌层次分明,由外而内、从历史到现实,逐步深入地展现了泗洲塔的价值和魅力。民彦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首诗是对唐河泗洲塔的一曲壮丽赞歌,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对这座古老的建筑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作者王明军的诗集《大地之吟》,对大地的情感表达在结构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独特性,这些结构特点如同骨骼架构起全诗集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大地的情感得以深入而有序地呈现。诗集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情感延展。从开篇部分开始,情感如涓涓细流缓缓淌出。诗人往往先以直观的描写引入大地的景象,让读者初步建立起与大地的视觉联系,从而铺垫出一种宁静、质朴的情感底色。作者在《念奴娇•霜天澄澈》一词中,“霜天”“冰轮”“雪”描绘出了深秋时节寒冷、清寂的景象。“桂影”“菊香”则增添了秋意中的芬芳和生机,给清冷的大地带来了一些温馨。整首词营造出一种清冷、澄澈又略带幽思的意境。霜天、冰轮、清辉等共同构建了一个空旷、寂静而又明亮的深秋夜景,引发了词人深深的思绪。“桂影婆娑,菊香馥郁,风送幽芳彻”运用了拟人手法,“婆娑”将桂影拟人化,生动地展现出桂树影子摇曳的姿态;“馥郁”形象地描绘出菊花香气的浓郁。“万丈清辉铺大地,照射山川明灭”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广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往事如烟,韶华似水”运用比喻,把往事比作烟,韶华比作水,形象地表达出往事的虚幻易逝和青春时光的匆匆流逝。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在大地之间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情谊难忘的感慨。 这种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大地最初的敬畏与温和的喜爱,如同初见时的敬意与欣赏。随着诗篇的推进,情感逐渐加深。诗人开始切入大地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如大地对人类生存的养育之恩。此时,情感从初始的欣赏上升到感恩,结构上的层层递进使得感恩之情更为深沉厚重,读者也随之被带入到一种更为浓烈的情感氛围之中。
回环式结构在诗集中对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诗人常常在不同诗节或诗篇之间重复某些与大地相关的情感核心意象或者主题,以此形成一种回环的效果。例如,多次出现的“故乡的麒麟湖”和“白河湾湾向南流”这一意象,每次提及都伴随着相似却又递进的情感。起初可能是对故乡水土的怀念,故乡的河流湖泊,是诗人梦里的归巢,那熟悉的泥土香,萦绕在记忆的深处。随着诗集的进展,再次提到故乡土地时可能会结合对大地文化根基作用的思考,故乡的一切,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文化的源头,那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编织着家族与民族的灵魂。这种结构使得情感不断被强化,每一次的重复都像是在读者心中敲响一次情感的钟声,让对大地的情感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加深。它不仅能唤起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还通过反复强调某些情感元素,使诗集内部的情感表达更为统一连贯,形成一个紧密的情感整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刻体验到诗人对大地执着而深沉的情感。
结构上的对比也是诗集表达情感的一个显著特点。诗人通过家族与民族进行对比,从而衬托出对大地之上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诗集中“家族和睦,如春日璀璨。亲情相依,心灵灿烂。血脉承继,互助永远。挥动如椽之笔,铭记幸福的诗篇。和睦相处,如溪润心田。团结一致,共同向前。关爱呵护,无诲无怨。任惊风万里,不起波澜。和睦是金,若琴瑟音弦。余音绕梁,意趣绵绵。互相关怀 散发着温暖,无论身在何处,千里可共婵娟。家族是银河,似星光耀眼。每一颗星辰,都注定不凡。彼此支持,共铸良愿。创造奇迹,迎接美好的明天。华夏五十六个民族,已是万紫千红的花瓣。迎着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妩媚与鲜艳。一荣俱荣,息息相连。彼此互尊重,和谐美满。民族的力量,承载着家族的荣耀无限。家族的凝聚力如此强大,定会让民族之舟,启航扬帆”。这种鲜明的对比结构,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的美好,从而衬托出诗人对大地包容万物的敬仰,也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大地之上人类固有的、原始自然之美的眷恋与向往之情。对比式的结构既丰富了诗集情感表达的层次,又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诗人的脉络。
王明军的《大地之吟》诗集在对祖国大地的情感表达上,通过渐进式、回环式和对比式的结构特点,构建了一个丰富、深沉且复杂的情感体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体会诗人对大地的崇敬、感恩、忧虑与热爱等多元情感。
大地之吟作者王明军
诗人王明军简介:笔名:名军、鸣君。籍贯河南南阳,现居郑州。越战老兵,从业金融。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军旅诗人;中国诗歌圈官网签约诗人,华夏诗社副社长,龙风文学院华北某区执行总院长;中国财经网文化艺术评委会副主席。作品发表在《新华网》《凤凰新闻》《人民日报》《诗刊》《中国经贸》《首都文学》《中外诗人》等媒体平台,并入书国家级出版社发行的《当代精英文学》《歌唱祖国》《中华诗文创作通用教材》等多部诗集。出版个人诗词集《军歌嘹亮》《建国七十五周年诗词集邮册——文脉传承盛世典藏》《大地之吟》《橄榄诗语》等四部著作,部分已被河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永久收藏;2019年曾获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诗词类特等奖,在首都北京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表彰。2021年获新绪杯全国征文大赛金奖,新时代优秀诗词作家奖。2023年获“长江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4年获茅盾文学杯全国首届文学大赛冠军。2025年荣获作品走进清华大学全国十大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