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松木:“地仙” 风骨映嵩山

正观登封 原创

2025-07-26 20:59

正观新闻记者袁建龙 通讯员 闫洧涛


嵩山如卧龙盘踞中原,孕华夏文明之根脉,藏天地之中之玄机。星轨与文脉在此交织,神话与史迹于此共生,而有一人,以半生光阴丈量其沟壑,以赤子之心守护其魂魄。他便是常松木 —— 被乡邻唤作 “嵩山活字典”,被同仁誉为 “嵩山地仙” 的嵩山文化守护者。从三尺讲台到政协案头,从文联案牍到申遗现场,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嵩岳的每一寸肌理,他的笔墨晕染出文化传承的万千气象。他不是归隐的仙人,却是将生命与嵩山紧紧捆缚的行者,用滚烫的热忱焐热沉睡的传说,用执着的坚守筑牢文明的根基。

杏坛执鞭播文化火种

1969年2月,常松木出生于登封县君召乡常寨村,嵩山的晨雾与老人们口中的神话,是他童年最鲜活的底色。大禹治水时劈开龙门的雷霆、武则天封禅中岳的仪仗、观星台郭守敬昼测日影夜观极星的身影,都像种子般在他心底扎根,悄悄萌生出对这片土地文化的好奇与眷恋。

1987年8月,这个揣着嵩山梦的少年,以登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大学生涯,他如饥似渴地在古籍中打捞华夏文明的密码,在《诗经》“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的咏叹里,读懂了家乡山水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分量。图书馆里泛黄的方志、课堂上老师讲述的中原文化史,都让他对嵩山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的认知。

1991年7月,大学毕业的常松木怀着对家乡的赤诚,回到登封踏上三尺讲台,开始了他长达 11年的教学生涯,这也成为他传播本土文化的最初阵地。他先在登封四中任教,这里紧邻观星台,那座矗立近千年的天文建筑,成了他最好的 “活教材”。凭借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本土文化的深情,他接手指导 “颍源文学社”。课余时间,他常带着社员们来到观星台旁写生 —— 让孩子们坐在郭守敬当年测影的铜圭边,看日影在 “量天尺” 上缓缓移动,听他讲 “冬至日影长一丈三尺五寸” 的古老智慧。有社员至今记得,常老师总指着观星台的青砖说:“这些砖缝里藏着比课本更生动的修辞,你们看,砖上的青苔都是时光写的诗。”颍源文学社多次获得“全国中学校园社团百面旗”称号,社员们多次在“语文报杯”等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奖。

登封四中升格为登封职专后,教学重心虽转向职业教育,但他对嵩山文化的热忱丝毫未减。他编写的《观星台》乡土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于一体,在登封县引发了不小反响,连市志办主任李振亮都专程到校交流。作为旅游班班主任,他提议在职专开设 “嵩山文化讲座”,邀请登封文化大家李振中、著名作家甄秉浩、少林旅行社总经理袁战森、著名画家耿炳伦、著名书法家高山等来校讲课,李振中娓娓道来风趣幽默的典故,甄秉浩激情四射的讲解,让学生明白 “靠嵩山吃饭,就要懂嵩山文化” 的道理。

1997年8月,他调任登封一中,又在这里牵头成立 “启母石文学社”,让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坚韧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他带学生登嵩山,参观嵩阳书院,《嵩顶观日出》《雨中登嵩山》《那个大写的 “中” 字》等文章,后来成了学生作文的范本。11年教坛岁月,他多次获评县级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班主任、郑州市优质课教师,更培养出了一批 “文学爱好者”和“嵩山文化爱好者”—— 那些被他点燃文化热情的孩子,后来不少成了守护嵩山文化的新生力量。

文联挥毫绘嵩岳华章

2002年5月,常松木经公选任登封市文联副主席,不久兼任作协主席。这块埋在嵩土里的文化璞玉,终于有了精雕细琢的广阔舞台,而嵩山文化,成了他倾注心血的核心。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便着手申请创办《嵩山风》期刊。在时任市长陈松林的大力支持下,《嵩山风》得以顺利创刊,刊物封面印着古朴的嵩山轮廓,以培养文学爱好者为己任,作为交流平台,开辟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文艺信息等栏目,为本土作家搭建了展示平台,并很快在郑州市便声名鹊起。为发掘嵩山文化稿件,他骑着自行车跑遍 17 个乡镇街道,在铁匠铺里访出会写诗的匠人,在农舍中寻到善写散文的老农。他主持举办的少林拆迁笔会、文物笔会、地质笔会、大冶笔会、石道笔会、申遗笔会等,至今仍使登封的作家们历历在目,并培养了一大批业余作者。由于他的辛苦努力,登封市作家协会还荣获了河南省作协“红旗渠杯”组织奖。

他主编的《嵩岳作家文丛》,收录了梁海潮《第三只眼》、吕金超《绿色的梦》、曹书敏《青春玛叮啉》、王占敏散文《一些风景总会想起》、常松木《钟情嵩山》、欧阳新献《雪中燃烧的鸟》、耿邓普《县长毛汝采》、乔文阔《大禹演义》等十位作家的作品,在郑州文学界引发了极大反响,还被称“登封现象”。他还提议设立 “嵩山风年度佳作奖”,在文联系统评选“登封市优秀文艺工作者”,连续多年坚持,从最初对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鼓励到后来推动市委宣传部纳入官方表彰,让文艺工作者有了归属感,这一奖项至今仍在延续,为推动嵩山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2004年,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最偏远的村落,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行动。工程聚焦 6 大核心领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申报(成功推动 4 人获评省级)、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申报(2005 年成功申报大禹、武术、武则天、中文化之乡)、十大民俗事象申报(含少林武术)、古民居民间建筑申报(梳理 360 处古民居)、中原老字号申报、民间故事县卷本编纂等。河南省评选的首批28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登封就有刘宝山、梁以全、王长青、王周道4人入选,刘宝山、王长青、王周道还被评为全国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而全国仅评出166名。为挖掘中岳庙会文化,他走遍嵩山周边各县,深入汝州、新密、许昌等地收集中岳行宫和相关庙会资料。同时,还走访登封境内近百位老人,搜集整理出 300 余篇嵩山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后来结集为《嵩山经典故事》《嵩山故事二百篇》。其中《嵩山经典故事》一书文联评选 “登封市十大系列民间故事” 的结晶,涵盖历史、民间传说、武术、地名、宗教、抗日、神话、山峰、特产等十大类,让本土故事有了系统脉络。他同时还牵头评选 “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从 100 多位候选人中经专家评审确定许由、大禹、管仲、陈胜、杜密、祭遵、李颀、刘景曜、耿介、景日昣等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这些名字如今成了登封文化的闪亮名片。春秋第一贤相管仲、唐代边塞诗人李颀,其登封籍贯的考证,刘景曜的抗击后金事迹,均因这次评选得以广为人知。而。他的个人著作《嵩岳烟雨》《天地之中散记》等还荣获郑州市 “五个一工程”优秀文艺成果奖。

政协履职拓文脉新境

2008年4月,常松木调任登封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2010年1月升任主任。从文联到政协,岗位变了,但他守护文化的初心从未改变。在登封市政协的日子里,他牵头整理《登封文史资料》20期,全部上交全国、省、市三级政协文史馆,在全国政协文史馆评比中获得好评。他主导的《天地之中登封文史丛书》,涵盖《登封史话》《登封的中国之最》《登封历史名人》《登封宗教文化》《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登封名村》《禹里禹都研究文集》《禹王武术》等,成为县志之外最大的文化工程,其中《登封名村(上、下)》收录 100多个行政村的文脉,耗时两三年,常凌晨5点到单位加班,走遍了全县绝大多数行政村。他还编纂了《登封名镇名街》《登封名吃荟萃》《跟着徐霞客游嵩山》《登封抗战纪事》《古纶春秋》等文史资料,切实发挥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尤其是登封市政协与登封电视台合作的《话说嵩山》栏目,他全程参与了三年,走到哪讲到哪,几乎成了登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薛春生等人用电视语言系统梳理嵩山文化,分历史纵轴与地域横轴,将散落的文化点串联成体系,创新了文史资料编纂形式,成为郑州政协系统文史资料编纂的标兵。

在徐霞客游线申遗中,他是核心推动者之一。2015年,他详细解读徐霞客游嵩山的三大贡献:开辟太室山现代下山线路(即如今的嵩阳书院登山线)、明确记述嵩山为 “天地之中”、高度评价石淙河与卢崖瀑布的景色,还记录了已消失的景观,并提炼出徐霞客 “热爱祖国、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矢志不渝、淡泊名利” 的精神,因他的执著,最终嵩山、石淙河被列入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他策划的 “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评选”,从133个候选符号中,经报纸、政府网、书信投票及专家评审,最终确定 “天地之中、少林寺和少林武术、中岳嵩山、禹都阳城、观星台、嵩阳书院、豫西抗日根据地、登封窑、朝阳沟和卷席筒、焦盖烧饼”,让本土文化标识更鲜明。他还把嵩山总结概括为 “一山一水,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一帝一王、一花一红,一世一非、一瓷一戏,一茶一医,一艺一俗”,从多个维度梳理文化脉络,让观星台、中岳庙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有同事笑他 “三句话不离嵩山”,他却认真地回答:“这些老物件会说话,就看你愿不愿静下心来听。”

他深度参与嵩山文化宣传,服务中央9套《功夫少林》、河南电视台《天地之中》等纪录片,全程陪同拍摄,提供核心素材;协助《文明》杂志推出登封专刊,半数稿件出自其手,有力地宣传了嵩山文化。

申遗传习续古今智慧

2007年7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攻坚阶段时,常松木深度参与文本编写,与吕宏军、宫嵩涛、博士刘畅并肩奋战两个多月。他凭借对本土文化的熟稔,承担起遗产描述部分的撰稿,虽然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但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河南省作协原副主席杨东明先生在长篇报告文学《天地之中》一书中,将他与吕宏军、宫嵩涛誉为“嵩山三剑客”。

2008年,申遗进入实操阶段,他负责宣传、档案整理、文献征集与碑刻拓片工作,见证了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历程的艰辛和坎坷。而八处十一项历史建筑群中大多石碑上的 “天地之中” “中”“地中”“土中”字样,成为专家论证的关键物证,联合国专家考察时,在中岳庙、观星台看到大量含 “中” 字的碑刻,感慨“你们的‘天地之中’理念是鲜活的。”

他还深耕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为推动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策划邀请陈金平创作二十四节气长卷,其自题诗由青年书法家李俊龙书丹,合作完成的作品后来捐赠给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了厚植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群众基础,他不断策划冬至、夏至、霜降、立冬、立春、春分、秋分等文化节。他任主编的《登封民俗志》,详细记录二十四节气习俗。2018年4月 —2020年4月,他作为郑州市政协驻村队员重返登封市唐庄镇王河村,在乡村沃土上续写文化篇章。驻村期间,他编纂《文化王河》,记录村落文脉,为收集素材常与村里老人攀谈,每天晚上经常聊到深夜,打捞起许多即将失传的故事;为宣传二十四节气,他不遗余力,继策划冬至文化节、夏至文化节外,他在王河村主持举办霜降文化节、立冬文化节,在他的带动下,刘秀杰自带舞台、红毯和汉服,其女儿义务主持,政协机关与村民的拔河比赛更是热闹非凡;村委和村民零负担参与,所有演员和费用和开销都由他协调,农耕器具展、二十四节气书画展、政协机关与村民对决的拔河比赛,“登嵩山、游龙潭、赏红叶” 活动等,让村民在热闹中感受节气魅力,王河村民至今还津津乐道。

刊作桥连文化星火

常松木深知,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需要凝聚更多人的力量。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用一本本刊物编织起文化传承的网络,串联起散落的文化星火。继《嵩山风》之后,他担任《嵩山文化》执行主编,创办《中国大禹文化》杂志,还编印《登封民间文艺家》《二十四节气》等报刊。为了让这些刊物能够持续出版,他费了不少力,花了不少钱,有人不解地劝他:“费这么大劲做这些,值得吗?” 他总是坚定地回答:“纸页能留住时光,比石头还结实,这些嵩山故事,这些本土的文化,必须一代代传下去。”

除主编《嵩岳作家文丛》《天地之中登封文史丛书》《天地之中嵩山文化丛书》外,他还参与了副省长张广智主编的《大嵩山》编写,负责 “嵩山大名人” 章节,将名人分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6类,团队涵盖北大教授、省社科院学者,首次从理论层面构建 “大嵩山文化” 概念。他还参与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登封》等书的编纂。为了宣传嵩山文化,他还在《中原文史》《郑州地情》《炎黄天地》等刊物发表嵩山文化论文20多篇,《河南理工大学学报》《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等刊发5篇,《中华辞赋》收录其《嵩岳赋》,郑州政协刊物登载其《大禹赋》《黄帝赋》,虽自谦 “写赋不精”,却以扎实的史料支撑让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

2017年12月,他调任郑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2022年5 月升任办公室主任。岗位升级,他对嵩山文化的深耕更加细致。他策划 了“中文化讲坛”,秉持 “大家讲” 原则,邀请方燕明、王星光、宋宗祧、牛玉乾等知名文化学者,开讲50多期,全面讲述嵩山文化。

从1987年郑州大学的青涩学子,到2025年黄帝文化研究的深耕者,常松木的人生轨迹,恰是一部嵩山文化的守护史。他的诗里有禹迹烟雨,他的文里有节气智慧,他的脚步里有政协履职的担当。人们尊称他为 “地仙”,并非因超凡能力,而是他早已活成嵩山的一部分 —— 像崖壁古松,沉默却倔强,让文明根脉在岁月风雨里,始终扎得很深、长得很旺。

暮色中的嵩山,晚风拂过观星台铜圭。常松木站在台下,望天边星子,仿佛又听见少年时老人们的絮语。他知道,文化传承从不是惊天壮举,而是如嵩山晨雾,日复一日浸润土地。而他,愿做雾中一缕风,带着大禹传说与嵩山文脉,吹过千年,吹向更远的明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