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微短剧产业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豫记

豫记 取材网络

2025-07-24 11:38

以下文章来源于键指财经,作者键指财经

我不知道,郑州当前正火爆的微短剧产业,是否也是这样看上去花枝招展,实则如大观园里的丫头们那样,命薄心酸?

撰文|周健

01/

郑州短剧产业火是很火,但外界对她的评价则褒贬不一:

——有人说它属于“市场低端产业”,没有门槛。

——有人说它快来快去,只会沦为昙花一现。

——有人嫌它没有多少艺术含量,只会嘻嘻哈哈暴爽快感。

——有人责难它是年轻人的精神鸦片,放着旁的正事不干。

——有人称它是视频平台给这个社会下的“盅”,只会消磨人的时间。

——有人说它比不上制造业、高新技术、新材料这样的产业,不属于“重点招商引资范围”,因此不受待见。

——有人喊着“无条件支持,大力发展”,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出办公室就翻篇。

当然,真正干这活儿的人,人家才不管这些闲扯淡。

招演、造景、拍片、发行、展播、收费,一个基地不够,就搞它两三个;百部短剧不过瘾,就拍它上千部;八九天的拍摄周期嫌长,就缩为四五天;极度压缩成本,极限输出作品,一度是,只顾低头奔跑,不愿抬头看天。

你去“关注”“招惹”人家,人家还嫌麻烦——与其耗费时间去拿这“补贴”得那“支持”,真不如腾出身来去多拍几部短剧。

如今拍短剧真像搞风投,一年拍他几十部上百部,其中有几部打爆了赚它个盆满钵满,这一年就可称得上是丰收年。

现在的郑州,涌入这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一些着眼于制订高大上政策的人,对此选择视而不见。

本土成立的微短剧公司、设置的微短剧专业(高校)、涌现的微短剧演员越来越多了,那些整天跑到外面耗费巨资进行招商引资的机构,对此永远都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四川、浙江等地的政府机构和平台公司都频频跑到河南“挖墙脚”了,不少微短剧公司已考虑跑出去“投怀送抱”了,我们这里,依然在两眼惺忪的状态中,一声声打着鼾。

再细细地看,一些文化类大型企业明明有资金,却矜持着、观望着待价而沽;一些产投公司明明空闲着大量场地,却犹豫来犹豫去,不愿筑巢引凤。

一些部门明明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潜力,看到了郑州市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却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隔岸观火,任由其野蛮发展。

他们说,这都属于市场,是年轻人玩的事,成不成气候,先玩着再说吧,你浓妆,我淡抹,彼此还不相干——是啊,玩,就等人家玩吧,等人家玩大了,还想不想和你玩,还想不想找你玩,可就真的不会那么简单。

02/

历史上有太多的教训,起因就在于当初对一些产业、一些企业看不上眼,后来突然发现人家静悄悄搬走、外迁了,才赶快找上门去苦苦挽留规劝,推出这举措、搬出那条件,到头来发现,横竖还是一个晚。

这样的事情,多不多?尬不尬?尴不尴?

内生性、贴地气、聚合性的产业你不抓,真相信外来的和尚都会把经念?为啥不愿意把身边疯长的“野孩子”当“亲孩子”来看?

前不久,省里某部门的一些委员曾就此报送一份提案,《关于加快推进郑州市微短剧总部基地建设的建议》,报也报了,批也批了,传达也传达了,但到落实层面,谁去干?怎么干?有什么具体行动方案?

现在的结果,看来只有这几个字:呵呵,呵呵,你看,你看看。

这里,绝没有责怪、质疑有关具体方面的意思,相反,我认为有不少懂这一行的人还为此殚精竭虑、寝食不安。

整体问题出在哪儿?一句话,对这个产业认识不足,对这个产业与郑州年轻人安身立命的关系认识不足,对这个产业的产业链构成、发展潜力和前景等,认识不足——上面不重视没指示,下面人都是干着急没办法或白忙活团团转。

这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真到了需要政策力向市场强劲穿透的时候了,真需要扑下身子帮着年轻人发射一枚又一枚微短剧的“小火箭”。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奔跑吧,郑州青年》,再次强调郑州是一个年轻人托起来的城市,是被无数“郑州小飞象”“郑州小强仔”们拉动的“草根逆袭者的创业乐园”。

其中说到郑州微短剧产业的演化逻辑,指出它脱胎于这个地方生生不息的年轻人网文写作、动漫创作、剧本杀、二次元谷子潮玩、电商营销、公域私域流量。

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中间的进化没有停断——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业态,也会演化出别的业态,它们的生生不息和业态迭代,构成了郑州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底层罗盘。

你看不见、看不上,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不发展、不惊艳。

但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互联网业态,当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缺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是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能力,是基础设施的承接能力,是产业链的进化完善能力,是高端人才、资金(基金)、设施等资源要素的供给能力——曾经的动漫产业和现在的电商产业,不都是在最缺“一口气”的时候,跟不上、迈不上、升不上了吗?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大力倡导的“平台经济”,现在又在哪里能被我们看得见?

都说微短剧要拍精品,要摆脱原有嘻哈、霸道、泡沫剧情,要与文旅、城市形象结合,可光喊口号、不去赋能,那些忙着争抢市场的微短剧公司谁有能力、谁有热情来抢着这个饭碗?

都说高校设置专业难、大学生就业难,为何不通过产教融合和强化培训的方式,帮助各个高校向那么多的微短剧公司输送紧缺的专业才干?

都说年轻人拍短剧、当群演、刷竖屏不当正事干,那么你能不能给他们找一些“正事”,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去挣到生活的体面?

都说那么多闲置的厂房、景区、校舍、酒店、商业体、物流中心、地产项目可以继续干自身原定的产业,你倒说说,现在除了微短剧、二次元这样的产业能提供一些租金和相关收入外,它们还能到哪儿打来秋风揩出油汗?

都说郑州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现在,面对着微短剧汹汹的对外出口态势和全国微短剧制片、导演、剧组及各种平台公司的向心汇聚,我们真要留着这泼天的富贵置之不理、马放南山?

该推一把了,该助一些力了,该大刀阔斧出政策了。这将是时代给郑州带来的一场产业盛宴和视听狂欢。

原来业内流传一句话,在对标的很多方面,我们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总是盯着杭州、深圳、武汉这样的城市,但在实际投入和执行上,却总是比照安阳、洛阳、开封这样的小兄弟,只需比它们多上一疙瘩、好上一点点。

唉,“小姐的身段丫鬟的命”,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熬出一个“大家闺秀”喜气洋洋把家还?

不说了,不谈了,说来谈去都是隔靴搔痒、满纸闲篇。

近期,正考察身边的一系列“富民产业链”。现也把微短剧行业所涉及的产业链描述一下,看我们能否在打造总部经济和全产业链、在为无数年轻人留住“泼天富贵”的前提下,切实对这个行业做到“补链”“延链”和“强链”。

03/

微短剧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目录

一、上游:内容开发与制作

1. IP孵化与版权 

   网络小说/IP版权方(阅文、番茄小说、七猫等)  

   原创剧本工作室  

   版权交易平台(如阿里鱼、腾讯IP生态)  

2. 内容创作(目前,河南最薄弱) 

   编剧团队(分集大纲、强冲突剧本)  

   策划公司(选题、人设、世界观设计) 

3. 拍摄制作 

   制作公司(天桥短剧、日新阅益、三笙万物、乐不可吱、风华正茂等)  

   导演/摄影团队(竖屏拍摄、快节奏运镜)  

   演员经纪(性价比演员、网红达人)  

   服化道/场地租赁(轻量化、标准化流程) 

4. 后期制作 

   剪辑团队(高密度剪辑、特效包装)  

   配音/音效(情绪强化BGM、AI配音)  

   审核合规(规避政策风险、价值观审查)

二、中游:平台分发与运营

1. 分发平台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付费分账+流量扶持)  

   长视频平台:腾讯微视、优酷短剧、芒果TV大芒  

   独立小程序:点众快应用、九州剧场、蜜糖短剧  

   出海平台:ReelShort(中文在线)、FlexTV(北美) 

2. 数据运营 

   用户画像分析(下沉市场、女性受众)  

     A/B测试(开篇钩子、付费节点设计)  

   算法推荐(dou+投流、精准分发)  

3. 商业化植入 

   品牌定制剧(企业、美妆、电商、游戏、文旅,等等)  

   剧情软广(道具、场景植入)

三、下游:用户触达与变现

1.C端变现模式 

   前5-10集免费+后续单集付费(1-3元/集)  

   会员订阅(包月30-50元)  

   打赏机制(抖音“催更”礼物)  

2. B端变现模式

   广告分账(平台按播放量结算)  

    IP衍生开发(影视改编、周边商品)

3. 用户运营 

   社群裂变(微信剧粉群)  

   多结局互动(付费解锁分支剧情)

四、支撑服务产业链

1. 技术服务 

   小程序开发(微信/H5剧场)  

   云服务(阿里云、腾讯云视频存储)  

     AI工具(剧本生成、虚拟演员)  

2. 金融服务 

   制作投资(分账预付、保底协议)  

   投流资金(单剧营销预算50-200万)  

3. 数据服务 

   收视监测(猫眼、云合数据)  

   投流ROI分析(巨量引擎、千川)  

4. 政策与合规

   备案审核(广电总局“微短剧备案系统”)  

   行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

五、衍生产业链

1. 职业培训 

   短剧编剧/导演速成班  

   投流师专项培训

   产教融合、高校教育  

2. 硬件支持 

   竖屏拍摄设备(手机云台、LED补光灯)  

3. 跨境服务 

   海外本地化团队(翻译、跨文化改编)  

   支付通道(接入Apple Pay/Google Pay)  

4、其他配套服务

   导演、演员、摄影、灯光、录音、服装、美术、化妆、道具、场务,住宿、餐饮、仓储、运输、后勤,等等。

行业趋势与痛点

趋势: 

   ✅ 单剧成本升至50万+(精品化)  

   ✅ 互动剧、AI生成剧试验  

   ✅ 出海东南亚/欧美(霸总、狼人题材),行情看涨  

痛点: 

   政策收紧(2024年下架2.1万部违规微短剧)  

   投流成本占收入60%+  

   生命周期短(单剧热度<1个月) 

该产业链已形成“7天(以内)拍剧+14天投流回本”的快周转模式,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但需关注政策合规与内容升级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干净人陈佩斯和他的《戏台》:必须更好地失败! | 豫记

年轻人为啥容易患上AI病?一个河南媒体人的悉尼反思  | 豫记

© THE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