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蓄能的文学艺术大坝 ——读谭金华老师系列作品|梁春云专栏31
去年以来,在“清晨对您说”群里结识了谭金华老师,了解到她出生于1957年,是二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宜昌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市歌舞剧团副团长。现定居于天津。
在拜读了她的一系列佳作后,感觉她就像我的一位大姐,性情耿直,待人真诚,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她智慧的丰盈和文学情怀,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常想,她的脑袋里该是装了好多有趣的故事啊!她的作品,无论是散文创作,还是曲艺梆子、小品等多种形式的创作,皆是正能满满,都有深远的意境,文字诙谐幽默,多为方言,不是就事论事,兴许有人物故事原型,让人读后开怀一笑,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一些启迪。她用真心描绘家乡的瑰丽多姿,用真情书写崭新的时代风貌,她始终活跃、坚守在文学艺术的浩瀚星空里,尽绽芳华。
昨天(10日)是谭老师被评为二级演员25周年,谨撰此作,向谭老师聊表敬意!
一,收集民间故事,以朴实笔墨书写生活的原生态
家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实状况和感受,抑或是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在老师笔下演绎得惟妙惟肖,带给我们共同的体验,似乎我们并没有远离故乡,或是长期离开故乡后,并不完全成为一个“局外人”,由此也正说明家乡的那片热土,对于“生活的有心人”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谭老师无论走多远,都在关注宜都家乡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的人和事,以及他们的精彩故事。由于宜都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着实长满了情趣浓郁的故事,谭老师会把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绘声绘色地讲给读者听,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让人读着读着就共情了,就自然融入到主人公生活的土地上,就与他们一起悲喜交加,甚至潸然泪下……
谭老师对于农村素材的掌握丰富得惊人。她所撰文中的每个故事,似乎在不同地方,都有相同的翻板,未曾料到,老师把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有机串联起来,还蛮有味道。我的老家枝江市,与谭老师的家乡宜都市相邻,谭老师有时讲的故事梗概,好像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所以,听起来特别亲切,感觉意犹未尽。
在异乡的土地上我们都是游子,都有一份难于言表的家乡情怀。如《出席“天津市湖北宜昌商会茶话会”有感》一文,老师以手中的笔,以一颗滚烫的心,书写了一份回馈桑梓,礼敬乡贤的深深厚礼,沉甸甸的,让人赞叹不已。
老师善于观察生活,在刻画人物的外貌形象时,总给人细腻、活泼之感,不经意间,一个与命运抗衡,在生活的底层奋力前行的人,瞬时是那样高大丰满,无不令人感动,同时也让人觉得,真正的高手在民间。而且,老师的作品,大多都是以生动的文字,记录我们共同所处的时代,因了一些相同经历的人和事,不断开枝散叶后,不断美丽嬗变后,情感更加真挚、更加厚重,随之增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
老师笔下的“吃豆腐渣煎鸡蛋”,色香味俱全,老师以小见大,字里行间透理溢香。谭老师的作品接地气,善说理,形式活,有教益,得到了多数读者的一致认可。
老师创作的《小快板》,信手拈来,朗朗上口,地方风味浓郁,对人物性格特征及形象塑造鲜明,同样是通过轻松畅快的手法,在不断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老师时常关注身边普通人的生活,堪称一个有深挚情怀、有悲悯之心的创作者,深得大家的厚爱。如《憨子哥呀憨子哥》,可以看出,老师是创作、推广、传播、传承曲艺作品的最大贡献者,作品寓意深远,让人在开口一笑中怡情悦性,吸取向上的能量。
《姨妹爱上亲姐夫》中,充分表达了姐夫做人不糊涂,说服姨妹找正直之人,心正而后身修的道理。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语调,创作出反映时代的记忆,凝聚正能量的佳作,令人钦佩。
《非遗大舞台》中,老师也是不吝笔墨,为宣传宜都楠管、梆鼓、山歌等省市级非遗不遗余力,娓娓道来表演者为传承国粹,身怀绝技的非凡魅力,令人开怀。
小时候吃过母亲腌制的洋姜,酸甜脆爽,至今还在回味。拜读老师的《赞洋姜》后,方知洋姜还有诸多妙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品感情朴实自然,描绘生动有趣,地上植物向上向阳的姿态与地下果实能量蓄积的气息相互渗透,以显示出平凡的美丽,又以洋姜作为链条,联络亲友感情,让人感觉无比激动和幸福。老师以小小的洋姜寓意人生,自己的心语灵动可见。
《年饭菜谣》中,团年团圆花样多,好酒好菜闻香来。谭老师里里外外一把好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一展精湛厨艺。此处通过餐桌上的今昔对比变化,以小见大,讴歌了老百姓享受盛世中华福祉的愉悦,勿需“问卷调查”,对生活的满意度跃然纸上。
二,品尝生活滋味,视快乐写作为养生法宝
写亲人,写身边朋友,写生活日常,是谭老师创作的最大特点之一。因为热爱,因为熟悉,擅长在小事、小情上着墨,切入点虽小,实则反映的视野之大,这也就是老师在文学的春天里畅游的秘诀。
谭老师文字功底深厚,多种文体样式信手拈来,令人敬佩。在《他与那块瑞士手表》中,围绕一块手表展开,缘物寄情,牵出了几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概况,道出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让人遐想无限,又让人感到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靠自己努力创造,并好好珍惜。
如夸《表弟有成就》,老师以“小家”的和谐,赞全社会的和谐,我瞬间有一“顺口溜”:表弟帅气情智高,家庭事业一肩挑,敬老育女有一套,全家乐呵齐叫好。又如《说实话》,通过一对老夫妻晚年的生活展开描述,演绎了一出真实的爱情故事,缔结了一生的良缘佳话。我们读到了两老眉来眼去的俏皮,互谅互让的品德,还有老婆婆的智慧,老爷爷的实诚。
《“妈妈”的恩情比天大》中,歌颂党的正确指引,带来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党的恩情诉不完,这是谭老师献给我们伟大的党,献给我们心中妈妈的生日赞歌,情感真挚,节奏鲜明,得以酣畅地表达心中所想、所感。
又如《亲手制作艾草锤》,反映了老师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每天有令人羡慕的充实生活,而且,老师心灵手巧,制作艾草锤,驱蚊健身的同时,是不是提醒我们,要以艾草锤时刻敲打自己,清风气正,远离污浊空气?此文意蕴深远,还有老师童心未泯,好学不倦的精神,值得称赞。
老师所到之处皆是风景。她边走边咏,且行且珍惜。如对“非凡摄影”服务周到,摄技一流的描摹,一刹那间恍若进入到一座艺术宫殿,让人眼前一亮。如用心用情用爱写“益方”,赞那外形独特有魅力的“佛手花”,《串门收获大》,分享无处不在的精彩、和善、友爱。还有老师笔下的猜谜语,闹元宵,有趣、练脑、益智,大家踊跃参与,学知识,增友谊,其乐无穷。
老师的创作有温度,有高度。在《织毛衣》中,老师写道:“其实,幸福很简单,织两件毛背心,勾起我们的往事和美好的回忆,而今两老相濡以沫,奔七十的人穿上自已亲手织的情侣装,满脸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四十几年的夫妻,共同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携手进入夕阳时光,这种平淡的晚年生活,难道不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幸福吗!心幸福,日子就轻松!人老了,有老伴相随,一生就值得!”两老相敬如宾,令人艳羡,我送给老师一句话:“巧手织锦心似玉,灵动裁出大文章。”
人们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老师心灵手巧,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做出了许多衣服和工艺品,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又极具收藏价值。写作亦然。花工夫,善积累,总会有带给人温暖的佳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创作的题材广泛。她写英雄模范人物,笔力铿锵,给人带来震撼的力量。《好一个玉米阿姨刘玉荣》中表明,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都有求生的本能,而此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帮他(她),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生命就有了生还的希望!“玉米阿姨刘玉荣”勇敢、坚毅,见义勇为,正是当今这个时代应大力提倡的道德风尚和社会责任感,她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她骨子里的大爱是有怡人芬芳的,她那颗高尚的灵魂,会永远在她的玉米小摊上熠熠闪光。
又如,今年正值“三八”国际妇女节,《她叫马旭》一文在“清晨对您说”隆重推出,此时歌颂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具有划时代意义。老师以深情的笔触,诗赞女英雄,礼赞中国杰出的科技人才,让人不由得对马旭先生肃然起敬。
读了《走过灰暗的日子》一文,方才知道,老师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重获新生。虽然在治疗中遭到了本可以避免的痛,但老师宽以待人的胸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积德累善,为自己和家人,乃至子孙后代修功德的心,还嗅闻到了老师灵魂深处氤氲的芬芳。
三,传承宜都曲艺,从心底奏响民族瑰宝的乐章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谭老师便投入到梆鼓词曲的创作中,集编、曲、导、演于一身。她长期与多位老师合作,创作出多部精品,一批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获奖,如《军民鱼水情》《打虎上山》《山娃子》《母亲的贺礼》《退礼》《王婆养鸡》《天涯瀚墨情》等30余件作品,在各地媒体播出或刊载,为助推宜都曲艺梆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师的作品紧扣时代主旋律。如《唱情歌(宜都梆鼓小段)》,通过夸张的手法,再现一段姻缘的曲折与坎坷,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双方在经历了一些波折和生活的考验与历练后,纯真的爱情更甜蜜,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幸福的日子更红火,最终达到理想婚姻的状态,令人称羡。
又如老师通过梆鼓小品的演唱形式,揭露了农村某地方基层干部中,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以新来的纪委书记廉政勤政、微服私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突破口,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老师善于从农村实际出发,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故事起伏跌宕,环环紧扣,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仿佛我们跟随多才多艺的老师,到了那锣鼓喧天的演出现场,群情振奋,正为文中的正面角色拍手叫好呢!
周长青先生诗赞谭老师《你的梆鼓一刻也没停息》,以“梆鼓之音”“不屈的乐章”,盛赞老师在“灾难无情/骤然降临/病痛夺走舞台的声音/你曾唱响百姓的乐章/却在寂静中别了那片光明……虽失歌喉,却用文字奏鸣/命运曲折,总是顽强抗争/在墨香中,你重获新生/铸就另一段传奇的旅程/在我看来、在我们看来/你的梆鼓一刻也没停息/你的舞台一直五彩缤纷/珍惜当下每天一路芳华/笑看人生青春永不凋零!”
谭老师被誉为文学艺术“双栖的星光”。熊家桂、邵定武等老师,也先后著文,盛赞谭老师为人谦和,富有大爱,赞美她是艺术领域里的全能选手,执着地献身文学艺术,有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用两种艺术/丈量生命/戏曲是燃烧的火/文学是静淌的泉/而妳站在双栖的河畔/永远是那个向艺术/交出全部赤诚的人”。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仿佛聆听到梆鼓如疾风暴雨倾泻时的振聋发聩,似奔涌于湍急的江水中的澎湃激昂。谭老师德艺双馨,以实力享誉艺术界,以实力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崇敬和爱戴。
林清玄在《沙漠红花》中写道:“想要找到生命之美,必须先习练当下的直觉,只有深深潜入自我心灵之海的人,才能找到海中的珍珠。珍珠不是一挖开就那么晶莹浑圆,还须有许多的琢磨。”谭老师就是时常深深潜入自我心灵之海,不将珍珠琢磨得晶莹浑圆不罢休的人。
谭老师的一系列作品,在多个官方主流媒体和平台发布,影响面深广。不难看出,她在自己深耕的领域,以独特的艺术水准和成熟的创作风格,已然筑起了一道蓄能的文学艺术大坝,为致力于献身文学艺术新高峰的后辈树立了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