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的诗集《归乡时,我们游回百里洲的注视》|梁春云专栏32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7-23 16:34

我与邓小女士同在一个小县城,尽管我虚长好几岁,但通过近几年的接触,我觉得与她很投缘,任何时候心相通,意相和。后来,我远居南宁,感觉与她相隔并不遥远,仍然能听到她的心音,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她待人热情真诚,踏实稳重,正直无私,心思缜密,工作敬业,写作用心,一直都是我非常敬重的人之一。

她擅长诗歌、小说创作,最近,得知她的诗集《归乡时,我们游回百里洲的注视》即将付梓,我便主动要求拜读,她很快毫不保留地传来诗集电子版,让我有幸第一时间目睹她的诗集全貌,当然也抑制不住想写点读后感。

此文标题“月光从梦里醒过来”,取之诗集中的一首《居有竹》。初读这部诗集,被作者沉稳的微叙事、细节的描写张力,还有隐喻、虚写和超现实的写法所打动。诗集中汇聚了乡情亲情、乡村景物、农事农活、亲人友人、天地自然、作协采风、读书感怀及心灵叩问的灵魂书写。

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或多或少地会写乡情亲情,好像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变的主题,诗人邓小也不例外。但她并不是在独自回忆往事,她是见证者,更是一个直接的参与者,她投身到农事农活的具体实践中,付出辛劳和汗水,去感受农人的辛苦和执着,去为父母分担,去慰藉父母。如《雨曾有的颜色》:“像焦渴在沙丘最高处的转折/比如去年旱季,大红塑料水桶吃力地/摇晃软绵绵的小尖椒,和阿妈七十一岁/驼背上数万吨的阳光/像汗水爬离皮肤盐碱地般的皲裂/抵达三万英尺高空的股栗/和被一爿大手安抚后的/松软,清亮,和泪水滂沱”。

一位年迈体弱的“阿妈七十一岁”“驼背上数万吨的阳光”,以“大红塑料水桶”为武器,抵御旱灾,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汗水爬离”“抵达”“安抚”等一系列抗旱过程,达到旱情缓解的“松软,清亮,和泪水滂沱”的效果,我们可以感知,因为干旱,已经“摇晃软绵绵的小尖椒”,“被一爿大手安抚后”,立马精神起来。这种传统劳作的方式,依靠强体力活来灌溉或雨涝排渍,在农村还很普遍。诗人以朴实的笔触,感念父母,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诗人曾说,她写目前这些农活儿类的日常生活,虽然同诗坛那些主流不同,但是,还是想试一试。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样一试,真还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Al都无法复制。

在传统农耕中,农作物的收成,很大程度上还是期待风调雨顺。在不得愿时,农民更加辛苦,投资也会明显增加。《果子的前前后后》中,也是关于土地与干旱的对话,关于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期盼:“铁锹好胃口,咬一口疙瘩吐一口蓬松/菜地翻着小身,将绿的过去和未来/护得稳稳地。我在秋天的衣橱里翻捡/休闲款、制服、旗袍、黑皮肤,挨个穿/我要帮她们在土里找找,看看根之前是什么/我还要帮她们咬一咬世间,在千疮里/藏下一粒粒梦。我们聊战争,聊黑色的海面/聊起果子浮沉的时候脐带们清晰可见/当我们聊到土地,聊到干旱/向家垱水库紧了紧腰带,撩起衣襟”。

诗人通晓自然的法则,感念大自然,以朴质的笔触,捍卫农人靠自己奋发努力所获得的尊严,相信通过耕耘能够维持平淡且富足的生活,这里有梦想,有期盼,有了“向家垱水库紧了紧腰带,撩起衣襟”的保障,农民不怕天旱和雨淹了。诗人讴歌农民对耕作配套设施的依赖和认可,也正应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铁律,以此同时,诗人也在清理和疏通灵魂的淤泥,灌溉自己更加敞亮的精神天空。

“我要帮她们在土里找找,看看根之前是什么”,水利是保障旱涝保收的根本,土地是农民的根本,父母的言行身教是滋养自己成长的根本;“我在秋天的衣橱里翻捡/休闲款、制服、旗袍、黑皮肤,挨个穿”,这是诗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换来稳定的工作和自信,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富足,而那个“根”依然在那源源不断的亲情血脉中,亦如在那永不干涸的“向家垱水库”里延绵。

诗集中的农事活动和“杂草”系列,也是别有韵味。如春播、落花生、移栽树苗、果树系列、铲除杂草系列等神秘的意境,充满哲思。这些自然的东西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读后让人感受到烟火气浓郁,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等镰刀的牙齿终于被西霞拽下晨昏线……然后,我看见杂草抻起身子……而那认真辨别方向的样子/让我觉得它们是有记忆的/也许是刀刃后熟悉的脸/向家垱水库才缀满抖落的星辰”。尽管镰刀是锋利的,但杂草是顽强的,一茬割掉,又有一茬长出,春风吹又生,杂草在考验农人的耐心。彻底铲除菜园的、脐橙果园里、房屋院子里、堤坝旁、堰塘边的杂草很难,需要一茬接一茬的艰辛努力。诗人告诫世人,是不是也要不断铲除内心深处的杂草,以求一个纯净的心灵?诗人以“杂草”根除、生长、再根除、再生长的往返循环,以不断变化又有触感的细节,来深化诗性力量,来隐喻自己在不断耕耘自己的那块心田,不与外界争光争水争肥,不断夯实根基,使之肥沃起来的信心与决心。因此,这部诗集也是诗人的心灵成长史。

她的诗集中感念父母的诗作也占相当的比例,如《向父亲剪枝求和》:“3月3日,周日,父亲过来修剪纽荷尔脐橙/我翻出一把园艺剪,跟过去/营养枝肥而无用,咔嚓/将风捂得密不透的,和已经捧过黄金的手/被冰舌舔光叶子的光杆司令,也不能留/“小空大不空”,揪着绿耳朵们/父女俩的话多了起来/两把开开合合,扬起亮闪闪的笑/专瞅前几日父女间的狂风暴雨/频频下剪”。

细品,眼前俨然一幅脐橙剪枝技术示范的精彩画图!这首诗叙述稳定且有趣味,有动作,有画面,有意境,有哲理,说明诗人深谙农事农活儿。她跟随父母已经掌握了脐橙的修剪技术,并能独自操作,“营养枝”嫩、肥、壮,不结果,消耗营养过多;“将风捂得密不透的,和已经捧过黄金的手”系密集枝条、冻包叶,既耗费营养又影响通风采光;“光杆司令”无花芽花苞,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脐橙挂果、影响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剪除。果树剪枝,既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父辈好学、勤劳、技术过硬,在农业科技领先的时代占有优势,也是农村致富的典型代表,更是映照诗人的奋斗足迹和心声的表露。试想,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认准目标后,是否应该扔下包袱,轻装上阵?亦如果树剪枝!读到这里,让人想到了林清玄在《做好心,来照路》一文中写道的:“呀!看过月光与萤火照耀下的田园的人,感受到田园的富饶与美好的人,在风雨中打拼不喊一声辛苦的人……心里自然会长出文学与诗情的禾苗,作文如果可学,也是在这种心境下自然成长的。”依此,邓小诗人正是在农田风吹日晒的自然熏陶中,心里自然长出了文学与诗情的禾苗。

那些动植物篇,盆景花卉、小狗等,则让诗人丰富的情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悲悯情怀,得到了较为淋漓尽致地反映。如《居有竹》里:“你发了张盆栽的疏翠,说/也算是‘居有竹’了/昨夜,月光从梦里醒过来/闻到了那几节自由的香/属竹的人,总爱扔掉年轮/那个热衷于宣贯的词语。总爱/一节一节打磨银烛台。月的家宴/得盛装/我们知道,贴肤的不一定/入骨。深爱得藏着/藏紧,得防一把刀/防窥探和深裂。我们还知道/一棵成型的竹/懂得留白,明媚,在风里闪烁/一如你的阳台/我的后院,和众多星辰”。

透过这首诗,想象一下月光下的竹影清风,如梦似幻,幽幽绵情,让人浮想联翩。我们懂得,竹在地下蓄积力量四年,它对天空的爱深藏不露,一旦时机成熟,便立马破土拱出,爆发式地释放巨大能量,直逼天空。这便是“竹子定律”。人们所见皆是竹的冲天劲儿,一眨眼,可能就冲高一节了,但忽略了它潜伏地下所有的沉淀和积累之功。这首诗寓意深邃,意指做任何事情,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默默忍受孤独寂寞,只有充分地准备,只有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是竹的智慧带给人的启示!“属竹的人,总爱扔掉年轮”,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那前期的苦和累就是走向成功的“年轮”,没有那样的“年轮”,没有脚踏实地,成功将成为“空谈”,化为泡影。而“深爱得藏着/藏紧,得防一把刀/防窥探和深裂。”这句诗,是竹遇到刀后美丽嬗变为一系列竹艺工艺品,抑或是生活用具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深刻体现。而“月光从梦里醒过来”,是月光的柔和、宁静与竹的高洁、挺拔融合渗透的时空交汇,生命体察品味独到,有着无穷的天地照应。月光虽有阴晴圆缺,但它是宇宙永恒和生命无常的象征,也是暗示人不要被层层乌云和迷雾遮挡,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月亮的宁静与自省,保持竹的忍耐、虚心有节、刚强不屈和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我们还知道/一棵成型的竹/懂得留白,明媚,在风里闪烁/一如你的阳台/我的后院,和众多星辰”,后面几句诗的意象,贯穿了美好信念和绿色理念,一种较大的空间转换和视角上的强大冲击力,带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生活的惬意,这也正是诗人为抵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采用的暗示和间接性的手法,在空间的变化细节上的娴熟技巧,恰到好处的运用。

诗人通过建房,为师傅的专注、敬业和高超的技艺所打动,她对那些师傅真诚以待,因此收获了许多心得。她对我说:“师傅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个个不怕苦累,又风趣幽默,还有近70岁的老人,真是令人敬佩。我看他们就拿根水管测量水平;红砖往上传时,楼上楼下的两位师傅都不用眼睛看,扔的准,接的也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都是长期练出来的。”建筑队长王师傅、建筑工潘爷爷、瓦工陈师傅、美缝、重建……一首首叙述简洁、准确,给人直觉化,又玄幻化的诗歌,在叙述技巧、准确清晰、思维超验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的摸索与实践,也让读者有心理和视觉上的感受:真正的高手在民间!

另外,作协采风活动的诗歌,有关牛郎山、同济垸、仙女吉吉公园、西湾、百里洲梨花、枝江鱼糕及城区美景、花树的礼赞等系列环境篇、特产篇,能从表面平淡的、当今已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更宽广的写作视角,并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观照人间的真善美,去体味更深的内涵,也进一步说明她的诗歌以题材的广度、思想的纵深度见长,且充满灵性的语感节奏,在气息的稳定性和语言的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准。

纵观诗集中的100多首诗歌,每首均为短诗,从诗的语言构思、思维逻辑结构和手法处理上,空灵含蓄,清新雅致,诗歌的底蕴深含文本之中,有的需要反复阅读,仔细咀嚼,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勇于挑战自我的文学禀赋。

我们期待着,诗人不断顺应自己的志趣去创作,不断以月光的静美与温暖去打量世界,以期向着更高境界进一步尝试与突破,以期在内心之树上长满圆润饱满的果子。

我已品尝到了诗人种植的脆爽多汁、香甜可口的果子。

注:此文载入邓小诗集《归乡时,我们游回百里洲的注视》,此著于2025年5月在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梁春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协、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担任《东栏弄雪》主编、《百姓作家》杂志副主编和多部书籍副主编以及《中国乡村》中乡美驻河南基地副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评论集、诗词集七部,另有文集《春季的云野》已付梓,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多种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