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训《黄金河之歌》的文化解码与诗学重构||谭家尧专栏(一)
我和舒德训总共相见两次,两次都是在区文代会上。我2001年南下后,彼此再也没有谋面的机会了。我和舒德训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都爱好读书和写作。不同的是,我选择了逃离,他选择了坚守,让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不朽。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和舒德训都扎根于泥土的质朴之中。这种出身赋予了我们一种天然的纯粹——不懂人情世故,不喜逢迎客套,只忠于内心的真实。莫言也是农民之子,他曾讲述自己从小沉迷故事与文字,靠自学500个汉字开启文学之路,这种“土生土长”的底色,让他获奖后依然抵制功利干扰,专注于作品本身 。舒德训的诗作同样如此:他的语言如田野般粗粝却真挚,记录着农人的悲欢离合和乡村变迁,不矫饰、不浮夸。我为他写诗评,正是为了致敬这份未被“都市文明”玷污的本真。它提醒我,无论我如何“逃离”乡土,这血脉里的印记始终是创作的源泉。
倔强和固执己见,常被视为缺陷,但于我们而言,却是抵御外界侵蚀的铠甲。杨振宁在对话中尖锐提问莫言“出身不同”时,莫言机敏而沉默的回应,正体现了这种倔强——他拒绝被标签定义,坚守文学独立性 。舒德训同样如此:他的诗篇饱含对乡土执拗的守护,哪怕题材边缘化,也从不迎合潮流。而我,虽选择了叛逆出走(从农村到象牙塔),那份固执却转化为学术上的“不妥协”——在文学批评中坚持为底层发声。诗评中,我剖析了他诗中“一根筋”般的毅力,实则是向自我的镜像致敬:我们都在用固执对抗世界的浮躁,只是舞台不同而已。
最触动我的,是我们对家乡的抉择截然相反。我年轻时选择了逃离与叛逆——通过教育“出走”乡土,在都市中寻求蜕变;而舒德训选择了坚守农田,用笔墨记录乡土的呼吸。这种差异,是“不同道路”的缩影。在诗评中,我阐释了他的坚守如何成为时代标本:当城市化浪潮席卷,他的诗是农耕文明的最后挽歌。而我写这篇评论,既是弥补自己的“背叛”,也是为那份我未能实践的坚持致敬。出走者与留守者的对话,揭示了一个真理:无论漂泊或扎根,农民之子的灵魂从不曾远离土地。
综上,为舒德训写诗评,是一次自我救赎的旅程。它源于身份的同源、性格的共振,更源于对选择差异的深刻反思——我借诗评与舒德训“隔空对话”,在文学中完成对故土的回归。倘若我的出走是叛逆的浪花,他的坚守则是沉静的磐石;二者交织,方显生命的厚度。
以上所述,是为序。
流域诗学的现代实验—— 舒德训《黄金河之歌》的文化解码与诗学重构
文/谭家尧
摘要:当诗人在《黄金河之歌》中写下“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我是你诗歌的儿子”时,这条长江支流已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水体,而是承载着文化基因、生态智慧与文体革命的诗学场域。诗人以86%的鄂西地理意象为骨架,以“河——茶——人”的共生体系为血脉,在民歌体与新闻体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对地域史诗、生态书写与公共话语的三重突破。本文将循着“地域重构—生态哲思—文体革命”的逻辑脉络,结合生态批评、史诗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解码这部作品如何将一条河流的微观叙事,升华为长江文明现代转型的诗学样本。
关键词:流域诗学;地域文化重构;生态诗学;文体革命;《黄金河之歌》
当“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我是你诗歌的儿子”的诗句在《黄金河之歌》中回响,这条长江支流便超越了地理水体的范畴,成为承载文化基因、生态智慧与文体实验的诗学场域。作家舒德训以86%的鄂西地理意象为骨架,以“河—茶—人”的共生体系为脉络,在民歌体与新闻体的碰撞中,完成了对地域史诗、生态书写与公共话语的三重突破。
本文循着“地域重构—生态哲思—文体革命”的逻辑,结合生态批评、史诗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解码作品如何将一条河流的微观叙事升华为长江文明现代转型的诗学样本。从8处地标构成的“文化基因链”到“茶”意象从经济作物到精神图腾的迭代,从“树读河”的生态哲思到“民歌体+新闻体”的文体实验,《黄金河之歌》重构了地域文化史诗的现代形态,探索了流域诗学介入现实的可能路径,为理解诗歌与地域、生态、公共话语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一、地域文化史诗的现代重构:从地理符号到文化基因库
(一)地名符号的诗性编码:8处地标构成的文化DNA
在传统地理诗歌中,地名往往是风景的点缀;而《黄金河之歌》中的8处黄金河流域地名——朝阳观、田家坪、车湾、大溪、红桂、峡江、百岁溪、太平溪,则构成了一套可复制、可生长的“文化基因链”。这种编码方式彻底超越了“借景抒情”的传统范式,形成了独特的“诗学坐标系”。
朝阳观作为“千年文脉”的载体,在“清泉是我诗歌的源头”中完成了从宗教场所到创作本源的转化;太平溪以“内秀”特质收束全诗,与开篇的朝阳观形成“文脉—内秀”的闭环。中间串联的田家坪“辞山多彩绘”、车湾“雷廷”气势、大溪“千钧”之力,既符合夷陵区地方志记载的地理特征,又在“转千山转千滩”的叙事中赋予其文化性格。这种地名处理方式,实则构建了一个“微缩型文化基因库”——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诗史”传统》中所言,现代史诗的转型正在于“将宏大叙事拆解为可触摸的地方记忆”〔1〕,而黄金河的8处地标,正是这种转型的鲜活注脚。
(二)“茶”意象的辩证法:从经济作物到精神图腾
在地域文化重构中,“茶”的意象迭代最具突破性。诗歌开篇“三山茶叶四季云雾”仍停留在物质层面,将茶叶作为黄金河的经济符号;而当“这条古老河里流淌出——我的《红岩茶花女》”出现时,茶叶已升华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媒介。这种从“三山茶叶”到“红岩茶花”的跨越,暗含着“生态保护—书香茶山”的二元破解:茶树既是支撑茶乡经济的“绿色银行”,又是承载茶文化记忆与女性叙事的文化载体。
诗人的智慧在于,他没有将茶叶符号化,而是通过“两叶飞来浪细生/山茶花开一村诗”的动态描写,让茶叶在“文旅连枝共芬芳”中成为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纽带。这种处理既区别于于坚《哀滇池》中对生态破坏的悲情控诉,也不同于李少君《神降临的小站》对地理意象的静态凝视,而是赋予地域符号以“生产性”特质——正如三峡大学地方文献中心的考证显示,诗中“茶人故里”的描写与邓村乡茶叶产业发展史高度吻合,使诗歌成为“地域经济—文化记忆”的双重镜像〔2〕。
二、生态诗学的三重奏鸣:生命共同体的诗性建构
(一)从“鱼游”到“树读”:生态原真性的哲学表达
《黄金河之歌》的生态书写突破了传统田园诗的浪漫化陷阱,以“序曲—第二篇—终章”的乐章结构,构建了“河——茶——人”共生的三重奏。序曲中“河中鱼儿不停游”的意象,直指生态原真性——鱼的游动不是风景点缀,而是河流健康的生物指标,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文化多样性”倡议中“物种行为反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念形成呼应。
到了终章,“树在为河读书”的奇特意象将生态书写推向哲学高度。“迎客松哗啦啦的翻书声/是我黄金河奔走的脚步”,这里的“树读河”绝非简单的拟人,而是生命共同体的诗性表达:树作为河岸生态的守护者,其“阅读”本质是对河流生态信息的接收与反馈;而“翻书声”与“奔走的脚步”的通感,更将植物的静态生长与河流的动态流淌纳入同一生命节奏。王诺在《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中强调的“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在此得到完美诠释——河流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被“阅读”的主体,树与河的对话构建了平等的生态伦理〔3〕。
(二)生产性景观的诗学:从“稻鱼系统”到“茶河共生”
诗歌中“茶园绿油油/梯田泛金波”的描写,暗含着对“生产性景观”的深刻洞察。这种景观既不是纯粹的自然荒野,也不是人工雕琢的园林,而是如浙江青田稻鱼系统般的“生物文化景观”——茶与河的共生不仅是生态现象,还是茶乡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诗人通过“风跌到河里河水上涨/雪落到河面河水无声/云掉进河里大河飞扬”的系列意象,展现了气候与水文、植物与水体的互动规律。这些描写绝非凭空想象:据三峡文化资源数据库记载,黄金河流域“晴时河水清,雨时河水黄”的水文特征,与诗中“河水清 河水长”“茶山苍苍 河水黄黄”的变化完全一致。这种将生产实践转化为诗性语言的能力,使诗歌成为“生态知识的传播载体”,正如诗中“河走过万里路/树在为河读书”所暗示的——河流的“万里路”是地理旅程,更是生态知识的积累过程;树的"阅读"则是对这些知识的传承与应用。
三、跨文体实验与话语博弈:新公共写作的可能性探索
(一)民歌体与新闻体的碰撞:时空折叠的叙事革命
《黄金河之歌》最富争议的实验,在于其对文体边界的消解。诗中“一山唱到那一山”的民歌体与“2025年7月5日采风”的新闻体形成尖锐碰撞,这种碰撞绝非形式游戏,而是对“地域时间”的诗性重构——民歌体承载的是“千年文脉”的集体记忆,新闻体则将未来时间拉入当下叙事,使诗歌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这种实验的勇气在于对“诗歌时效性”的突破。当诗人写下“2025年7月5日采风/母亲河有了新的精神坐标”时,他其实是将诗歌从“永恒美学”的神坛拉下,使其成为介入社会现实的“预演场域”。正如李敬泽在《致理想读者》中所言,新公共写作的特质正在于“让诗歌成为社会进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4〕,而“采风”事件的植入,恰恰让黄金河从私人抒情对象转变为公共讨论的载体。
(二)行政语汇的抒情入侵:体制美学的危险平衡
舒德训的乡政府工作经历,使其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体制话语”的印记。“精神坐标”这一典型行政术语的出现,引发了“官方话语是否消解诗意”的激烈争议——王晓明在《当代文学批判》中将此类写作归为“体制美学”的悖论,认为行政语汇的入侵会破坏诗歌的抒情纯度。〔5〕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精神坐标”的使用实则暗藏匠心。在“母亲河有了新的精神坐标”这句中,“精神坐标”前的“新”字颇具深意:它既指政府对黄金河文旅发展的规划定位,又暗含河流在新时代的文化身份重构。这种双重语义使行政语汇成为连接“基层治理”与“文化表达”的桥梁,正如诗中“文旅连枝共芬芳”所展现的,政府的“文旅规划”与诗人的“诗歌创作”在黄金河实现了共生。这种平衡虽然危险——稍有不慎便会沦为政策宣传,但舒德训通过“一条大河”“荡起双桨”等民间记忆符号的植入,让官方话语始终锚定在抒情传统的根基上,为“新公共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三、核心争议与理论回应:在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中定位
(一)政治抒情的现代转型:从“宣传工具”到“基层赋权”
对《黄金河之歌》的争议,首先聚焦于其政治抒情的属性。传统诗学立场认为,带有官方背景的写作必然沦为“宣传工具”,但诗歌中“2025年沙龙”的设定颠覆了这一认知——将未来的“诗歌沙龙”写入当下的诗歌,实则是将政治抒情转化为“社会介入的预演”。
这种预演的核心是“基层话语赋权”。当诗人写下“母亲河有了新的精神坐标”时,“精神坐标”的定义权不再独属于官方,而是由“诗歌沙龙”中的村民、诗人、游客共同参与建构。这种转变呼应了当代文学研究中“公共领域诗学”的理论前沿——诗歌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独白,而是基层声音进入公共讨论的通道。〔6〕正如诗中“笑语声声传惊喜/歌诗飞上我的书楼”所展现的,“书楼”精英空间)与“河畔”(基层场域)的打通,使政治抒情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二)史诗重构的范式突破:从“宏大叙事”到“微缩基因库”
另一场争议围绕“史诗现代性”展开。质疑者认为,在“宏大叙事失效”的后现代语境下,诗人试图构建地域史诗的努力注定失败。但《黄金河之歌》的创新正在于它放弃了传统史诗的“全景式叙事”,转而打造“微缩型文化基因库”——8处地名构成的“地理DNA”、茶叶与河流的“生态基因”、民歌与新闻体的“文体基因”,共同构成了可生长、可复制的史诗单元。
这种“微缩史诗”的范式,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正如“浙东唐诗之路”通过诗人行迹串联地域文化,《黄金河之歌》中的“文化书院”“文旅连枝”等符号,也为长江文化的微观叙事提供了样本。宇文所安曾指出,中国史诗传统的精髓在于“以具体意象承载宏大精神”,〔7〕诗人正是通过“树读河”“茶开花”等微观意象,完成了对地域史诗的现代重构。
四、流域诗学的启示:从文本到现实的诗性延伸
《黄金河之歌》的价值不仅在于文本创新,更在于它为“诗歌地理经济”提供了想象空间。诗中“文旅连枝共芬芳”的描写,已在现实中显露出端倪——邓村乡依托诗歌中“茶人故里”的定位,打造的“黄金河诗歌步道”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验证了“诗歌地理经济”的可行性。
这种“文本—现实”的互动,彰显了流域诗学的实践意义:它既不是象牙塔中的纯美学探索,也不是脱离文本的社会实践,而是如“树与河”的共生关系——诗歌滋养地域发展,地域反哺诗歌创作。当“黄金河”成为连接文学、生态、文旅的文化IP时,诗人的实验已然超越了个人创作,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结语:河流作为方法论
站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黄金河之歌》的意义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首关于河流的诗歌,还是一种“以河流为方法论”的诗学体系——通过地域符号的基因化处理、生态关系的诗性转化、文体边界的创造性突破,为当代诗歌如何介入地域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与公共话语提供了完整方案。
诗人用“我要化作奔腾的一滴/跟着你千里而行”的诗句,为自己的创作立场作了注脚:诗人既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诗学革命的先行者。当这条黄金河最终“连通壮美的长江”时,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河流的奔涌,是一种诗歌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它证明,真正的地域诗歌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复刻,而是让地域文化在诗性重构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宇文所安. 中国“诗史”传统[M]. 陈引驰, 译.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2] 三峡大学地方文献中心. 邓村乡茶叶产业发展史与地域文化关联研究[R]. 宜昌: 三峡大学地方文献中心, 2023.
[3] 王诺. 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4] 李敬泽. 致理想读者[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8.
[5] 王晓明. 当代文学批判[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
[6]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Biodiversity and Culture: The Concept of Biocultural Diversity[R]. Paris: UNESCO, 2012.
[7]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R]. 杭州: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
黄金河之歌 (外二章(首))
舒德训
当代
按语:喜读舒德训扛鼎之作《黄金河之歌》一一文辞闪耀,艺术戛戛。大河绝唱,高山独步!
序曲
黄金河 河金黄
长江乳名黄金河
悠悠河水水长流
河中魚儿不停游
第一篇:大河史话
黄金河是我的母亲河
发乎于秦奔向于楚
朝阳观①上千年文脉
清泉是我歌诗的源头
山涧石缝里沁出
林间溪沟中穿梭
“叮咚”竹涧的音符
鸣奏出一缕缕清幽的旋律
我默默地积攒着每一滴朝露
山坡上下
泉水潺潺
峡尽天开的浩渺一一
或许正从这里起步
人爱山 山依水
山最熟悉你蹒跚的脚步
最爱听你缠绵的音韵
清澈河流水流淌
日日夜夜又日夜
长长茶谷向我诉说
田家坪②里辞山座座
绿水青山映彩霞
彩云深处是我家
辞山多彩绘
云水共氤氲
转千山转千滩小心翼翼
山平水阔的朝日一一
或许正从这里升腾
第二篇:大河民魂
黄金河是我的母亲河
你从来就没有过停歇
流不尽空谷泛音起
扯不断飞歌谁和余
读不透诗情画意寄彩笺
喊不完山长水远知何处
你流过傍晚群星乱石
月光下深深呼吸
你流过三更黎明鸡叫
阳光中葡负背影
几千年我不能说清
你流动着母亲
多少世纪的记忆
流过宽处
流过窄处
流过高处
流过低处
来到我书桌前拐了一个弯
终于在这么一天一一
2025年7月5日
诗歌沙龙来村采风
母亲河有了新的“精神坐标”
煦风吹 艳阳照
河水轻流过我的梦乡
一河碧水两岸青山
撩拨我珠帘玉笛入耳
三山茶叶四季云雾
五彩花开千万朵
六畜欢叫在河畔村头
整座虚实的天然画卷映入眼帘
风跌到河里河水上涨
雪落到河面河水无声
云掉进河里大河飞扬
茶园绿油油
梯田泛金波
青山绿水染黛色
溢彩流光河金黄
月亮踩在河边浣纱
姑娘河里洗脸鱼儿心跳
茶人故里
大美黄金河
这条古老河里流淌出一一
我的《红岩茶花女》
两叶(车)飞来浪细生
山茶花开一村诗
文旅连枝共芬芳
“一条大河”“荡起双桨”
百花齐放几千重
森林一片又参天
河走过万里路
树在为河读书
迎客松哗啦啦的翻书声
是我黄金河奔走的脚步
第三篇:大河奔流
河水清 河水长
映照两岸茶山美
绿草萋萋花儿香
河水轻流过我的心房
泽润茶乡好风光
河水潺潺流过座座青山
河水涓涓走过片片茶园
河有情来水有意
诗情画意铺锦绣
人在画中踏歌走
歌声催开浪千层
这一山唱到那一山
文化书院诗性浓
笑语声声传惊喜
歌诗飞上我的书楼
茶山苍苍 河水黄黄
浪波浩浩去
我自独立在山岳
目送词客他乡远
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
鱼儿游 虾儿跳
河水流淌我梦想
黄金河是我母亲的河
我是你诗歌的儿子
我要化作奔腾的一滴
跟着你千里而行
流过闪电辟开的道路
流过风雪荒野的脚印
不管道路多么艰险
总是求索再求索
穿过峡谷和险滩
穿过九曲十八弯
把歌喉和脚步调到天籁的弦上
一曲大河浩荡连通壮美的长江
织就锦绣茶山美景正在徐徐展开
挟车湾③雷廷
拥大溪④千钧
滂沱伟哉中国宜昌诗城
带红桂⑤雨露
育峡江⑥万民
素炼秀哉中国宜昌诗城
荡百岁溪⑦绿波
温太平溪⑧内秀
美丽壮哉中国宜昌诗城
千里山河
九重城阙
黄金河啊!黄金河一一
你本来就是我母亲的河
千里江山
只此青绿
洪流不已
百年千万载
不断大龙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均为黄金河流域地名
作者简介:舒德训:湖北宜昌黄金河人,糸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屈原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中国歌舞小说的开山作者和奠基之人。主要代表著作有长篇小说《红岩茶花女》 长篇纪本文学《中国革命文艺通鉴》 《长江水家族的红岩图腾》获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300篇全国大赛一等奖 在《人民日报》 《央视》 《凤皇论坛》 《民主法制》 《芳草》 《中国三峡建设》等30多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学文艺、时政评论作品1000多件逾千万字,作品见诸中国国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
谭家尧/文学 教育双硕士,大学教授,电视传媒编导。教育家,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