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到:算力即国力,智算基础设施成AI下一主战场

科技云报到 原创

2025-07-23 09:01

科技云报道原创。

算力就是生产力。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格局,而其基础设施的变革轨迹呈现出清晰的演进逻辑。

从底层技术到应用支撑,AI基础设施的创新始终围绕“效率提升”与“系统稳定”两大核心目标展开,形成技术融合与性能突破的双重驱动机制。

站在当下时点,全球科技企业的AI基建资本开支依旧颇为强劲,科技巨擘的AI军备竞赛仍无减缓迹象。

作为支撑AI技术发展的基石之一,算力资源决定了算法训练的效率、模型优化的上限以及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其核心地位正日益突显。

未来智算基础设施三大特征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推高算力需求,中国智能算力增速高于预期。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预计未来两年,中国智能算力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较2024年增长43%;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460.3EFLOPS,为2024年的两倍。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Gartner预测,2025年,推理的集群算力规模将超过训练,也将是AI走向普及化的关键之年,到2028年,应用于推理的服务器将占整个市场规模70%。

在此背景下,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对智能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高性能服务器、智算中心等基础设施成为行业“刚需”。

在技术和行业的双重驱动下,未来的算力设施将通过三方面特点的呈现:

首先,算力多样性态势日益凸显。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衍生品,数据资源正在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加速涌现。这些数据资源既可以与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也可以作为独立生产资料存在,从生产、管理、计算、交流等多方面赋能企业经营,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在此背景下,没有任何一种计算架构可以满足所有行业诉求,围绕数据分析处理的算力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基础通用算力之外,诞生了智能算力、超算算力以及前沿算力(如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等专业化的算力设施。

其次,算力布局呈现泛在化趋势。算力资源从集中的部署方式,正在往多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以边缘计算、端计算为代表的算力形态的出现,与规模化算力形成互补之势,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底座。

同时,供需剪刀差、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亟需全社会算力集约化发展,算力网络化技术将整合不同归属、不同地域、不同架构的算力资源,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数字经济走向繁荣。

第三,智能敏捷、绿色安全将成算力发展新要求。算力智能化、算力绿色化、算力可信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伴随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边界逐步消融,人工智能将从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等上层应用向底层基础设施蔓延,智能敏捷、随愿自治将成为智能社会算力设施的重要标签。

AI基础设施的未来范式

面向未来,AI基础设施将面临“三重平衡”的持续挑战:算力增长与能耗控制的平衡、算力成本与投入回报的平衡、硬件迭代与生态兼容的平衡。

对此,以联通云为代表的AI基础设施“国家队”,正通过AI的持续焕新构建起AI基础设施的未来范式。随着算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算力即国力”成为共识。

近日,联通云迎来AI全栈焕新升级。此次焕新并非单点技术优化,而是涵盖技术架构、平台能力、应用服务的系统性革新,通过六大核心升级打造“硬实力”,构建起覆盖“云-网-数-智-安”的全链条智算能力。

在平台能力层面,联通云以“全信创智能适配”“广时空智能存储”“分布式智能调度”为核心,构建了“算网一体”的智算服务体系。

全信创智能适配打造“国产化容器引擎 CSK Turbo”。该引擎实现了自主可控的云原生底座技术突破,今年6月荣列“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唯一运营商领域代表性成果。带来云原生底座能力升级,支持国产容器在线并发超 40 万,打造央企最大智能云原生实践,并通过云原生基金会 CNCF 一致性认证。同时众核高密的特性,单服务器 Pod 规模达到 1000+,内容占用减少 70%。在混布调度方面,支持在线和离线资源利用率提升 50%,业务服务质量 QoS稳定性达 100%。

广时空智能存储依托自研AI存储引擎,实现三大技术突破:一是千亿参数大模型秒级加载,解决了大模型训练与推理中的“数据加载瓶颈”;二是单卷读写性能达千万IOPS,通过突破性纠删码技术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三是采用冷热温智能分层技术,降低海量数据存储成本40%以上。同时,依托数据快递、3AZ存储等能力,联通云可实现PB级数据跨域流转,为跨地域协同计算、行业数据共享提供支撑。

分布式智能调度则打造了“全网算力,一键通达”的服务体验。通过“智算算力(AI算力)+智算设施(AIDC)+算力智联网(AINet)”的架构,联通云实现了全网300个属地化云池资源的统一编排、统一调度。具体而言,通过全规格GPU池化技术,单卡利用率翻倍;通过任务分时调度,集群业务容载提升40%;通过资源弹性伸缩,节省60%算力成本。正如“给算力装上智能电表”,用户可按需取用算力,实现“所想即所得”。

在应用服务层面,联通云以“多场景行业智能”“普惠化数智超市”“数据与安全专家”为抓手,将智算能力深度融入行业场景。

多场景行业智能聚焦政务、医疗、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栈智能化解决方案。普惠化数智超市则构建了“供需两端”的桥梁。

该平台汇聚超百款精选智能体,涵盖问答类、问术类、问策类三大类型,既面向B端企业提供经营数据分析、行业报告生成等服务,也向C端用户开放设计工具、娱乐应用等资源。

同时,联通云发布六大智能新产品,包括智能新驱动—“联通大衍”DPU、智能新PaaS—联通云AI云原生应用开发平台、智能新平台—“联通星罗”先进算力调度平台2.0、智能新应用—“联通智在”云车机、智能新终端—联通云智算一体机、智能新生态—中国联通数智产品超市,面向未来构建智能化服务新范式。

通过双引擎智能升级,联通云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其中,云原生双引擎架构实现了超大规模集群管理,支持万卡级算力池化,MFU利用率提升至60%,为智算任务提供高效算力支撑;全信创智能适配能力则实现了基础软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信创服务跨芯片无缝迁移,跨架构迁移效率提升25%,信创生态兼容适配率达100%。

联通云AI焕新升级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千行百业的转型实践中。通过“行业智联专网+智算云+智能体应用”的全栈服务,联通云实现了“场景AI化、网络融合化、设备轻量化、运营集约化”,推动智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AI的狂飙突进,本质上是一场算力的革命。从全球科技巨头动辄数千亿美元的基建投入,到中国智算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从训练推理的指数级算力需求,到物理AI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渗透,算力已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基石,更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未来,算力的多样性、泛在化与智能绿色趋势将重塑基础设施形态,而“三重平衡”的挑战也呼唤着更智慧的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

正如联通云的AI全栈焕新所展现的,当AI智算的全链条能力深度融合,算力将真正从“集中式资源”转变为“泛在化生产力”,支撑起数字经济的繁荣与智能社会的演进。在“算力即国力”的共识下,智算基础设施的创新与突破,终将成为驱动科技格局重塑的关键力量。

【关于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Top10媒体。获工信部权威认可,可信云、数博会、国家网安周与全球云计算等大型活动的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深入原创报道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安全、大数据、区块链等企业级科技领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