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烟霞凝紫韵 胸中丘壑见精神——泰州李俊花鸟画艺术论析
文/刘金凯
在当代花鸟画坛,泰州李俊以其沉潜的艺术修为与鲜明的文化品格自成一格。作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他四十载深耕笔墨,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与当代审美意趣熔铸于紫藤、蔬果等寻常题材,既守得住千年文脉的根,又开得出时代精神的花。观其作品,如见吴昌硕的金石骨力与齐白石的生活情致在当代语境中重逢,最终凝练成“秀润中见刚健,烂漫里藏沉雄”的独特风貌。
李俊(左)与刘金凯(右)在画展现场
一、书画同源:笔墨深处的传统与现代
李俊的艺术起步,便扎进了传统的厚土。自幼以《芥子园画谱》筑基,遍临吴昌硕、齐白石、徐渭等先贤真迹,在篆隶与行草的笔墨修炼中悟得“书画同源”精髓。他将书法的骨力注入绘画线条,笔下紫藤藤蔓如商周金文般虬结盘曲,既见书法的抽象韵律,又含物象的生命张力——不是简单复刻古人,而是让传统笔墨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中央美院教授于洋曾细观其《紫气东来》系列,感慨:“李俊的线条是‘写’出来的,是篆隶的圆劲与行草的灵动在花瓣叶脉间的对话。他让年轻人从笔墨里读懂了东方美学的密码: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长出当代的筋骨。”
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技法探索中尤为鲜明。李俊深谙“工写相济”之道,工笔时能于精微处见精神,写意时可于纵逸中藏规矩。2024年北京“紫气东来”画展上,86幅作品构成的“工写双境”令人叹服:工笔《秋实图》中,葡萄的霜色、叶片的脉络皆细如发丝,却透着江南水乡的温润灵秀;大写意《墨荷》则以泼墨为骨、破笔为筋,墨色浓淡间似有徐渭的狂放,却更添当代人的生命感悟。对此,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曾有过精准点评,他在画展研讨会上直言:“当代画坛能真正做到‘工不板滞、写不狂怪’者寥寥,李俊是其中翘楚。他的工笔有写意的气韵,写意有工笔的根基,这种‘互济’不是技巧的拼凑,而是对中国绘画‘虚实相生’哲学的透彻领悟——看他的画,能感受到传统笔墨在当代的生命力,是活的、有呼吸的。”
二、国际视野:跨文化语境中的东方表达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能跨越语言与地域。李俊的花鸟画早已超越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活载体。他七次赴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办展,作品被十余国使馆与国际机构收藏,而这背后,是他以画笔为桥,让世界读懂东方美学的坚守。
2017年东京“中日水墨对话”展上,《紫气东来》被中国驻日大使馆收藏,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观展后久久驻足,他在留言中写道:“紫藤的缠绕姿态里,藏着东方‘和而不同’的智慧。李俊先生用笔墨告诉我们,中日文化的共鸣,正在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这是比语言更深刻的对话。”此次展览中,《紫云》被日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珍藏,策展人评价其“让日本观众看到了水墨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生命哲学”。
2023年法国巴黎“东方之韵”特展上,李俊的《春华秋实》系列引发轰动,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收藏了其中《紫藤栖雀》,并在收藏证书上题字:“我不懂笔墨的浓淡,但能从这幅画里读懂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那些藤蔓与雀鸟的相处,恰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艺术给世界的启示。”同期,西班牙莱昂市政厅将《秋园蔬果》永久收藏,当地媒体称“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画作,让欧洲看到了中国艺术不只是山水写意,更有对生活本真的热爱”。
更难得的是,李俊从不刻意迎合西方视角,而是以东方美学为基,与世界对话。他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现代构成主义相融,《紫藤·印象》中,花瓣的虚实对比既含传统“计白当黑”之妙,又具现代视觉的张力。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观展时评价:“李俊的作品是‘文化互鉴’的典范。他没有让中国艺术去‘适应’西方,而是用东方的笔墨语言讲述人类共通的故事——对自然的热爱、对和谐的追求,这些超越国界的情感,让他的画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2024年巴黎时尚周,其与苏州丝绸合作的“紫境美仪”系列,被《费加罗报》称为“会呼吸的东方美学”,恰是这种跨文化表达的生动注脚——丝绸上的紫藤纹样,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德艺双馨:笔墨之外的文化担当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将自己困于画室。李俊的艺术品格,在笔墨之外更见厚度——作为泰州市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他始终践行“让中国艺术走进大众,让大众读懂中国艺术”的初心,用画笔搭建起传统与当代、精英与大众的桥梁。
2024年国际档案日,他向泰州新高区档案馆捐赠的20幅精品中,便有奥朗德收藏的《紫藤栖雀》复本及相关文献。这份“把文化种子播撒在故土”的自觉,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深为触动:“李俊的可贵,在于他不把艺术当‘孤芳自赏的藏品’,而是视作‘传播文化的使者’。他发起的‘大众赏画、大众学画、大众悟画’活动,让普通人从紫藤、蔬果里读懂中国艺术的精神,这才是文化传承应有的样子。”
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曾与李俊探讨“中国艺术的当代传播”,他在文章中写道:“李俊的艺术里有两种力量:一是对传统的坚守,他临摹吴昌硕的紫藤能得其神而不泥其形,让笔墨有了当代温度;二是对传播的敏感,他给小学生讲画时,会把‘写意’说成‘像讲故事一样,不用把每个字都说清,留白的地方才更有意思’。这种‘雅俗共赏’的追求,让中国花鸟画在当代有了新的传播土壤。”
这份担当源自其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他常说:“画里的紫藤,不仅是花,更是中国文化的藤蔓,要让它在本土扎根,也要让它向世界生长。”泰州水乡的晨雾、市井的烟火,都化作他笔底的文化密码,正如潘震宙所言:“他的画里有‘中国气’,这种气不是刻意的符号,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自信——这才是能打动世界的东西。”
四、时代回响:笔墨为桥的文化传承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李俊的艺术探索如一股清流——他不追热点,不逐虚名,只在笔墨与文化传播的交汇处深耕。其笔下反复出现的紫藤,既是对吴昌硕“气厚则苍,神和乃润”的致敬,更是对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呼应:中国艺术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寻常花木里藏着文化密码,市井烟火中见得精神内核。
中央美院教授于洋从更宏观的视角评价:“当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时,李俊用作品给出答案——不用刻意贴标签,只需把笔墨里的文化精神画出来,让世界自然读懂。他的画里,有传统的魂,更有传播的智。”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生前曾指出:“李俊在传承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精髓的同时,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他的紫藤系列作品,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的致敬,更是对当代生活美学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恰如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在李俊的笔墨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从泰州水乡的画室到国际舞台的展厅,李俊的艺术之路,恰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精神缩影:以敬畏之心守传统,以开放之态传文化,以赤子之情接地气。正如他自题联“笔底烟霞凝紫韵,胸中丘壑见精神”,这“精神”里,有对笔墨的虔诚,有对文化的赤诚,更有对传播的担当。在这片孕育了泰州学派的土地上,李俊正以画笔续写着“文化传薪”的当代篇章——让中国艺术的藤蔓,既扎根故土,又伸向世界。
(作者系中国书协顾问、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