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两岁的“土儿子”红果,快要吊打阿里19岁的“养子”优酷了

互联网江湖 原创

2025-07-22 15:44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今年的红果短剧已经“赢麻了”。

根据Questmobile 最新数据显示,红果短剧月活已达到 19920.7 万,和优酷的理论上差距大概只剩 55.1 万。

两年前,短剧诞生之初,那可谓是LOW声一片。

如今,诞生满打满算不到2年时间,字节两岁的“土儿子”红果,快要吊打阿里19岁的“养子”优酷了。

“土儿子”红果的成功,不禁让人思考,短剧从“粗制滥造”的散兵游勇,到无限逼近“制作精良”的正规军长视频,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是红果对优酷的超越,不亚于当年的拼多多超越京东,是大众化对小众的胜利。

二是在视频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再次上演,互联网整个行业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我们先看第一点。

短VS长:双重降维打击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过去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多次证明了:规模至上,天然倾向于服务中低端人群,而非高端、小众市场。

说白了,互联网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

精品、高端这样的词汇就注定是小众的,垄断性的流量才是真谛,比如知乎和小红书、寺库和拼多多就是很好的例子。

知乎早期用户是一线城市高学历人群,内容深度、版权付费、值乎咨询都想做“高端知识市场”,知识密度爆表,但是……你高考没个600分还真不好意思说话。

小红书,其实就是姐妹们的云逛街吐槽大会,所有人都能来叭叭两句。

搞笑的是,知乎现在的市值还没有上市前的融资多(市值80亿,融资100亿+),小红书虽然还没有上市,但是其在一级市场最新估值约1867亿元。

再比如寺库和拼多多,寺库2011年以“二手奢侈品寄卖+线下会所”切入,客单价 4000+元,上市时号称锁定中国1.2亿“中产阶级以上”消费人群,没点实力你都不好意思下载软件。

拼多多大家都熟悉,全国人民的农村大集,100块钱也能逛一天。

如今寺库虽未完成注销,但核心公司多次破产重组,业务停摆,名存实亡。拼多多的国内年活跃买家数已突破9亿,接近中国网购用户总量的天花板,市值甚至一度超越阿里巴巴。

寺库和知乎,在供需两端,都是小众的,而拼多多和小红书正好相反,都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结果就是,寺库知乎,一死一伤。

而拼多多和小红书能够风生水起,是遵从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梅特卡夫定律,连接创造指数价值。

比如微信,月活13亿,其价值非源于单个用户,而是用户间数十亿次社交、支付、内容交互的叠加。

人越多,创造的场景越多,才能形成网络效应,规模化效应,才能把互联网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红果两年快要追上优酷,本质上,也是对这个核心商业模式的应用。

优酷或者说整个长视频行业,商业模式是以自制精品剧集、购买剧集版权来获客,然后以会员+广告的模式来变现。

自制剧,需要IP授权,需要冗长的(一年半最少了)制作周期和巨额的资本投入,制作完成后,又需要宣传,推流。

回报又不能说很稳定,因为单集占用的时间很长,多数用户在短时间内同时看两部也就顶天了,万一和别的哪个爆款剧撞车,成本可能都收不回来。

短剧的商业模式,在一开始,也可以看做长视频的一个变式,是按集收费,一部短剧全部看下来几十到上百元不等。

红果短剧如果还是走这个路子,不可能追上优酷,因为换汤不换药,虽然制作周期变短了,但模式趋同,优酷的当时还是有规模的优势的。

正如打败狮子的不是另一只狮子,而是猎枪,红果走的路子是破坏式的创新,是降维打击。

一句话总结红果短剧的商业模式:“平台自己不背全部制作成本,而是用‘保底+广告分账’的方式,把风险转给上游,再用免费+广告把规模放大,最后靠广告和生态反哺赚差价。”

熟悉不?把第一句话捂住,你会想起谁?没错,抖音+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的商业模式是把“写稿的、看稿的、投广告的”三方拉到同一个算法黑箱里,用免费内容养用户,用用户注意力卖给广告主,平台赚的是注意力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差价。

关键是,他跳出了传统媒体的圈子,变成了一家流量聚合、分发的平台。

如今的短剧,也跳出了传统的影视行业,变成了血统纯正的互联网企业,一切只为流量服务。

流量怎么获得?哪里人多去哪里。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高中及以下学历群体占据绝对主体,而高学历网民占比较低,这个比例大概是1:9。

所以内容通俗化,更通俗化,就会有流量。

很多人觉得短视频拉高了人的阈值,其实不然,短视频那是刚刚好,短剧也刚刚好,一切都刚刚好。

今天我们可以在长视频平台上面,看到精美的服道化,演员毫无瑕疵的面容,以及很文言文的台词,但是这些供给统统有些过了,观众要的真不是这个。

老读者肯定记得世纪初,一部叫做《大明王朝1566》的电视剧,制作精良,权谋剧的天花板,豆瓣评分奇高,快满分了都。

但是吧,收视率垫底,差点给买了版权的芒果台搞破产。

它商业化失败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精神供给过剩,我看剧不就为了放松?同时期的《亮剑》就是最好的例子,服道化、场面真不行,可就是故事够爽够简单,我现在都还记得“骑兵连,冲锋”。

经济学讲,一旦技术过分进步,就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俗话说:费力不讨好,长视频干的就是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短剧能成事,就是在最大受众范围,用最小的成本,讲一个最小、最爽的故事,然后快速的呈现给观众。

优爱腾本质上,还是做的传统影视行业,只是套了一个互联网的壳子,变现的地方从过去的电视机、PC换到了手机上,影视行业重资产、小众的内核依然没变。

而红果短剧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思维是纯粹的互联网模式,另一方面,其实只是这个阶段互联网的一个缩影:回归到用户,就能打破桎梏。

短剧只是做了件该做的事?

从整个互联网的角度看,行业已经到深水区了,为什么后来者还能超过原有霸主?

不是说好的,互联网产品的护城河是用户习惯,用户心智,这些很难扭转吗?很多领域都已经收官之作了。

但是在今年,看似已经收官的互联网行业,风云再起,打破平衡的,主要有三件大事:DeepSeek带动AI大模型崛起、闪购带动即时零售、短剧带动长短视频。

一、重资金投入赛道的大模型,巨头林立,李彦宏甚至断言:重做 ChatGPT 没多大意义,中国基本不会再出一个 OpenAI。可DeepSeek依旧杀出重围。

二、外卖行业:早就收官之作了,美团占去七成以上的份额,如今,京东入局,淘宝携饿了么入局。

三、优爱腾坐稳了长视频,抖快坐稳了短视频,用户的时间几乎都被占满了,红果短剧依旧杀出包围圈。

这看似是三件事,本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件事:在行业整体高增长时代结束之后,新的细分赛道崛起。

高增长的结束,是供需关系趋近平衡,从而使互联网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格局,此前就有不少人觉得互联网行业似乎到头了。

但是,互联网行业的进化能力,是在强大的基础设施之上延伸而来的,正如电影《功夫》中演绎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就是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

基础设施就是任督二脉,物流体系,无数的基站,智能终端,打通了之后,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创造,发现新的需求,更科幻一点,他们满足了人类对未来的想象。

DeepSeek、闪购、短剧,就是从天而降的那套掌法。

第一式:AI大模型

DeepSeek引领的大模型看似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成年人的“小度”,小度是怎么给小朋友放动画片的,就是怎么给牛马做PPT的。

DeepSeek通过APP的形态,以更广泛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第二式:即时零售

闪购的出现,是用外卖的履约能力,对现有资源的优化,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万物到家。

但这事也不是闪购先发明的,见过电梯里的“AN MO”到家吗?本质上,都是在最基础的“吃”上面的延伸,他们都让用户更享受了,满足了。

第三式:短剧

短剧就不用说了,我们爱看,老外也欲罢不能,都说体育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短剧更通用。

总的来看,他们都有一个核心,就是用互联网让世界变的更平均,让原来爽不到的用户,都能参与进来,都愿意参与进来,去找更大的盘子。

从更大的纬度来讲,这是全行业,全年龄段,全价格段都可以挖掘的市场。

比如小米,50万的SU7 ultra ,给的是超百万的性能,和短剧比,本质上也是一回事,所以他能卖上百亿。

比如河南开封的武侠城,90元的门票,你能看小姐姐跳舞,能看现实版的三打祝家庄,这就是“短剧版”的话剧、歌剧,搁以前那不都是所谓高端人群才能看的?

所以这景区这么多年,哪天都人是乌泱泱的,酒旅,小商小贩,文创,甚至拉三轮的大爷大妈都很滋润。

所以短剧的崛起不稀奇,自古以来就有,整个行业也都在被“短剧”渗透。

最后,现在都在提倡反内卷,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充分自由的市场,会自己寻找新的需求,科技的爆炸,会创造新的模式。

卷这个事,谁都不好受,另辟蹊径赚独家的钱本质上也很爽。

那谁谁谁,学学短剧,三赢的生意才有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