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套现4.6亿、区域失衡、渠道失灵,新乳业深陷“成长烦恼”

九州商业观察 取材网络

2025-07-22 11:58

在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新乳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2024年,新乳业营业收入约106.65亿元,同比下降2.93%,这是自2015年以来其营业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尽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38亿元,同比增长24.80%,但营收的下滑已然敲响了警钟。步入2025年,一季度营收约26.25亿,仅同比微增0.42% ,增长乏力态势愈发明显,曾经的增长神话不再,新乳业似乎陷入了增长困境。

 从区域布局来看,新乳业区域增长失衡问题突出。西南作为其大本营,占公司营收超三成,2024年却出现6.5%的负增长,成为业绩最大拖累。而华东区域虽有1.52%的微增,但体量有限,难以弥补其他市场的收缩缺口。在全国化布局中,华南市场始终是新乳业的短板,甚至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该区域收入数据,反映出其全国化布局的明显缺陷。“目前新乳业全国化产能布局仍呈现‘西南强、华东弱、华南缺’的哑铃型结构,需要持续的资本开支与并购整合,短期内难以解决产能瓶颈。”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这种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使得新乳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制约了整体业绩的提升。

 渠道端同样问题重重。2024年新乳业净增52家经销商,经销模式收入却同比下滑13.29%,暴露出渠道拓展质量与效率的失衡。这背后的原因与新乳业的产品特性密切相关,其主打“低温奶”,保质期短,冷链运输难度大,经销商承担着较高的库存风险,这使得经销商在拓展市场时顾虑重重,难以深度挖掘下沉市场的潜力。新乳业直销与经销模式并存,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提升渠道整体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能有效优化渠道,新乳业的市场份额恐将进一步被竞争对手蚕食。

 新乳业的“鲜立方战略”也面临挑战。虽然公司董事长席刚提出将坚持以“鲜战略”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迭代,打造“鲜活生产力”,驱动新鲜增长,但这一战略遭到投资者质疑。在宏观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低温鲜奶的渠道费用高、品牌培育周期长,新乳业过去在西南以外区域的品牌投入不足,导致“鲜”标签尚未转化为全国性心智。同时,头部乳企如伊利、蒙牛、光明已全面加码低温鲜奶,通过全国冷链仓配一体化、明星单品抢占高端市场份额。新乳业若不能在3年内完成华东、华南产能与品牌同步突破,“鲜立方战略”可能沦为区域护城河,而非全国化利器。

 新乳业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也引发市场诸多猜测。2025年6月29日,新乳业控股股东UDL计划减持3%股份,按照最新收盘价17.21元测算,套现约4.60亿元,这是新乳业自上市以来大股东UDL首次出现减持行为。有市场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为新希望集团旗下另一家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飞马国际输血。飞马国际因业绩不达标,刘永好需在2025年7月24日前补足约4.37亿元的业绩承诺差额。控股股东减持动机的不确定性,无疑给新乳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此外,新乳业还面临着并购整合的难题。过去五年,新乳业累计投入33亿元完成战略收购,包括现代牧业9.28%股权、“福州澳牛”等品牌,但并购也导致商誉规模随并购增长。如何实现47家子公司、15个品牌的协同效应,是新乳业面临的长期挑战。并购后的整合不仅涉及业务的融合,还包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并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新乳业在乳业市场的发展已到了关键节点。营收增长失速、区域增长失衡、渠道端问题、战略受质疑以及控股股东减持和并购整合难题等多重困境交织,若不能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百亿市值的目标将愈发遥远,甚至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未来发展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