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来了“合伙人”
代书胡同社区夜校,居民在学习太极拳
新郑路社区,孩子们在学习绘画
中原网讯(记者 李宇航 文/图)中午把孩子放在社区午托班,晚上到社区夜校学习舞蹈,下楼就能健身,吃饭去社区食堂,买菜、理发、修补衣物就到社区的便民服务点……如今在郑州,社区“合伙人”已遍地开花,社区治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便利。
社区“合伙人”是指在党建引领下,由多元主体(如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通过资源整合与服务协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近年来,郑州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共绘了一幅基层治理新图景。
创新机制 盘活社区资源
暑期,管城区陇海马路街道新郑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这里写作业、看书,有些还在这里上绘画课、书法课等。今年7月初,新郑路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闲置空间,引入神墨教育,开设绘画、书法、口才等艺术教育课程,同时也提供公益托管服务,不少家长将孩子送来托管或体验艺术课程。
“我们社区有21个小区、1971户,附近有多所小学和幼儿园,很多家庭都有孩子托管或艺术教育方面的需求。”新郑路社区党委书记李书真说,社区引入神墨教育这样的“合伙人”,既盘活了社区闲置资源,又满足了居民需求,对教育机构来说也有丰富的生源,社区、居民、企业,可以说是三方共赢。
今年4月,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郑州市纪委监委、郑州市委组织部、郑州慈善总会联合印发《关于引入“合伙人”参与运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采取“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引入“合伙人”参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运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以场地换资源,以空间换服务。目前在郑州,很多社区都已引入“合伙人”。管城区北下街街道代书胡同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打造社区夜校,面向全年龄段居民开设音乐、舞蹈、书法等课程;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嵩山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2000余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造为运营场所,引入书店、家政公司等,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社区提供场地,“合伙人”注入资金,也让社区增强了“自我造血”能力。在很多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发展治理基金,“合伙人”将部分营收注入基金,这些钱被用于社区公益事业、惠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推动了社区可持续发展。
精准服务 解决民众需求
“以前中午得接孩子回家,又得做饭,吃完饭还得送孩子去学校,天天弄得手忙脚乱,现在社区有了午托班,中午就把孩子放在社区午托班,既方便又放心。”二七区嵩山路街道雅居社区居民李女士说,自从社区引入午托服务机构,解决了许多像他们这样家庭的一大难事。
“社区引入‘合伙人’,要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郑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引入什么样的“合伙人”,社区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整理出居民的需求清单,根据居民需求挖掘优质资源,对接相关企业、机构或组织,最后引入贴合居民实际需要的“合伙人”,整个过程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
管城区陇海马路街道新郑路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社区很多大龄青年面临工作压力大、社交圈窄、婚恋难等问题,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后,社区党组织积极对接各方资源,联合“爱在郑州”交友俱乐部,在南关八号文创园推出“爱在陇海、汇聚良缘”青年人才联谊交友项目,以“党建+婚恋服务”模式精准服务青年群体。目前,该社区已举办3场相亲交友活动,参加人数达千人,并成功撮合多对青年。
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区引入便民“缝衣舍”,管城区北下街街道代书胡同社区动员辖区理发师成为“合伙人”,在社区内提供5元理发服务,并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从养老托育到青年婚恋,从健康服务到家政服务,再到裁缝、维修、理发、健身、阅读、买菜等居民生活中的小事,社区“合伙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把居民的“需求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带动就业 促进居民增收
走进管城区北下街街道代书胡同社区的钱老师工作室,一个个用毛线钩织的手工艺品精致好看,团扇、小黄人、小熊、小灯笼、玫瑰花……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几名居民正在钱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艺品制作。
钱老师就是代书胡同社区居民钱艳丽,她虽身有残疾,但凭借自己的钩织技艺,在社区支持下,创立了工作室,并成为一名社区“合伙人”。钱艳丽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教授一些居民手工艺品的制作,从而带动了社区很多残障人士、待业者的就业。“我们工作室现在订单量很大,很多居民靠编织手工艺品增加了收入。”钱艳丽说。
像钱老师工作室这样的“合伙人”在郑州很多社区都有,他们通过技能培训带动社区居民就业增收。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区的澄泥砚工作室帮助残障人士掌握澄泥砚制作等技能,二七区福华街街道铁道家园社区与面部彩绘社会组织合作,为众多家庭妇女提供灵活就业机会。中原区三官庙街道纺机社区支持开设盲人推拿馆,吸纳视障人员就业。
一些企业、商户等“合伙人”进入社区,在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作岗位,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就近就业。
多元合伙 激活治理细胞
社区“合伙人”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壁垒,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多元协同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让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伙共治”。
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嵩山社区推出了“网格合伙人”“青春合伙人”“物业合伙人”“近邻合伙人”四大项目,整合网格长、社会组织、大学生、企业、商户、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我们把辖区26家商户吸纳为‘网格合伙人’,吸纳郑州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院校学生成为‘青春合伙人’,推动物业公司、网格长、志愿者组成‘物业合伙人’,吸纳26家社会组织组建‘近邻合伙人’团队,各方协力,解决了社区不少难题,形成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嵩山社区党委书记张蔓说。
而在二七区五里堡街道防空兵社区,社区联合辖区公共单位,推出“民生直通车”掌上意见箱,居民只需在网格群“一键操作”,即可进行在线咨询办事流程、提交诉求建议等,社区、公共单位和物业即时接收信息,实现“秒级响应”。社区、物业以及公共单位,多方协同,让居民的诉求和问题得到更高效的回应和落实。
“社区发展好了,商户才有更好的经营环境,居民生活也才会更加幸福,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更加美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中牟新区广惠街街道绿城社区商户高宝梅经营服装店近30年,她主动响应社区“合伙人”计划,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将自己的店铺升级为社区服务驿站,免费为居民提供衣物修补、熨烫等服务,并组织店内员工成立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困难家庭免费定制衣物,冬季为户外工作者捐赠御寒衣物。同时,她把店铺作为社区宣传点,协助社区宣传党和政府政策、推广公益活动等。
当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居民等成为社区共治的力量,治理的“细胞”就被真正激活,从而使公共服务更多元、社情民意更通畅、邻里关系更融洽、社区治理更高效。而今在郑州,社区“合伙人”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共建共享中谱写着基层治理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