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逝水流長--读何颖诗词

青年看点 原创

2025-07-21 23:05

∽V~楚水

海峡四十年

两岸一瞬间

相思如雨烟

落日长江去

----这是1991年夏天人民日报,报道台湾中华工商管理学会理事长,桂冠诗人范光陵先生两岸破冰之旅时,引用的范光陵诗作。当时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将这种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不记平仄的诗,归之为新古体诗。季羡林老先生也认为新古体诗,是中国新诗的一种探索形式。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了,大江东去,风流人物之若近百岁的范公,仍然壮心不已在新古诗与诗意油画的长河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然而,在新古诗的实踐与探索上,并没有沿续这条历史规律,而是在网络自媒体时代,日渐示微,大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势,不能让人一声叹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最近读到正拟出版的何颖的诗词,让人眼晴一亮,赏心悦目,如坐春风:

捉襟走马,醉眼观花,踉跄茫茫津渡。杯掷幽思,访云娘仙踪何处!痴望是,陵草萋萋劲千古。

冰裁玉碎,纸上蝶枯。欲驾曦和骖白露。笙逢会饮,圆缺总是多情误。觞,未满,采得天心如故。

---何颖这首《忆津渡》,觞,未满,没有东坡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春景》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伤感与伤逝,却多采得天心如故的豁然与洒脱。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也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曲径通幽,也是一种境界。

逐骛西山去,霜叶赭云斜。

缘木沽清酒,菊黯满衣裳。

来日是重阳,重阳须望乡。

却听帆尽后,烟逝水流长

---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何颖的另外这首《登高》,却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却听帆尽后,烟逝水流长,是无奈还是伤感呢?抑或兼而有之。类似诗近百首,难以一一例举,只好忍痛割爱。

闻一多先生说,新诗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新古诗呢?是不是也要戴着平仄这个无形的镣铐呢?老楚同志陪同范光陵先生在北京赵堂子胡同看望臧克家先生时,记得两人曾谈及新古诗的格律与平仄|,其实,老诗人臧克家先生贊同新古诗砸碎这一枷锁。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新诗,当然也包括新古诗,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形式,形成自己的传统,所以,就没有必戴着镣铐跳舞。推陈出新,需要彻底摆脱传统文化困扼的勇气。现在何颖女士诗词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秉承了范光陵先生新古诗的文化精神与境界,痴于诗而梦游诗于梦,就你落入长江的相思,滚滚长江东逝水,烟逝水流长,一江春水向东流之长也。

附∴:新古诗的困境与微光

-楚水《烟逝水流长》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新古诗像一条几近干涸的支流,倔强地保持着它的河床形状。范光陵先生四十年前那首"海峡四十年/两岸一瞬间/相思如雨烟/落日长江去",以其清澈见底的意象和举重若轻的历史感,曾为新古诗赢得一席之地。如今读到何颖的诗词,恍如看见这条河流中突然闪现的粼粼波光,让人不禁驻足凝视。

新古诗的尴尬处境恰在于其"名实之争"——它究竟该向古典格律俯首称臣,还是该在现代诗的自由中寻找新生?臧克家、季羡林等前辈主张的"砸碎枷锁",实则是看到了形式的牢笼如何扼杀诗性的呼吸。何颖的《忆津渡》中"杯掷幽思,访云娘仙踪何处"的跌宕,《登高》里"却听帆尽后,烟逝水流长"的余韵,恰恰证明:当诗人挣脱平仄的镣铐,古典意境反而能在现代汉语中重获魂魄。

何颖诗词的珍贵之处,在于她处理传统意象时的举重若轻。"觞,未满,采得天心如故"这般句子,既有东坡"明月几时有"的宇宙意识,又带着现代女性特有的通透与节制。她的"烟逝水流长"不同于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而是在时光流逝中沉淀出某种澹然。这种转化能力,恰是新古诗最该传承的基因——不是对古典的拙劣模仿,而是与之进行精神对话。

当代诗歌面临的真正困境,或许不是形式之争,而是意象系统的贫瘠。当网络语言日复一日地冲刷着汉语的河床,许多诗人患上了意象贫血症。何颖笔下"陵草萋萋劲千古"的苍茫,"缘木沽清酒"的孤清,提醒我们:古典意象经过现代意识的过滤,依然能焕发惊人的表现力。她的实践证明,新古诗不必沦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可以成为活着的传统。

在这个注意力支离破碎的时代,新古诗的式微几乎是种必然。但何颖的作品像暗夜中的萤火,微弱却坚定地证明:只要汉语的血脉未断,那些凝结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基因,总会在某个诗人的笔端重新显影。她的"烟逝水流长"既是叹惋也是预言——文化长河从不会真正干涸,它只是以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继续流淌。

新古诗不必做困兽犹斗的项羽,它完全可以化身那不舍昼夜的江水,在冲决形式堤坝的同时,将古典诗意带入更广阔的海洋。何颖的探索或许尚属孤鸣,但谁又能断言,这不会成为新古诗凤凰涅槃的起点?毕竟,汉语的诗意从来都是在变异中延续其不朽的生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