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前往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开展三下乡活动

一线 取材网络

2025-07-21 16:27

为深入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青春桥梁,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星月桥”赛涧回族乡民族团结实践团于7月1日至14日前往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开展了以“文化交融手拉手,星月同心促团结”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满腔热情,以“星月桥”命名,象征着汉回情谊的连接和团结之路的照亮,在文化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安全守护以及田间实践中,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篇章。

深研回乡文脉,筑牢“星月”根基

“星月桥”实践团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真诚的团结建立在深刻的理解之上。团队甫一抵达赛涧回族乡,便深入街巷与村落,展开了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成员们带着崇敬之情,拜访了回族的长者,探究了回民特色饮食文化(例如油香、馓子等)的独特之处,并记录了回汉共居历史中的互助美谈。他们还深入赛涧乡清真寺(或其他具有特色的文化场所),体验了建筑艺术中所体现的文化融合,穿梭于泛黄的族谱与生动的口述历史之间,系统地梳理了这片土地上回汉文化共生共荣、相互交融的历史脉络。只有深刻理解彼此,才能达到心灵的契合。

“汉回手拉手”,非遗润童心,星月护成长

带着对赛涧文化的深度认知,实践团的核心舞台在赛涧回族乡中心小学绚丽展开。团队精心打造了特色鲜明的 “汉回手拉手”文化课堂,让民族友谊的种子在童心中发芽。

非遗共传承,巧手连情谊,“星月桥”的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设计互动体验式课程。他们不仅讲述汉族剪纸、的千年智慧,也展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孩子们在“小老师”指导下,用种子作画,用叶子做出非遗拓印、用种子作画。当一幅幅融合文化元素的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自豪的笑容如花绽放。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幼小心田生根发芽。

安全“星”课堂,生命“月”守护

结合赛涧临淮河、水域多的特点,实践团开设了至关重要的“防溺水生命课堂”。队员们创新形式,编排汉回双语安全口诀(如“淮河岸边风景好,私自下水不能要”),趣味动画演示,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识别危险、自救互救的实用技能。这份跨越民族的无差别守护,如星月之光,为乡村儿童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保障。

 走进赛涧田垄,汗水浇灌团结花

在希望的田野上,实践的篇章继续书写。“星月桥”的队员们卸下讲台的衣裳,换上劳动的装备,不畏烈日的炙烤,紧随回族乡亲的步伐,躬身步入农田。他们虚心学习辨识杂草,尝试掌握采摘技巧,参与清理田间杂草,协助农户整理小麦。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染了裤脚,但他们的笑容依旧灿烂。在与回族人民共同劳作的空隙,聆听他们讲述农事的智慧、生活的变迁以及对共同富裕的渴望。一筐筐沉甸甸的,凝聚了汉回同胞共同的汗水。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灶台边的饮食交流,使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深入人心。这片被汗水滋养的土地,正孕育出最质朴的民族团结之花。

星月交辉映赛涧,石榴结籽向未来

此次“三下乡”之旅,淮北理工学院“星月桥”赛涧回族乡民族团结实践团以文化调研寻根脉,以“汉回手拉手”课堂育新苗,以安全守护递温情,以田间共作系真情,将促进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细化为一个个有温度、有回响的青春行动。“星月桥”之名,不仅是一座连通汉回心灵的文化桥、友谊桥,更象征着青年一代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担当使命、照亮前路的决心。文化传承的星火、安全知识的星光、劳动汗水的月色,共同交织在赛涧回族乡的希望田野上。当青春的热忱融入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壮阔实践,“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图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文:高豆豆、林诗贤 图:李晨晓、李子祥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