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逾期背后:宁银消金用违规换来了10倍利润?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7-21 11:37

在金融行业的严密监管网络下,每一张罚单都如一记警钟,敲响在相关机构的发展道路上。2025年7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开出的一张罚单,将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其暴露出的合规隐患,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巨额罚单,违规行为“五毒俱全” 

这张罚单金额高达165万元,不仅是2025年截至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最大罚单,也创下了宁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罚款纪录。宁银消费金融此次违规行为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堪称“五毒俱全”。 在客户授信额度管控方面,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导致客户授信额度失控,这无疑为公司的信贷资产质量埋下了巨大隐患。一旦客户无法按时还款,过高的授信额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公司资金链造成冲击。  

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这一违规事由更是引人注目。这在消金公司罚单中尚属首次出现,通常指向那些因信用、收入、负债等原因无法满足贷款标准的借款人,其中可能包括监管明令禁止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部分用户投诉在校大学生遭遇放贷,或者合作机构给大学生放贷等情况。宁银消金虽回应称将“尽快核实处理”,但这一问题已然凸显出其在贷款审核环节的严重漏洞。  

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反映出宁银消金对第三方合作机构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随着消费金融行业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日益紧密,但这种合作也带来了诸多风险。若对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核、业务操作监督不到位,就可能导致一系列违规问题的出现。此次罚单直指宁银消金在这方面的不足,其对合作机构的管理失控,可能使得公司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  

数据质量存在缺陷,对于一家依赖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业务决策的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不准确、不完整的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风险判断,进而影响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宁银消金在数据管理上的疏忽,严重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  关联交易管理不审慎,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侵害股东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宁银消金在这一领域的违规,表明其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整改。  

与此同时,时任该公司战略合作部副总张洋、财务会计部副总郑翔翔两名高管也被给予警告处分。这显示出监管正将责任压力传导至具体业务负责人,监管处罚与高管责任同步成为此轮金融监管的显著特征。  

业绩飙升背后的隐忧  

在罚单的背后,是宁银消金惊人的业绩增长曲线。自2022年宁波银行接手原华融消费金融后,宁银消金仿佛装上了火箭推进器,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其净利润从0.26亿元猛增至3.03亿元,三年增长超10倍;总资产从81.45亿元飙升至598.15亿元,增幅高达757%。凭借如此增速,宁银消金在31家持牌消金机构中排名跃升至第7位,被联合资信评价为“行业地位提升最快机构” 。  

经过多轮增资,宁银消金注册资本从最初的9亿元增至36亿元,宁波银行持股比例高达94.17%。然而,伴随规模的快速扩张,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  

逾期贷款金额从2022年末的1.92亿元激增至2024年末的11.42亿元,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反映出宁银消金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也指出,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检验”。若不能有效控制逾期贷款规模,公司的资产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业务结构方面,宁银消金近七成业务依赖线上联营模式。截至2024年末,线上联营业务余额达299.89亿元,占比69.70%;而线上自营渠道仅占4.85%,线下自营业务占比25.45%。这种“联营为主、自营为辅”的业务模式虽带来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也潜藏着巨大的合作管理风险。此次“合作业务管理未尽职”的违规认定,正是对其业务模式潜在风险的一次集中暴露。过度依赖第三方合作机构,使得宁银消金在业务开展中难以完全掌控风险,一旦合作机构出现问题,公司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客户投诉量也随业务规模水涨船高。2024年,宁银消金客户投诉量达1592件,在18家披露数据的消金公司中高居第四位。其中催收类投诉1255件,占比近八成。大量的客户投诉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也反映出其在客户服务、催收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宁银消金若不能有效解决客户投诉问题,将难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行业变局下的合规挑战  

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2025年已然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 “罚单年”,宁银消金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已有八家消费金融公司累计被罚792.7万元(包含人民银行罚款和宁银消金此次处罚),包括蒙商、蚂蚁、阳光、海尔、中邮、湖北、金美信等。这些公司分别被金融监管总局和人民银行处罚,罚单主要集中在信用信息管理、合作机构管理以及贷后管理等领域,反映出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公司合规经营的严格监督。 

在信用信息管理方面,多家机构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而被罚。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带来了潜在风险。在合作机构管理上,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合作模式设计不合理、合作业务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使得合作业务的潜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管控,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表明部分机构在贷后管理环节存在严重疏忽,未能有效监控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从而给金融安全带来了隐患。 

为强化消费金融行业的合规性要求,监管部门采取了 “双罚” 制度,即对机构与个人同时进行处罚,并不断提高罚款金额。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将合规经营放在首位,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以规避因违规行为而遭受的处罚。  

宁银消金此次被罚,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规模与合规的平衡难题,正摆在所有消金公司面前。消费金融行业仍处于增长阶段,机构需要扩大贷款规模抢占市场,但监管对贷款管理、数据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宁银消金以及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