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心,安全一夏”暑假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为切实提高辖区儿童青少年安全意识,有效预防暑假溺水事故发生,2025年7月18日,在新郑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及具茨山社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民政局“物质+服务”项目西南片区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举办“守护童心,安全一夏”儿童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为了让社区里的孩子们把“防溺水”刻进心里,我们社工团队带着满满诚意和创意,把安全课堂搬进了社区——线下有互动讲解、趣味彩绘,线上有持续推送,用社工的专业与温度,为孩子们的假期安全筑起“防护网”。
线下课堂:社工化身“安全导师”,知识“活”起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张图里的小河边,能去玩水吗?”社工小贺举着PPT里的图片,用孩子的视角抛出问题,现场立刻炸开了锅。这是社区防溺水线下课堂的热闹场景,也是社工们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教学”环节。
从“听讲”到“参与”,知识入脑更入心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讲解,社工们把防溺水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小问题”: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让孩子们直观看到“私自下水”“在野外水域打闹”的危险后果;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轮流扮演“落水者”和“救援者”,社工在一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不能直接跳下去救人”“该找哪些人帮忙”。
“六不准”是防溺水的核心准则,社工们没有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无成人,不下水;陌生塘,我不去;遇落水,不蛮干;喊大人,找工具……”配上拍手节奏,孩子们很快就熟记于心。
脸部彩绘:把“安全符号”画在脸上,记在心里
“我要画一条小鱼!”“我想画个救生圈!”课堂的高潮,当属社工们准备的“防溺水主题脸部彩绘”环节。社工小许是彩绘爱好者,她带着颜料和画笔,在孩子们的小脸上勾勒出各种安全元素:带着“禁止下水”标识的小浪花、象征保护的救生圈、举着“呼救”手势的卡通小人……每画一笔,她都会轻声讲解:“你看这个救生圈,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遇到危险时能帮我们浮起来哦。”孩子们对着镜子看着脸上的彩绘,兴奋地互相展示,嘴里还念叨着社工教的口诀。“画了救生圈,我就记住不能随便去河边玩啦!”7岁的乐乐摸着脸颊说。这种“视觉+互动”的方式,让抽象的安全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点,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线上延伸:微信群里的“安全管家”,提醒不打烊
考虑到部分家庭因工作错过线下活动,社工团队把防溺水知识“搬”进了居民微信群,通过居民微信群持续推送防溺水安全知识,内容涵盖防溺水注意事项、溺水事故警示案例、自救互救技能等多个方面,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吸引了大量居民的关注和学习。群里的家长们纷纷点赞:“社工太贴心了,每天看一眼,心里更踏实。”
此次防溺水宣传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这样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让孩子知道了玩水的危险性,也让我们家长更加重视监护责任。” 接下来,新郑市民政局“物质+服务”项目西南片区社工服务站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关注未成年人安全防护工作,提升辖区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努力营造平安、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