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皇帝御赐光福寺:曾以 “蒙段祠” 之名存在四百余年
西昌泸山光福寺的祈愿牌上,“宪宗皇帝御赐光福寺” 的字样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唐宋元明的历史。
这座唐代古寺曾以 “蒙段祠” 之名存在四百余年,而“蒙段祠”作为光福寺重建后的一殿,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现在很多年长者都还能明确指出其位置即在九龙汉柏东侧,并说得出其庙貌大概。
贞观古寺变家庙
光福寺为什么会变成家庙?原来唐朝中后期以后,南诏占领大唐嶲州(今西昌),改名建昌府,行政长官均是白族上层贵族。
当时分治建昌府的部落首领相互争斗,最后“段诏女嫁蒙诏,二段灭蒙”,段兴统领建昌各部。泸山也变成段氏私产,那个被嫁给蒙诏的段诏女子“乞身入道”。
在唐王朝“灭佛”政策的大背景下,禅宗僧人慈忍长老从峨眉山来到崇尚佛教的建昌府泸山,在段阿兴和段阿踰的首肯和支持下在原光福寺废址上建起家庙“蒙段祠”。
蒙段二氏,祖辈都是南诏国皇亲国戚,子孙世袭政权,延续四百余年,至元代方“寿终正寝”。
成化皇帝御赐恢复名称
光福寺寺名的由来,除了口口相传“贵妃祈福病愈,皇帝赐名”的传说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洪武初年的政策是:“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随后建昌(西昌)、永宁(叙永)等地彝族土官相继来朝。此后军队屯田垦边,维持稳定。
到了成化年间,明朝已建国八十多年,西昌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大为改变。
蒙段祠僧人智绅法师认为佛教圣地、唐朝贞观时的古庙“光福寺”沦为“家庙”,这是佛教的耻辱。于是他发下大愿,要到京师请皇帝赐名,重新恢复“光福寺”名称。
法师不远万里,到达京师,最终受勅赐光福寺之封,并都纲司之职,一府范围内的僧人都归其管理。
这便是光福寺是由成化皇帝亲笔赐名的由来之一,明成化元年宪宗皇帝朱见深御题寺名匾额“破四旧”时期被毁,今《光福寺》匾额是赵朴初先生所题。
此后,智绅法师在泸山恢复禅宗,大展宏图。自此,泸山香烟铎铃不息,佛教、道教、儒教共建庙宇于一条山道之上,呈现出“三教文化合一”的和谐局面并延续至今。
来源:西昌光福寺
(若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