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乡易门的那些个坛坛、罐罐

文化旅游观察者 原创

2025-07-20 10:34

对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云南人而言,虽说现在住上了高楼,用上了电器,可很多人总会在茶余、饭后,甚或在小区花园散步时,不经意间聊起那些渐渐“消失”的坛坛、罐罐。

大约在五十多年前,菌乡易门的街道两旁,还多是土木结构的房舍,当野生菌从周边或附近的山野间冒出来时,很多的孩子们便会和稍大一些的孩子们一起,提着小竹篮,满山遍野的去拾菌。随后,很多人家,便会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后,铺上草席,将从山上拾来的野生菌和蔬菜市场买来的红辣椒、青辣椒放在草席上晒,一直晒到干透时放到预先准备好的坛坛罐罐里。

那时侯的家庭收入普遍都低,又是计划经济时代,买菜要找蔬菜公司,买肉要肉票,故而在菌乡易门,以野生菌鲊为主的咸菜也就成为了普通家庭所必备。由于自家腌制的野生菌都是自己家人从附近山上拾来,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干净又好吃,故而当时在易门城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很多的腌制野生菌和咸菜的坛坛罐罐。

那时节,易门人除了腌制野生菌,还会腌制卤腐,用自家的豆腐、再去买点烧酒、加上辣椒粉和在草席上晒干豆腐,塞到坛子里,过上一段时间,用筷子拣出来一块,那浓浓的香味,还真的比肉还感觉更有滋有味一些。记得50多年前,老父亲还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可一旦有时间,他都会抽空把家里的坛坛罐罐用井水洗得干干净净,再把切好、晒干的野生菌与辣椒面不停的用手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手在罐内压得严严实实,几乎没有一丝丝空隙。

说句大实话,当时我家有多少缸、多少罐,恐怕老母亲都记不住,反正泡辣椒有坛、腌野生菌有罐、而且,几乎每种野生菌都有一罐,我那时放下书包,就把家中的坛坛罐罐搬到外面太阳下哂。这样说吧,这些盛有各种野生菌的坛坛、罐罐都也成为当年菌乡易门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文图:张耀辉

编辑:陈希

编审:陈清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