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为啥爱焦馍? | 豫记

豫记 原创

2025-07-19 11:29

每年深秋,全世界有迁徙习惯的鸟类都开始迁徙,有的甚至要飞行两万公里,它们迁徙的历史甚至早过地中海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产生的时间。因为它们的脑海里有一种关于老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本能,鸟类无法逃脱,无论它要多艰难才能飞过喜马拉雅山。

对于在外撕咬拼搏的人来说,这小小一片焦馍就像那个记忆,你无法抗拒和逃脱。

撰文|大米

01/

焦馍里藏着河南人小时候的味道

6月底时,豫记严选项目准备启动,从全国各地回家的30余位豫记联合发起人对豫记严选平台上的产品进行品鉴,其中一款小小的焦馍勾起了大家无尽的回忆。

“天啊,是焦馍,竟然和小时候吃的一个味儿!”远离家乡的豫记大咖们几乎同时尖叫了起来,然后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小时候奶奶、姥姥给自己烙焦馍的场景。

来自广州的老李说,“焦馍"让我想起了很多事情,那时刚上初一,北方的冬天在四点多时天还是很黑。年迈的老奶奶就会起来,先是把头天晚上切好放在“煤火炕"上炕好的“馍干"(焦馍我们那里叫馍干)收好装到我的绿色的军用挎包里。

然后再放上锅,锅内放点油加上大蒜、还有自家院子 墙角种的“夹豆角"再把切好的馍片放进去同时多放点水做成有稀有干的"熬馍"。

这时间已经五点多了,就会把我从睡梦中叫起来。吃完香喷喷“熬馍",背好“脆、香”的“馍干”,我就会抓起院子里除了“铃铛"不响那里都响的旧自行车冲进黑暗里面开始一天的求学之路。

三十年过去了,来广州也二十年了。为了生存忙忙碌碌的日子过了许久,慢慢地许多记忆已尘封起来。

一篇“焦馍"打开了已尘封了许久的记忆,想起“脆、香"的“馍干"、想起“香喷喷”的“熬馍”、想起去世已十多年的老奶奶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们这些离家太久,并把异乡当故乡已在异乡落地生根的一代人还有几多故乡的记忆!是否应该经常回“老家”看看!看看我们这一代人的“根",看看那些忘不了的“记忆”。

老家辉县的豫记说,“我们辉县叫焦页,特别是在小孩儿厌食,消化不良时,大人把牵牛花结的籽(我们这叫姜姜籽)炕到焦页里面,让孩子们吃。到现在印象还特别深。”

出身新县的豫记说,“俺们新野老家叫干饼,一张有摊的煎饼那么大。做法都是差不多的,不知老家还有多少人会这个手艺了。”

武陟人说,武陟叫“烙馍”,鸡内金叫“鸡不ce”,还有一种“喇叭花”也可以改善小儿积食,烙馍用的“鏊”现在也越来越少了吧?

……

有时,吃一种食物无关温饱,看似不起眼的焦馍,把很多人拉回到有关童年、故乡和老人的回忆中。

关于焦馍,河南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但无论叫什么,焦馍在一代代中原人的成长中,承担着最为温情的回忆,那是对母亲、奶奶和姥姥的回忆。

02/

鸡内金为啥恁珍贵?

回到物质匮乏的年代,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很容易患上积食和消化不良的毛病,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很多促进消化的药品可供选择。

老人往往会拿出过年杀鸡攒下来的鸡内金,在蒜臼中捣碎,和芝麻一起掺在水和面中和好,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圆饼状。

▲制作焦馍需要的原料

然后取出家中的鏊子放在砖头临时堆砌的锅架上,劈柴生火,用微火将圆饼炕干后,又香又脆的鸡内金焦馍便做好了。鸡内金,是鸡胃内部的一层薄膜,在河南一些地方的土话中,又被叫鸡屎皮、鸡屎包子。

▲满是回忆的锅架

尽管名字不好听,但这确实是件好东西,传统中医将其视为一种珍贵药材,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和通淋化湿的作用。鸡胃连玻璃渣子都能消化,肠胃不好的人常吃鸡内金,比什么胃药都管用。

不过,质脆易碎的鸡内金味道苦涩、难以下咽,但这难不倒聪慧善良的河南人,把面食做出无数花样的主妇们,想到了把鸡内金和芝麻放在一起烙焦馍的办法。

▲鸡内金

鸡内金焦馍一直是河南民间专治小儿积食的利器。零食匮乏的年代,咸咸脆脆的焦饼无异于现在的薯片,小孩子们贪吃得狠。 

03/

焦馍到底啥来历?

鸡内金焦馍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漯河郾城人相信,它的起源和民族英雄岳飞有关。

据传,南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岳家军在郾城(今漯河郾城区)迎敌,将士们劳于作战,饥饱不定。

郾城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发明了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存期长、益健康的面点——鸡内金焦饼。有了口粮来源,岳家军士气大增,郾城之战告捷。

▲擀焦馍

豫中平原的民俗中,六月六是蚂蚁的生儿,要炕焦馍给蚂蚁过生儿。平顶山一代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穷苦人家,饥馑之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老两口唯一的女儿在地主家里当丫鬟。

为了让饿得奄奄一息的父母活命,每天晚上,善良聪慧的女儿都把自己在地主家里做饭时沾到手上的白面洗到锅里,熬成面汤让二老喝。

此事被一位神灵知道了,禀报给玉帝,玉帝大怒,说天下居然还有如此不孝顺的子女,让自己的爹娘喝洗手的脏水。于是糊涂的玉帝命阎王爷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到凡间取姑娘的性命。

好心的蚂蚁们不忍心看到这位善良的姑娘遭此厄运,成群结队爬到姑娘身上,让阎王爷和众小鬼看不到这个姑娘,帮她躲过了一劫。

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蚂蚁们的善行义举,就把农历六月六当做蚂蚁的生日,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都炕焦馍让蚂蚁吃。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寄托着老百姓对孝义的崇尚,也赋予六月六这个节日独特的文化内涵。

即便抛开岳家军军粮说和为蚂蚁过生日说,鸡内金焦馍依然是能承载家庭温情的本土食物。吃到它,确实会带给很多人温情的回忆。

当我们在城市厮杀驰骋,当我们与物质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家庭和亲情就像一盏风中的灯,昏暗不明。

有人说,成长就是打破了原有的躯壳,成熟就是独立于原有的家庭模式,这一切,在物质主义那里都没错。可恰恰是我们的胃,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值得记忆的地方。

▲总有一种食物或者一个人唤起你的儿时回忆

当我们说,这个焦馍很好吃的时候,我们是堕落的,因为吃,不仅要好吃,还要明白味觉最重要的是要分辨,哪些食物是对身体和精神有益的。

所以,当你吃到焦馍,它照顾你的胃,唤醒你对家人的思念,对亲人的惦记,这才是一种上升。

在外拼搏的我们,总是忙于事业,而在我们的一呼一吸间,家庭的记忆和陪伴渐渐变成了遥远的守望。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份带着河南独特感情记忆的食品,用味觉唤起人们记忆里那被埋没的时光。

豫记严选这款加入了山药和茯苓的鸡内金焦馍,制作过程最大程度还原传统的工艺方法,保留食材天然的味道和功效。选用优质的小麦粉和国产优质芝麻原料(可以保证不使用进口芝麻原料),鸡内金采用无硫熏无添加,您要不要尝尝?

豫记“老家味道”征稿启事: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所谓乡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儿时的味觉记忆里,就如当年,星布的豫记成员就是依靠胡辣汤、烩面等家乡美食来舒缓乡愁的。

“不是好汉不出乡”,远离家乡的河南人,让您念念不忘的老家味道是什么?是妈妈还是其他的谁帮您“制造”了这些家乡味道?味道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情厚德?君子有所感,必有所发!所以邀请乡亲们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也可以添加豫记小秘书微信salome1203投稿,更可以进入豫记读者群交流互动,让味道流动起来,让乡情共鸣起来!

我们也将从“豫记严选”中遴选最能代表老家味道的产品,作为奖品回馈乡亲,一慰乡愁!获奖乡亲名单将会在豫记公众号公布,敬请持续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 THE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