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已烧掉250亿,谁赚到钱了?
作者|Mia
“9块钱的外卖居然拆出一台空调!” 今天社交平台上,不少晒出免费TCL空调盲盒的网友惊呼“这羊毛薅出了暴击级惊喜”。
这波狂欢的引爆点是京东7月18日“超级外卖日”砸出的狠招,TCL、三元、兰蔻、敷尔佳等品牌下场参战,100万份好运盲盒直接撒向市场,下单外卖就有机会捞到空调这种“硬通货币”。
平时鲜少碰外卖的王姐也被这场狂欢卷成了攻略达人,京东整点抢的18元大额券、美团满38减18.8的午餐红包、淘宝闪购暴涨的18.8元红包轮流上阵,硬是把每单控制在20元内,“不薅像亏了几个亿”,她笑着打趣。
尽管相比不久前刷屏全网的“疯狂星期六”,话题热度有所回落,但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并未鸣金收兵。这场全民 “薅羊毛” 狂欢的背后,是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平台真金白银砸出的贴身肉搏。
细看各家动作,美团上个周末加码线下福利,放出多张咖啡茶饮0元通兑券,只需消费者到店自取;淘宝闪购依旧维持着188元红包的力度,其中满38减18.8的午餐外卖红包持续发放,“免单卡”则保留随机抽取机制。
京东虽未像美团和淘宝闪购这样的参与0元免单活动,但也在7月18日“超级外卖日”砸下超百亿补贴,最高18元限量抢,还上线了 “一口价16.18元吃小龙虾” 活动,从当日18点持续至次日凌晨2点。
而在小龙虾这类单独推出活动的单品之外,新茶饮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参战军。
社交平台显示,各家门店爆单已成常态。不少城市的古茗、瑞幸等品牌因“0元购”活动出现门店订单翻倍激增,“疯狂星期六”当天,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多家门店单日订单量突破3000单。
山东一位奶茶加盟商夏侯向剁椒Spicy透露,上周六爆单后,原本3人的门店紧急召回2位休息员工,5人连轴转到凌晨,当日流水直接涨了3倍。
可见的是,骑手成为这场狂欢站在台前的赢家。有骑手直言,近期订单量比往常翻了2-3倍,部分人单日能跑900单,按每单8元左右计算,再叠加各种补贴,日收入轻松突破800元。
而相较于配送端的直观收益,这场大战的深层影响,更藏在产业链的上游。
新茶饮上游供应链企业正以股价跳涨的方式,分享着这场狂欢的红利。本周,食品饮料板块早盘集体异动,浓缩果汁巨头国投中鲁此前在7月7日-7月11日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本周一盘中也曾触及涨停;另一原料公司皇氏集团也在7月16日、17日连续涨停。
三家平台谁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但但眼前的是,外卖大战似乎已难以为继。7月18日晚,市场监管总局对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进行约谈,要求各平台理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构建有利于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及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
外卖补贴战的硝烟里,最突出的是一组对比数据,据晚点此前报道,奶茶咖啡订单在主流平台的占比,已从过去的 10%—15%飙升至25%-50%。
受到平台补贴的影响,线下商家也开始迎接泼天的流量。剁椒观察到,不少商家的后台订单量较往常翻了两三倍,收入也随单量水涨船高。
佛山新一线城市的甜品店主fubaobao便是受益者之一,她的新店开业仅3个月,便借着“外卖大战”的东风,将日均订单稳定在七八十单。
“确实能赚到钱”,她坦言,尽管仅参与日常大额券活动,且需叠加平台抽成和 “配送佣金”,导致线上定价要比线下高30%-35%,到手利润仅为线下的85%-90%,但单量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仍让整体利润有所提升。
这场补贴混战中,“0元购”更像是连锁品牌的“专属战场”,不少个体商家明确表示 “从未参与”,直言“多是连锁品牌在扛”。
具体来看,连锁茶饮品牌几乎全员入局。
大多数品牌选择直接参与自提“0元购”,而沪上阿姨、古茗、蜜雪冰城处于本次大战第一梯队,不仅“0元购” 活动频次最高,纳入免费队列的产品数量也最多,且覆盖场景更全面。
与之相比,大部分品牌只拿出了1—3款产品参加补贴,多聚焦柠檬水、基础茶等低价单品,最大限度降低品牌在补贴中的亏损压力。
除了自提订单,不少品牌也在外卖配送侧同步参与,但玩法更具策略性。“0元单品”外需要满足8-15元的起送价,用户为满足起送条件,往往需要额外下单小食、甜点或第二杯饮品,最终实现“用免费单品引流,靠关联消费盈利” 。
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是霸王茶姬和星巴克,它们选择通过平台大额券、会员专属福利降低消费门槛。
具体来看,借助平台券消费者能够“6元拿下霸王茶姬原价19元的白雾红尘、七里香”, “20元买到两杯星冰乐”。
而用户累计消费达1万元成为美团黑金会员后,可免费兑换“星巴克冰摇系列”“霸王茶姬原叶茶”,变相规避了品牌降级风险,维持品牌调性。
即便是谨慎派也难掩价格下探的力度。
霸王茶姬的“个位数单价”几乎与蜜雪冰城的低价带重合,被网友调侃 “干成了平价茶饮”,有消费者晒出叠加“15-10”与“7-6”的券后,产品到手价仅1元的案例。
另一侧,价格战的持续升温,让商家在利润与口碑的夹缝中愈发承压,不少品牌开始用自救式策略应对困局。
古茗的应对尤为直接,山东一家门店直接关闭某外卖平台入口,另一家平台仅上线“次日预订单”;更有多个城市的古茗采用“游击战术”,全市门店轮流出单,每次仅开放一家营业,以此避免集中爆单导致的服务崩盘。
除此之外,简化流程、压缩成本的隐性调整也在进行,古茗、茶百道对“0元购”产品默认设置固定糖度与冰量;喜茶、蜜雪冰城等多个品牌还调整了制作节奏,改为消费者到店后才开始制作,降低备餐损耗。
有趣的是,当品牌与商家在补贴战中陷入利润博弈时,这场混战却意外“反哺”了产业链上游的供应链企业。
这种热度甚至传导至资本市场,7月7日早盘,海融科技开盘后瞬间放量,一秒内直线涨停;浓缩果汁巨头国投中鲁以一字涨停开盘,佳禾食品亦开盘即涨停…… 食品饮料板块的集体异动,清晰展现出补贴战的“溢出效应”。
新茶饮的订单爆发直接引爆了供应链狂欢,从奶油、糖浆到包装材料的供应商,都在这场下游的“价格厮杀”中,享受到了订单暴增带来的红利。
外卖大战中,爆单已成为常态,但这场狂欢并未让所有商家雨露均沾,不同业态、不同模式的商家,盈利状况天差地别。
本就倚重线上的门店,成了流量红利的直接承接者。一家连锁轻食店商家向剁椒透露,大战前外卖与堂食占比已达7:3,如今外卖订单占比飙升至80%以上,剩下到店的顾客也习惯性打开平台领券下单,订单量直接翻了好几倍。
而以线下为主的中小商家,门店损失比较严重。浙江“来忆往”盖饭店铺老板表示,昨天堂食仅9位顾客,线下营业额不足200元,外卖44单,“但每单只赚的只有一元左右,现在已经把外卖关掉了”。
类似的是做私域的商家,成都一位做私域健康餐的商家直言,原本靠社群维系的客户60%被 “大额券”“0元购”吸走,现在她也在考虑要不要开外卖。
事实上,随着补贴战的持续,一些商家已清晰感受到这场大战的副作用。
极端的案例也在新茶饮行业出现,一位加盟商的后台赫然出现实付-2、-3元的订单,这意味着商家不仅一分钱没赚,还要为这单生意倒贴原料和人工成本。
“各种平台补贴叠加用户自己的优惠券,最后算下来成了负数。” 这位加盟商无奈表示,这些活动是运营公司代操作的,“我根本不知道补贴会玩得这么疯”。
另一侧,平台烧钱的补贴,似乎与连轴转的店员无关。
“没奖金也不涨工资” ,武汉一家茶饮门店的店员很无奈,“我们这是小地方,平时最多一二百单,外卖大战后没什么优惠都上了500单,开了0元购的几家店直接破千单”, 他还透露,旁边两家茶饮店的几个员工已经累到崩溃大哭。
当然,也有少数店员能拿到提成,另一家门店的员工介绍,“店里算上店主就两名员工,平时事情不少,所以有店营业额3%的提成”,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
与店员的崩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手收入的暴涨。
广东骑手鹏鹏的兼职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周六一天送了103单,算上各种奖励挣了近700元,而这仅用了九个半小时,最多的时候能在同一家店同时取9个单。
社交平台上骑手晒出的战绩更惊人,大多数骑手每天能跑100单,每单约8元,日收入稳定在700元左右;还有人直接晒出日入1700多元的截图,让不少同行直呼 “赶上了好时候”。
但补贴大战之下,骑手也常遭遇商家卡单。有骑手反映,上周六中午高峰,有两单分别被卡了半小时,为避免超时只能拼命赶路,“有时候到店取餐,商家忙得一团糟,根本顾不上核对订单,只能拿到啥送啥”。
这场由补贴点燃的外卖大战,背后是平台间白热化的市场争夺,而 “0元奶茶券”“满 18-18” 等极具诱惑力的优惠,正是这场战争的弹药。
先是阿里系喊出“2-3个月追平美团”的目标,给“冲单日”定下1亿单的KPI,后有美团以1.2亿单的成绩闪电反击。双方在7月单季度的总投入高达250亿元,平均每天要烧掉2.7亿,这场“烧钱竞赛”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平台的参与力度也不同。7月17日,京东对外卖行业的补贴大战作出明确回应,对第一财经表示:“此次‘0元购’‘满18减18’等恶性补贴属于严重内卷,本质是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
另一方面,这番激烈的补贴大战热度也不均衡。
可见的是,“疯狂星期六”时分,各种优惠活动赚足眼球,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可进入周中后,便逐渐降温。剁椒Spicy查询各大App发现,周末投放的大量0元购优惠券到了周中力度明显减弱,走访多家茶饮门店,也发现人流已恢复到日常水平。
尽管各家平台都交出了不错的战报,但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场外卖大战对平台的消耗颇为迅猛。巨额的补贴投入如同一个无底洞,长期来看,很难持续支撑。
即便如此,平台似乎仍打算将这场大战延续下去。有消息称,阿里试图再造一个全民参与的促销节日 “超级星期六”,在未来100天内,每个周六消费者都能获得总额188元的外卖消费红包,虽然红包总额度会根据每期活动有所变化,但仍可买到超低价的奶茶咖啡和快消速食。
这一系列动作的指向性已然清晰,平台试图将短期的补贴刺激转化为长期的消费习惯,让外卖大战走向常态化。
目前数据显示,外卖订单量确实有显著增长。7月12日23点36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5亿,其中神抢手单量超5000万单,拼好饭单量超3500万单;7月14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
不过,这波增长中,有多少来自从未点过外卖的新增用户,又有多少是老用户因补贴提高了下单频率,目前尚无明确数据支撑。但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坦言 “原本很少点外卖,现在被大额补贴勾得频繁下单”。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卖大战正带动即时零售的联动增长。主营非餐饮类即时零售的商家已感受到明显变化,一位同时入驻多平台的便利店老板透露,外卖大战以来,零食、日用品等非餐品类的即时零售订单也同步增长。
不过,这场看似共赢的大战也有非理性一面。
“以前嘲笑老人排队抢免费鸡蛋,现在看再过五十年也毫无长进”, 河南一位瑞幸店员婷婷向剁椒Spicy吐槽,“当天闭店前1分钟还来两单0元购,我们火急火燎做好了,打电话过去,对方轻飘飘一句‘不要了’。”
她见过太多这样的 “薅羊毛党”,“根本不是爱喝,就是觉得券不核销亏了,点了又不拿,扔了也不心疼。”不少古茗、蜜雪冰城的店员也在吐槽,打烊时没人取的订单能堆上百单,眼睁睁看着做好的饮品变成垃圾。
对于商家而言,这场外卖大战大战也让他们对经营模式有了新的思考。
不少商家开始重新瞄准线下,fubaobao表示,“现在天气热,很多客人不愿意出门,在他们的要求下,我们才增加了线上售卖方式,但等这阵过了,还是想把重心放回线下。”
这番话里,藏着中小商家在最后的倔强,他们更想守住经营的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