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非遗“查拳”的现代传承故事

中原网 取材网络

2025-07-18 08:36

在郑州管城区的街巷之中,北大清真寺内的武术馆里,七旬老人李志干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也演绎着非遗“查拳”的现代传承故事。

查(zhā)拳,不经常出现在银幕之上,但低调之中暗藏凶悍之气,见招拆招的实战表现亦显宗师拳种风采。

古稀老人不离手的查拳绝招

7月12日,郑州北大清真寺的庭院里,阳光透过叶隙洒在青砖地上,78岁的查拳名师李志干身形如松,一套查拳弹腿刚柔并济,出招收势神釆飞扬,16斤的沙袋被他高高抛起又稳稳接住,10斤重的石锁随身飞旋,60斤的杠铃也被信手举起,带着呼啸风声。

“看准了空隙,一发即中,一招制胜!”李志干为查拳名家郑德顺的关门弟子,虽年逾古稀却拳不离手,他口中的功夫秘诀只在一个“练”字,自己每天坚持练习“撂沙包”“转石锁”等基本功,矫健身手常令年轻小伙叹服。

查拳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回族中流传较广的中国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弹腿为基础,包括十路查拳及枪、棍、刀、剑等器械练习,动作舒展,节奏明快。

“查拳源自山东,被名师带到中原地区,最终在北大寺扎根生息。”李志干讲述着手中拳法的流传脉络,称查拳近现代由鲁西南地区流传到上海、江苏、河南、山西、北京、云南等地,新编长拳套路及现代竞技武术采用了较多的查拳动作。

功夫拳在实战中展现生命力

查拳出招快、收招快,手脚并用,以腿制胜,手到步到,同起同落,重腿法,多摔法,招法变化多,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摔打擒拿融会贯通,通常需要在套路中寻找突破,在实战练习中展现其生命力。

“这是功夫拳!讲究实战!”李志干笑声洪朗,语调里既有岁月沉淀的底气,也是勤练不辍的活力见证。他强调查拳精髓与银幕上的“华丽花式”截然不同,见招拆招的真功夫源自实战中攻防转换的智慧。

他认为,查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长期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近些年,查拳不断登上竞技武术比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武术馆也希望打破传承限制,推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拳的传承浸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李志干历经半世纪风雨仍未敛去功夫锋芒,兴致来时他能利落地展示“铁板桥”——头脚分架两凳,悬空仰卧,神态自若……

李志干展示“铁板桥”

“武”“德”交织的武术传承

北大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2011年寺内武术馆复馆,至今传承有30多项伊斯兰教武术套路项目,查拳、心意六合拳为馆中研习的经典拳种,李志干介绍馆内“气功、查拳、弹腿,硬功软功都有”!

夕阳透过古朴窗格,勾勒出老拳师沉静的脸庞。在时代奔涌的洪流中,北大清真寺武术馆如同沉淀力量的港湾,诠释着真正的强大之道:不是无坚不摧的铁拳,而是懂得何时收放的自律,是根植于心、支撑起脊梁的精神境界。

“学艺先学人,功夫再好,心歪了绝对不行。”武德是李志干收徒授艺不可逾越的铁门槛。“孝敬父母是本分,连这个都做不到,何况对他人?”他曾拒绝心术不正的求教者,坚守学武是为修身养性,为“身强体健、守护家园”,而非恃强凌弱。

拳风呼啸、劈腿声脆,北大清真寺武术馆传承的不只是招数技艺,更蕴藏着“武”与“德”千丝万缕的交织。每一次呼吸吐纳、每一式凝神聚气,都在无声诉说着武术的本源真谛:守护家园安康,守护弱者道义,守护内心的正气与平衡。

郑报全媒体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刘硕珅 文/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