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黄仁勋12年后再同框,英伟达开启“中国生态2.0”战略
一张意外曝光的合影背后,一场价值百亿美元的市场攻防战正在上演。这张看似普通的合影瞬间点燃科技圈——距离两人上一次同台亮相,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
黄仁勋与雷军会面合照
2013年的小米3发布会舞台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不仅力推搭载的Tegra芯片,更幽默自称“米粉”,高呼“小米威武”拉近与台下用户的距离。
十二年轮回,同样的主角,却已是全然不同的产业格局。2025年的黄仁勋年内三次踏上中国土地,而此刻英伟达市值已站上4万亿美元巅峰。雷军则带领小米完成从手机厂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蜕变,正全力打造万卡GPU集群进军AI大模型战场。
一切看似偶然,却也隐藏着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新的战略突围密码。
从Tegra到Thor,英伟达中国战略的"柔性渗透"
黄仁勋2025年的飞行轨迹,勾勒出英伟达聚焦中国的用意。1月穿梭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向员工发放最高4万元红包;4月紧急造访,恰逢美国宣布限制H20芯片对华出口;7月再次抵京,创下跨国科技CEO访华频率新高。
频繁的访华行程背后,是一个残酷的商业现实。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2025年前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而中国市场每年贡献171亿美元营收,是其全球第四大市场。
与此同时,黄仁勋还带来一份关键“礼物”。他在北京宣布,美国政府已批准H20芯片对华出口许可证,英伟达将立即恢复销售。
据悉,2025年4月,H20芯片性能约为H100的15%-30%,2025年4月被禁售后,导致英伟达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
同时发布新款RTX Pro GPU,专为智能工厂、物流数字孪生及AI场景设计,完全符合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标准。
图源来自英伟达官方
然而,英伟达的野心不止于硬件销售。在台北电脑展上,黄仁勋宣布开放核心互连技术——NVLink Fusion架构,以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的集成构建半定制化的AI基础设施,以突破传统数据中心在规模和性能上的瓶颈,为云服务商和大型企业提供更灵活、可优化的系统设计方案。
这项技术实现单链路900GB/s的超高带宽,是传统PCIe 5.0协议的7倍,能连接GPU、CPU及各类定制芯片。通过技术授权模式,英伟达正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 AI基础设施协议制定者,构建柔性生态护城河。
“中国已具备足够算力,无需依赖美国技术”,黄仁勋在CNN采访中的表态也传递出新的信号。这既是对美国政客的回应,也暗示英伟达正转换角色,从技术垄断者变为生态共建者。
AI工厂与机器人:英伟达下一个万亿赛道的中国支点
H20芯片的回归与RTX Pro的亮相,只是英伟达中国棋局的“止血”第一步。黄仁勋三赴北京、白宫“备案”的辗转,表面是争夺百亿美元市场的存亡之战,深层则是对下一个万亿赛道的提前卡位。
当特供芯片在性能与政策的夹缝中沦为“残次品”,英伟达的野心已跳脱硬件桎梏,直指两大未来核心。
“AI工厂”战略落地中国,从芯片商到AI运营商
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上,黄仁勋以全球产业变革为切入点,强调英伟达已突破传统半导体企业边界,成为支撑AI时代的核心基建提供者。
而且,全球数据中心正经历根本性重构。传统以数据存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将逐步演变为以AI计算为核心的“智能工厂”,通过持续生成Token(智能数据单元)驱动产业价值创造。
这一转变如同电力取代蒸汽机、互联网重构信息传播,将重新定义未来十年的产业竞争格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首次超过360万亿元,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自带场景优势的中国正成为该战略的试验田。
而小米等企业的终端生态(手机/汽车/IoT)成为英伟达边缘算力的落地载体,完成从云端到车端的闭环。
人形机器人的中国跳板:制造力换生态权
与此同时,黄仁勋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而中国是其商业化不可或缺的支点。
一是成本维度的突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仅为美国的65%。而小米等企业将提供机器人量产所需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进一步拉低综合成本。
二是技术互补。英伟达开源的Isaac GR00T平台解决算法仿真,而中国企业在机电一体化(如小米CyberOne的21自由度关节)占据优势。
图源来自小米官方
三是政策红利。中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北上广深竞相出台补贴政策,为英伟达规避美国监管风险提供“合规试验场”。
正因为如此,英伟达以技术授权(NVLink Fusion)和场景共建(AI工厂+机器人)延缓生态替代,在国产CUDA替代方案成熟前,锁定中国这一合作伙伴。
当特供芯片在政治钢丝上摇摇欲坠,英伟达正将筹码压向更隐蔽的战场。通过AI工厂架构掌控智能基建标准,借机器人产业绑定中国制造红利。这张生态网络的韧性,将决定其能否在各方围剿中,守住下一个万亿市场的入场券。
从"皮衣兄弟"到战略盟友,地缘科技博弈中的共生之道
现在来看,雷军与黄仁勋的12年后再"重逢",远不止是一次怀旧式的叙旧。
仔细观察两人的着装细节——黄仁勋坚持其标志性的皮衣造型,而雷军也在2025年小米15 Ultra发布会上因皮夹克装扮引发热议(后被戏称为"皮衣兄弟")。
形象密码这种外在的相似性背后,是两位科技领袖在战略思维上的深层共鸣——两者都善于捕捉技术拐点,敢于在关键时刻All in新赛道。
两人领导的企业也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平行。一是英伟达市值从2013年的约10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4万亿美元,而小米也从手机新锐成长为横跨消费电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科技巨头;二是两家公司都完成了从硬件厂商到生态构建者的身份蜕变。
这种相似的成长轨迹为战略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在2013年Tegra合作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双方仍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企业家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而当前的外部环境更强化了合作的战略价值。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应对方面,英伟达需要小米这样的本土伙伴来维持技术影响力;而小米在面临汽车销量波动与智驾技术瓶颈时,也需要英伟达的算力支持。
共生关系这种互补性需求在黄仁勋GTC 2025演讲中已有预示。他特别强调"AI智能体将彻底改变知识型工作",而雷军可能正是看中这一趋势,希望借助英伟达技术加速小米汽车智能化突围。
只是,宏观来看,英伟达的中国战略依然面临挑战。随着华为昇腾910B等本土芯片性能提升,腾讯、百度已启动"去英伟达化"。不仅如此,2024年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仍未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与小米等具有"中立性"的中国科技巨头合作,成为英伟达平衡政治风险与商业利益的务实选择。而对中国科技产业而言,在追求自主可控的同时保持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连接,同样需要英伟达这样的"技术桥梁"。
作者:璟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