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外卖大战,拼多多执着给中小商家兜底
由美团、阿里、京东三家掀起的“外卖大战”绝对是这个夏天最为火热的话题。
一时间,围绕即时零售的话题争论不止。其中,抖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搅局者?拼多多是否也会悄悄补上外卖拼团的最后一块拼图?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而在这场喧嚣中,始终保持沉默的拼多多,显得格外冷静。似乎在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明确态度:这场外卖混战,拼多多并不打算掺和。
换句话说,拼多多不是做不了外卖,而是压根没兴趣做这门“烧钱却难赚钱”的生意。拼多多很清楚,平台竞争的核心不是赛道全面开花,而是优先做对平台最有乘数效应的事。
那拼多多到底在忙什么呢?
答案是,忙着给消费者和中小商家兜底。
从田间到社区团购,十年四次兜底
细数拼多多过往几年的关键节点,实际上其已经四次在别人退场时,选择留下来“兜底”。
第一次,是在农产品上行的硬仗里兜住“三农”。
在中国电商版图中,农产品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链条长、损耗高、标准化程度低,加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对“农货进城”避之不及。但拼多多偏偏反其道而行,在早期就把农产品上行作为平台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农地云拼+产地直发”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和零佣金助农行动,拼多多绕过层层批发环节,打破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商垄断”,直接将订单反向推送到田间地头,大大缩短了流通链条,并催化了农业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和价值链的重构。
2020年拼多多便成为中国最大的农(副)产品上行平台,一端链接用户最基础的生存能量需求,另一端则“托举”了无数农业生产者的未来。与此同时,这场兜底,也让拼多多用最短路径扎进了中国电商最后的增量腹地——农村。
此后,拼多多一路将助商惠民的范畴从农业延伸至更广域的中小商家和用户中。
2019年前后,由于传统综合电商平台因流量向头部品牌集中,大量中小商家逐步被边缘化。在头部品牌聚光灯之下,流量成本持续走高,平台规则不断复杂化,留给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普遍面临“开店难、获客贵、投产比不划算”的三重困境。
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拼多多第二次选择为中小商家兜底,为中小商家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平台以更低的准入门槛、更简化的运营体系,以及不依赖品牌影响力即可实现转化的流量分发机制,搭建起一个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流量体系,使中小商家能够以更低成本与更大范围的用户实现交易共振。
也由此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开始涌入拼多多,而这次兜底的本质也是产业良性竞争下的一种社会资源再分配,将没被满足的海量低购买力市场与逐渐在电商供给体系被边缘化的中小商家匹配起来,助力资源配置最大化。
第三次兜底在2022年,外需萎缩、汇率波动、订单流失,传统代工工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商出现产能过剩、订单锐减,甚至面临停工危机。
拼多多在这时成为了中小工厂“出海”的兜底通道,其创新的“全托管”模式,不需要商家懂海外运营、更不需管理物流仓储,只需专注供货,其他由平台全权代运营,极大降低了中小工厂“走出去”的门槛。这一次拼多多不再只是规则的遵循者,更是全球跨境电商新规则重塑中的重要参与者。
而最近一次为中小商家兜底,是发生在与“外卖大战”前后脚出现的社区团购市场大面积闭店事件中。此时,包括美团优选、淘宝买菜、兴盛优选纷纷大幅收缩战线甚至接近退出在这个领域的布局。
然而资本的潮水可以说退就退,洗牌后遗留问题却不会说没就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社区团购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这意味参与其中的社区“团长”、小区合伙人数不胜数。
最后大量社区团购小商家涌向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的多多买菜。于这些社区“团长”而言,这场变革最终也是拼多多以坚守者之姿“托举”了他们。
透过这些动作产生的背景及带来的结果会发现,拼多多看似是应对行业危机的应激反应,实则每次都精准瞄准了中小商家及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并为之争取更多利益。
而这些动作最终也在无形之中筑牢了其生态护城河。
拼多多为何执着,为中小商家和消费者兜底?
归根究底,助商惠民经营理念本就暗含了这个平台利他又利己的双赢特性。
中小商家,是拼多多每次兜底都共同指向的直接群体,也是电商生态最底层的基石。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国登记在册企业数量6122.6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了98%,且这一基数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
凭借“量大面广”优势,中小企业这个群体一直是强化经济韧性的重要驱动力。但就个体而言,它是脆弱的——繁衍能力强但单体抗风险能力偏弱。
首先,在抗风险能力维度上,中小商家普遍存在低注册资本、高库存周转周期问题。数据显示,在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达128.42天。
这意味着这类玩家一旦遇到订单骤降、物流中断或平台规则调整,很可能导致自身资金链中断,甚至在几个月内倒闭。
从话语权看,在整个电商经济生态中,“平台制定规则、商家被动执行”的关系就注定了中小商家在平台面前处于绝对弱势,巨头们对用户流量的争夺必然会引发中小商家利润被压缩的问题。
从舆论关注看,中小商家的困境很难引发广泛共鸣。消费者更关注“快递是否准时”“商品性价比是否高”,媒体更关注“巨头战略调整”“平台市值波动”“企业业绩增长”,而中小商家的“倒闭潮”“亏损面”往往被淹没在行业数据中。
拼多多尽力在自己的商业版图内给予了这些经济个体扶持。
目前中国农业的线上化率整体仍较低,农产业上行空间仍很高。为此,拼多多依旧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基于科技对于农业的深度赋能,且目前已摸索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赋能农业的方法论,并打造了一批以95后“新新农人”为代表的农产品上行后备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平台“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此外,继2024年陆续推出“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项目加大对新质商家产品、营销、运营及供应链全链路的扶持后,今年1月初拼多多成立“商保会”,并推出了“常态化交流机制”“违规经营预警功能”等四大升级举措,进一步规范平台对中小商家权益的保护。
其为商家的兜底范围也并未只局限于直接的经营利润产出上。
拼多多“助商”行为利益最大化,关键还是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毕竟打通消费者虽然是商业闭环最后且最核心,也是最难把控的一环,但相比中小商家,单个普通消费者也是整个产业经济链中抗风险能力更弱,话语权更低,舆论关注更少的对象。
说到底,面对如火如荼的“外卖大战”,拼多多选择坚守社区团购,最终就是为了保障社区用户生活物质需求的稳定供给。这也是平台践行“消费者主权”,坚持“以消费者为先”核心战略的具体实践。
反过来,为中小商家和广大消费者托底本就是强化平台硬实力的差异化选择。事实上,基于“商家—用户”的飞轮效应,拼多多一路都在主动构建“兜底”底色,且最终构建了活力流动良好的商业生态。
目前,拼多多已在一定程度形成了“商家-平台-消费者”的强绑定。截至2025年3月,平台年活跃买家达9.2亿,逼近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11.08亿),同期,平台用户复购率也处在行业中高位水平。
今年4月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商保会”)宣布,平台将推出重磅惠商计划——“千亿扶持”,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站在行业的视角,追逐风口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但什么样的风口该追逐?什么时候可以追逐?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底色。
眼下,相比于跟风抢夺外卖流量,拼多多更理性地选择了在中小商家和消费者的心智上打下“长期主义”的地基。
当市场热议“下一个即时零售入局者”时,拼多多的沉默并非缺席,而是一种清醒的克制。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