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武魂:刘宝山与少林塔沟的世纪传奇
在嵩山南麓的少林塔沟村,晨雾总是裹挟着拳脚破空的脆响。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初祖庵的琉璃瓦,武校操场上早已是千人列阵的壮阔景象——少年们弓步如钉,冲拳带风,一招一式间流淌的,是百年少林武术的血脉,更是一位老者用毕生心血浇灌的武魂。这位老者,便是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创始人刘宝山。从1931年那个动荡的秋日,到2021年落叶归根的暮年,他的89载人生,如同一部镌刻在嵩山岩壁上的史诗,记录着一个武者对传统的坚守、对教育的执着,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
第一章 拳源深处:武术世家的少年传奇
1931年,中原大地正被战火与饥荒笼罩。在登封县塔沟村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刘宝山的啼哭与嵩山的松涛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世代习武的家族——他的祖父刘发泰是清末少林武术的重要传人,擅长“长护心意门”等稀有拳种;父亲刘景文更是当地闻名的拳师,一手春秋大刀使得出神入化。在这样的家庭里,武术不是技艺,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
刘宝山的习武启蒙,始于四岁那年的一个清晨。当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房门,正撞见父亲在院中练拳。晨光中,父亲的身影如猛虎下山,拳头砸在空气里发出“呼呼”的闷响,脚下的青石板竟已被踩出浅浅的凹痕。“这是咱老刘家的根,你得接住。”父亲的话语简短有力,却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十三岁那年,刘宝山已能熟练演练四十余套少林拳。夏日的午后,他常常偷偷跑到村后的少室山深处,对着瀑布练拳——水花溅在身上,他却浑然不觉,只专注于拳头与水流碰撞时的力道变化;冬日的黎明,他踏着积雪在麦场上扎马步,一站就是三个时辰,汗水浸透衣衫,冻结成冰晶,却丝毫不减练拳的专注。有一次,为了领悟“六合枪”的精髓,他跟着父亲在少林寺初祖庵的古柏下站了整整三天,观察柏树在风中的摇曳姿态,终于参透“枪随身动,身随枪变”的玄机。
少年时代的刘宝山,不仅武艺精进,更早早显露出正直果敢的品格。1948年,村里来了一股散兵,抢粮掠物,村民敢怒不敢言。年仅17岁的刘宝山悄悄绕到村后,利用熟悉的地形,用石子击散了对方的马匹,又凭着灵活的身手引开追兵,为乡亲们争取了转移粮食的时间。“那时候没想过怕,就觉得不能让外人欺负咱塔沟人。”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眼中仍闪烁着少年般的倔强。
1951年,刘宝山被村民推举为郭店乡乡长。在任期间,他走遍了全乡的山山水水,带领乡亲们修水渠、种果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灌溉难题。有一次,为了调解两村的水源纠纷,他站在分水口三天三夜,最终提出“按人口分水量,按季节调水流”的方案,让两村握手言和。这段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也为后来办学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基础。
第二章 火种不灭:武术传承的艰难守望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让传统武术陷入危机。少林武术的许多珍贵拳谱被付之一炬,老拳师们要么被迫停止授徒,要么将技艺深埋心底。刘宝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一旦失传,便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损失。
1977年,国家开始着手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刘宝山毫不犹豫地将家中珍藏的十几种稀有拳谱献了出来,其中包括已近失传的“七星螳螂拳”和“达摩杖法”。为了让这些拳谱得以完整保存,他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就着煤油灯逐字逐句誊写,常常写到深夜。有一次,煤油燃尽,他便借着月光继续抄写,直到东方泛白。当他将厚厚的手抄本交到省体委工作人员手中时,对方感动地说:“老刘,你这不是在献拳谱,是在献命啊!”
这份执着让他荣获“河南省武术挖掘整理贡献奖”,但他并未止步。在那个武术教育几乎空白的年代,他萌生了创办武校的想法。“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断在咱手里。”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生长。1978年春天,他召集了村里的几位老拳师,在自家的麦场上搭起了简易的棚子,用土坯垒起拳靶,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全校只有5名学生,3位兼职教练,刘宝山既是校长,又是炊事员。为了给学生凑学费,他卖掉了家里唯一的耕牛;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饱饭,他带着家人开垦荒地种红薯。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教室里没有取暖设备,学生们冻得直发抖。刘宝山便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校,劈柴生火,将教室烤暖后再让学生上课。他自己的手却冻得裂开了口子,渗出血来,染红了握在手中的教鞭。
“习武先习德,练功先练心。”这是刘宝山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要求学生每天清晨先打扫村里的道路,再开始练拳;遇到邻里有困难,必须主动帮忙。有个学生家境贫寒,冬天还穿着单衣,刘宝山便将自己的棉袄送给了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坚持上课,因此落下了腰疼的病根。正是这份严苛中的温情,让塔沟武校渐渐有了名气,第二年,学生就增加到了30人。
第三章 铁骨育人:从土操场到世界舞台
1982年,一部名为《少林寺》的电影风靡全国,掀起了武术热。塔沟武校的学生数量骤增至200人,原来的麦场再也容不下了。刘宝山决定扩建校园,他四处奔走筹款,甚至亲自带着学生们上山采石、下河挖沙。有一次,为了搬运一块巨大的石板,他不慎被砸伤了腿,却忍着疼痛坚持到工程结束,留下了终身的跛行。
随着规模扩大,刘宝山开始思考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教拳脚,得让孩子们有文化。”他顶着压力开设了文化课,聘请了村里的退休教师任教。当时有人质疑:“练武的搞啥文化课?浪费时间!”刘宝山却坚定地说:“只会打拳是莽夫,文武双全才是栋梁。”他自己也带头学习,年过五十仍坚持每天阅读两小时,后来还撰写了《传统少林武术套路教程》等著作,将自己的习武心得系统化、理论化。
在教学上,刘宝山独创了“三段九步”教学法:初级阶段注重基本功,中级阶段强化套路,高级阶段侧重实战。他要求教练们“手把手教,心贴心带”,每个动作都要亲自示范,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常常在深夜巡查宿舍,看看学生们是否在偷偷加练,又是否因为过度训练而受伤。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学生为了比赛连夜练拳,便陪着他练了整整一夜,既纠正动作,又讲解战术,直到天亮才离开。
1991年,塔沟武校首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便一举夺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消息传来,全校沸腾。刘宝山却在庆功会上告诫师生:“荣誉是昨天的,明天还得从零开始。”此后,他带领学员南征北战,战绩越来越辉煌。截至2017年,塔沟武校共参加国内外赛事870多场次,获得奥运、世界和国际级冠军697人次,在全国性大型武术赛事中45次夺得团体冠军。
让刘宝山最为自豪的,是学员们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2003年,塔沟武校首次接到春晚邀请,表演《十二生肖拜大年》。为了这个节目,他亲自带队在北京封闭训练三个月。学员们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深夜十二点才休息,有人练到晕倒,醒来后继续训练。刘宝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从不松口:“上了春晚,你们代表的不是塔沟,是中国武术!”当节目成功演出,全国观众为之喝彩时,这位坚强的老者偷偷抹了一把眼泪。此后,塔沟武校又14次登上春晚,成为少林武术走向大众的重要窗口。
第四章 大爱无疆:拳师的乡土情怀
在刘宝山的人生字典里,“家乡”二字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尽管武校声名远播,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塔沟村的乡亲们。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吃水困难,村民们要到几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刘宝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后投资超百万元,带领村民打了8眼井,铺设了3000多米的输水管道,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问题。有位老人感动地说:“宝山啊,你办武校是给咱村争光,打水井是给咱村送命啊!”
除了改善民生,刘宝山最关心的就是村里的教育。1985年,他发现村里的小学破败不堪,孩子们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他当即决定,由武校出资建造新校舍。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设计图纸,带领师生义务劳动。新学校建成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将一块写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牌匾送到了他手中。
刘宝山的善举远不止于此。他设立了“塔沟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每逢节日,他都会带着米、面、油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武校招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先后安排了200多名乡亲就业。有一次,邻村发生火灾,他第一时间带领武校师生前去救援,不仅扑灭了大火,还为受灾村民捐赠了衣物和粮食。
2008年汶川地震,刘宝山当即决定捐款100万元,并组织了一支由30名学员组成的救援突击队,奔赴灾区。出发前,他对队员们说:“你们是练武术的,力气大,要多救人,多做事,不能给塔沟丢人。”在灾区的15天里,队员们救出了12名被困群众,转运物资数十吨,被当地群众称为“嵩山来的铁汉”。
尽管已是蜚声中外的武术教育家,刘宝山却始终保持着乡土本色。他常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家里的陈设简单朴素,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用了十几年的旧电视。有人劝他改善生活,他却说:“我是塔沟的娃,住惯了土坯房,吃惯了红薯面,好日子得让给更需要的人。”
第五章:布衣校长的赤子心——刘宝山的节俭与慷慨
在少林塔沟武校的档案室里,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磨出了毛边,袖口打着整齐的补丁,衣角处还留着几处洗不掉的汗渍。这件衣服,刘宝山穿了整整十三个春秋。从学校初创时的土坯操场,到后来能容纳上万人的标准化训练场,无论接待贵宾还是给学生训话,他常常穿着这件中山装,仿佛在提醒自己:“日子好了,也不能忘了苦滋味。”
刘宝山的节俭,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每日三餐,他从不上桌大鱼大肉,红薯、玉米糁、手擀面条是雷打不动的主食。有一次,炊事员特意为他做了一碗鸡蛋面,他却端着碗走到学生食堂,分给了正在加练的孩子们。“我这把老骨头,粗茶淡饭就够了,娃娃们长身体,得吃好点。”他总这样说。
对自己抠门,对学校开支更是“斤斤计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扩建时,他带着师生上山采石,亲手搬运砖块,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九十年代添置训练器材,他货比三家,甚至自己画图请工匠打造,只为省下几十元钱;办公室的台灯用了二十年,开关坏了就用绳子拴着拉,直到彻底无法点亮才肯更换。“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他对后勤人员的要求,更是自己的信条。有老师劝他:“学校规模大了,该改善下条件了。”他却指着操场说:“把钱花在学生身上,花在训练场上,才是正经事。”
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节俭,让塔沟武校在四十多年间滚雪球般壮大:从最初的5名学生到5万余人,从土坯拳靶到国际标准赛场,从乡村小院到世界最大武校,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见证着“省下一分,就多一分办学底气”的朴素真理。
然而,这位“抠门校长”在另一件事上却格外“大方”——资助贫困学生。2001年深秋,学员王超的父亲在车祸中重伤,母亲卧病在床,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瞬间垮了。王超收拾行李准备退学,却被刘宝山拦在了校门口。老人没多问,转身回到办公室,从铁皮柜里取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两万多元现金——那是学校刚收到的一笔赞助款,本计划用来修缮宿舍。
“拿着,先给你爹治病。”刘宝山将钱塞进王超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纸币传过来,“学不能退,学费我免了,以后吃住都在学校,有难处就找我。”王超攥着钱,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哽咽着说:“老校长,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此后,刘宝山时常关注王超的训练和生活,天冷了送棉衣,生病了请医生,还亲自给他加练指点。这份温暖化作了无穷的力量,王超在训练场上格外刻苦,最终在2005年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他高举奖牌泣不成声:“这枚金牌,首先要献给刘校长!”
这样的故事,在塔沟武校不胜枚举。多年来,刘宝山设立的助学基金帮助了上千名贫困生,他个人垫付的学费、生活费更是不计其数。有人算过一笔账,他省下的钱,几乎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
“穿得旧点怕啥?肚子饿点怕啥?看着孩子们有出息,比啥都强。”刘宝山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尽了一位教育者的赤子之心。那件磨旧的中山装,那些粗茶淡饭,那些被省下的每一分钱,最终都化作了托举孩子们飞翔的力量,让少林武魂在节俭与慷慨的交响中,愈发厚重绵长。
第六章 魂归嵩山:不灭的武术精神
岁月不饶人。进入晚年,刘宝山的身体渐渐衰弱,但他对武校的牵挂丝毫未减。即使坐在轮椅上,他也要每天到操场看看学员们练拳;即使说话困难,他也要通过手势向教练们传达教学要求。2021年秋天,他的病情加重,却坚持要最后一次看看武校的新校区。当车驶过崭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训练场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轻轻说了一句:“真好,比我当年强多了。”
2021年10月23日,刘宝山在塔沟村家中溘然长逝。消息传出,嵩山垂首,颍水呜咽。数千名校友从全国各地赶回塔沟,送别这位“武术教父”;少林寺的僧人自发为他诵经祈福;国家体育总局发来唁电,称他“为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追悼会上,他的儿子刘海超泣不成声:“父亲临走前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拿了多少荣誉,而是看着一批批孩子从塔沟走出去,有的成了冠军,有的成了军人,有的成了老师......他说,这才是武术真正的价值。”
如今,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5万余名学生、1600多名教职工的大型武术教育集团,先后培养了25万余名优秀人才。学员们活跃在国内外的武术赛场、影视屏幕、军警队伍中,将少林武术的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地。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大批校友回到塔沟,在刘宝山的墓前敬上一杯酒,练上一套拳,仿佛在向这位老者汇报:您的精神,我们一直在传承;您的梦想,我们一直在实现。
站在嵩山之巅回望,刘宝山的一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少林武术的传承之路。他用拳头守护传统,用爱心培育人才,用行动诠释担当,将一个武者的赤诚与坚守,写进了嵩山的年轮里。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武魂——它不在招式的精妙,不在奖杯的璀璨,而在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对教育的执着、对家国的热爱。正如刘宝山生前常说的那样:“武术是根,教育是叶,只有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而他自己,早已化作了那最深的根,滋养着少林武术的参天大树,在岁月的风雨中,愈发挺拔,愈发葱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