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菲克宣告破产?曾经的巨头这是怎么了?
作者:江瀚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广汽菲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在不少车友心目中这是Jeep落地中国的代名词,作为曾经的巨头之一,广汽菲克在市场的影响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就在最近广汽菲克宣告破产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这曾经的巨头是怎么了?
一、广汽菲克宣告破产?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发布破产清算案进展情况通报称,因广汽菲克公司已无重整可能,根据部分债权人意见,经债权人委员会讨论,管理人已经申请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广汽菲克公司破产。
据财联社消息,针对广汽菲克宣告破产,广汽集团方面表示,本次公告事项是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依法依规推进破产程序的正常工作安排,广汽集团将一如既往的尊重并支持法院及破产管理人的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菲克成立于2010年3月9日,由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以50:50的股比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70亿元。
2015年,Jeep国产化落地,2016年便借助指南者、自由光以及自由侠三款SUV车型一炮而红,这一年广汽菲克销量同比增长260%,达17.99万辆,2017年销量迅速达到了顶峰的22.2万辆。
此后广汽菲克因产品出现“烧机油”问题,Jeep被“315晚会”点名。2018-2021年,广汽菲克销量呈直线下滑趋势。
除了销量不济,中外股东双方之间的矛盾也走向了台前。2022年1月27日,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计划将集团在广汽菲克中的持股比例由50%提升至75%。随后,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否认,并称“此行为未经我方认可,广汽集团对此深表遗憾。”
二、曾经的巨头这是怎么了?
面对着曾经的巨头广汽菲克的破产,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为什么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广汽菲克也过不下去了?
首先,2010 年广汽集团和 Stellantis 集团以 50:50 的股比共同投资设立了广汽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转折点出现在 2015 年,合资公司正式更名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 “广汽菲克”),开启了 Jeep 品牌的国产化进程。2015年,随着Jeep品牌的国产化落地,广汽菲克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依托Jeep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SUV市场的蓬勃发展,广汽菲克迅速打开了市场,销量节节攀升。到2017年,其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2万辆,这不仅创下了广汽菲克的历史新高,也让其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一时期,广汽菲克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丰富的产品线以及有效的营销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Jeep品牌的专业SUV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心中的理想之选。
其次,好景不长,从 2018 年开始,广汽菲克的销量急转直下。其中,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其走向衰落的最大导火索。广汽菲克旗下车型尤其是 Jeep 自由光等出现了严重的 “烧机油” 问题,并且这一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大量车主投诉反馈,却未得到妥善处理,最终 Jeep 因 “烧机油” 问题被 2018 年的 315 晚会点名。这一事件对 Jeep 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产生了严重质疑,市场认可度持续下降。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现有车主的满意度,也极大地影响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于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来说,消费者更加注重车辆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因此,“烧机油”事件的发生,使得许多原本考虑购买Jeep车型的消费者转而选择了其他品牌,加剧了广汽菲克市场份额的流失。
第三,销量的下滑不仅影响了广汽菲克的市场表现,也加剧了中外股东之间的矛盾。作为合资公司的两大出资方,外方的Stellantis集团和中方的广汽集团在公司经营、产品规划、市场策略等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随着市场环境的恶化和公司业绩的下滑,这些分歧愈发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了双方合作的破裂。事实上,早在2022年,广汽菲克就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由于销量持续低迷、资金链紧张以及股东之间的矛盾升级,公司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在此期间,虽然双方都曾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局面,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广汽菲克走向破产的命运。
第四,广汽菲克的破产本质上反映了合资公司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尽管Jeep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但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它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品牌形象受损后,Jeep虽然试图通过推出新车型来挽回局面,但由于前期积累的问题过多,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成效。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局面——广汽菲克宣布破产。
广汽菲克的破产再次提醒人们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只有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同时,合资车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股东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避免内部矛盾的发生和升级。广汽菲克的破产案例,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提升产品力,加强质量管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而如何处理好与合资股东的关系也是考验着合资车企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