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押机器人,美的在下一盘什么棋?

光锥智能 原创

2025-07-16 20:33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1992年,25岁的安徽青年方洪波只身坐上了从广州火车站驶向北滘镇的大巴,准备成为当地一家家电企业的内刊《美的报》的编辑。从湖北一路南下,方洪波的目的很明确——

要距离深圳近一些,加入中国经济腾飞速度最快的那趟“列车”。

从后视镜看,方洪波对趋势的判断无比正确。在加入公司不久,美的完成了中国第一批乡镇企业的改制和上市。2012年,刚刚执掌美的的方洪波面临家电补贴取消的压力,迅速选择了战略聚焦到产品,造就了美的超过5000亿市值的行业“绝对龙头”的地位。

2025年,美的又在全球科技公司争相追捧的人形机器人赛道里,下了重注。

3月17日,美的集团首次曝光了人形机器人样机。演示中看到,机器人能完成握手、跳舞、开瓶盖、打螺丝等多种动作。虽然整体动作比较生硬,但也意味着,美的在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研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5月,美的机器人开始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并开始参与信息收集、设备维护、固定巡检等任务,以及参与设备上下料、物料搬运等标准化作业流程。虽然动力模式有些限制,是刚需平面环境的轮足。但可以抱起工件“到处跑”的机器人,也算是适应了工厂生产环境。

美的拥有机器人技术不难理解。早在2016年,美的收购了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在美的入驻工厂的机器人身上,我们也看到其底座部分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常见的重型AGV(自动导引车)技术。

但作为一家家电制造业公司,美的突然拿出能够实际落地应用的人形机器人,还是有点过于超常发挥了。

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轮足机器人的复杂度远低于类似特斯拉Optimus的双足动力模式。但单论工业领域的应用,全球的人形机器人巨头们也没领先到哪去。也都是在工厂“搬搬货、打打螺丝”而已。

资料来源:民生证券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美的机器人来说,工业领域的应用还只是个开始。

“工厂场景的验证,将为家庭非结构化环境积累数据基础”。

正如美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奚伟的预期,美的机器人也在加紧面向C端落地。据了解,美的机器人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进入线下商业类门店场景,提供展示产品介绍、咖啡制作等服务。与此同时,美的还将开展将传统家电改造成具身智能载体的“家电机器人化”战略。

种种迹象表明,美的可能想摘下“家电巨头”标签了。

机器人,美的跨越两个时代的布局

对于美的来说,机器人是一个长达9年,跨越了两个时代的布局。

2016年,美的集团选择花光两年净利润,斥资约300亿人民币收购德国库卡。对于这场并购,当时几乎没人能够理解,甚至认为结合得有点勉强。

其一是库卡的核心能力领域与美的不匹配。库卡擅长汽车制造领域的解决方案,这跟家电制造完全两个领域,并购之后的整合将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则是美的收购库卡的代价过大。这场并购产生了高达252亿元的商誉,相当于美的以5倍溢价将库卡收入囊中。按照2017年库卡6.91亿的净利润计算,美的可能要相当久的时间才能回本。

但对于这场交易,美的似乎是铁了心要投入,这个背后是战略的考量。

2017年,美的阶段性确立了“家电+机器人”双擎战略。在2017年3月家博会上,美的集团宣布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消费电器、暖通、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的科技集团”。

对比2014年美的集团强调的M-Smart智慧家居战略,不难看出,美的对库卡的诉求非常明确——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和家用机器人两部分。

其中,家用机器人这部分至今可能都还有点远。但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的目标,是实打实的经营效率和营收层面的提升。

“过去10年美的集团的护城河是效率”。

正如方洪波曾给出的评价,在过去十多年间,美的是一家极其重视经营效率的公司。

美的在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指标都高于行业平均值(申万二级行业,白色家电)。在家电这个内卷的领域里,虽然指标优势幅度都不算大,但足以证明美的经营效率存在结构性领先。

在过往时期里,美的提升经营效率的核心方式是企业数字化(2012年开始的632项目),以及极致强调效率、压缩供货周期的“T+3”模式(2014年小天鹅首次提到,2016年集团推广)。

简单来说,这套打法的原理是减少企业经营的信息和流程阻碍,全力保障生产环节运行的策略。靠着这套治理模式,美的曾一度在洗衣机市场挤压海尔、TCL、松下等公司的生存空间。

引入机器人之后,美的希望在生产端实现加速,补齐数字化和“T+3”的最后一环。

2018年,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生产线从5条增至8条,年产值从50亿元增至136亿元。十年来,该园区人数却没有增加,这正是因为美的在园区大规模引入柔性自动化、物联网和AI技术。这座30年历史的工厂实现了劳动力生产率提高了52%、生产周期缩短了25%的变化。

在有了机器人之后,美的还可以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进而向其他制造业公司输出智能制造设备。如今,美的机器人的效率也正在被中国汽车行业认可。在小米汽车园区,我们也见到了大量来自库卡的工业机器人。

图片:小米汽车工厂里的库卡机械臂原视频:《雷军带你看汽车工厂》

总体来看,在收购库卡初期,美的更倾向考虑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制造。而人形机器人,并不是当初收购的重心。

作为佐证,2022年美的成立了机器人研发的高端重载机器人全国重点实验室,简称蓝橙实验室,并聚焦了核心零部件设计、整机设计、智能功能控制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四大方向。其中在零部件设计、整机设计、智能应用方向中,都明确强调了载重机器人的应用。而参考特斯拉机器人研发的经验,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技术可能更偏向于部件小型化和精密程度上。

但无论如何,美的也从库卡身上得到了入局具身智能的基础技术能力。轮足行走、机器视觉、机械动力设计,这些能力虽然并不是具身智能行业的“新贵”,但要做到现在的双足行走、多传感器感知、动作控制,还是要有相应的技术积累。

直到在大模型时代,具身智能的大脑技术被“开源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轮具身智能被行业热捧的核心原因就是大模型打开了所有智能终端的进化上限。连带着,智能手机、汽车智驾这些使用AI技术多年的领域,都因拥抱大模型而获得了能力飞跃式的提升。

所以,美的人形机器人才兼具工业特征和智能化应用迅速的双重特征。

基于美的美言大模型,机器人能听得懂自然语言交流。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功,美的机器人能实现比较基本的动作。只是按照现在主流具身智能通过仿真和数据采集的动作学习模式来看,美的机器人的动作实在是“太机械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基于工业领域的经验,美的机器人才能在3月亮相之后,5月就能“进厂打工”。

按照美的的规划,下一步公司会重点关注面向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仿生臂和腿的设计,让它具有更柔性、更灵巧的操作能力。并配合数据收集,正式升级人形机器人的“大脑”。

“我们计划年底建成千万级动作数据库,这是具身智能进化的燃料。”奚伟说。

只是,在人形机器人先跑到工厂历练的过程中,美的又透露出了ToB商业化的野心。

撕掉家电标签,美的转向ToB

在行业过往几十年的搏斗中,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们早已分道扬镳。

相比海尔闷声经营全球品牌矩阵和“家电百货超市”形象,格力依然在空调领域盘踞,几年未现身AWE的美的,志向早已飘出了家电赛道。

比起跟友商天天在C端厮杀,美的近几年的兴趣显然更多放在B端上。这一趋势在美的2024年递交的港股招股书中,尤为明显。

在这一版招股书中,美的将营收结构划分成了ToC和ToB两个维度。

其中,ToC业务指的是智能家居业务,这部分是包括家用空调、冰洗、厨电等常规意义上的家电业务。ToB的商业/工业解决方案则是涵盖新能源、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等一系列业务方向。

从整个收入结构上看,美的ToC业务的营收占比不断下降。2020年时,智能家居营收2087亿,占总营收73%。2024年,智能家居营收2695.3亿,占总营收66.2%。整体ToB业务的营收,已经占据美的三分之一的江山。从进一步的战略动向看,美的还将进一步加大在ToB生意的经营范围。

一般而言,家电公司主张孵化ToB业务,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

这些布局,有的是资源最大化利用,例如海尔的物流(日日顺)也会接生鲜采购的订单;三翼鸟会提供全屋智慧解决方案。也有一些布局,是企业基于优势领域的扩展,例如格力推出的面向医药行业的冷链解决方案。这些ToB的生意,本质上是家电ToC业务的衍生,并不改变公司核心的经营逻辑。

但这种逻辑,在美的身上可能并不成立。美的正在推动家电领域所有环节都在不断地ToB商业化。

以能源领域为例。美的集团先后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完成了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的产业链版图。随后,在今年的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亮相了以别墅和阳光房为切入口的光储方案。

在大会现场一众擅长“大型项目”的光伏大厂中间,美的光伏方案带给了中小用户更多使用清洁能源的选择。在发布会期间,美的还在全国设置了12个分会场同步连线,面向全国招募户用代理商及工商业渠道商。

在其他领域,美的除了前文所述的工业机器人外,还有用于制造的工业云服务、工业机器人视觉衍生的医疗影像系统、扩大家用空调优势的商用空调、用于楼宇的电梯与扶梯等一系列相关布局。

在此过程中,美的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专利。

数据统计,美的集团过去5年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呈持续增长趋势。截至2024年6月,美的在全球拥有超2.3万名研发人员,占非生产人员的比例超过50%。美的累计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8.5万件,专利族持有量位列全球第八、中国民企第一(2024年美国IFI Claims榜单)。

量变引起质变,美的旗下万东医疗在2022年拿出了中国首个“无液氦超导磁共振”,打破了中国在核磁共振领域“缺氦”的局面。实现这台机器,需要的低温超导、机械配合、成像技术,都能在家电领域找到原理相似的基础技术。

在2022年底掀起的AI大模型热潮中,美的的应用落地也非常快。

今年1月,Deepseek震惊全球,美的在三月就拿出了基于Deepseek R1私有化部署大模型的空调。能离线识别自然语言的交互体验,显著降低了一般家庭尝试智能家电的门槛。在AI周边领域,美的也拥有“美芯” 系列 AI 芯片、美擎 AIGC 大模型和美言家居大语言模型。

与当前领先的科技公司相比,美的的AI软硬件肯定还是有较大差距。毕竟美的AI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多还是用于简单的语言交互和视觉感知。

但对于美的来说,这样的技术积累已经足够实现2020年底提出的,以“科技领先”为首要目标的新十年计划了。

每个十年,在试错中前进

2020年底,美的定下了奠定下个十年周期的发展战略——“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美的宣布要持续加大在数字化、IoT化、全球突破和科技领先方面的投入,布局和投资新的前沿技术。

对比上个“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运营”的十年计划,美的新十年战略开始转向一些价值层面的追求。

以十年为观察周期看,上个世纪的美的追求产能扩张、2000-2010年美的追求营收规模、2010-2020追求运营质量、2020之后追求ToB商业化。

可以看到,美的在每一个周期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也基本都做到了。与此同时,每一次遇到问题的时候,美的也总是敢于不惜代价地调整方向。

例如在方洪波刚刚执掌美的的2012年,为了解决当时产品信任危机。美的为了聚焦产品线,半年时间砍掉了7000个(原来2.2w+个)产品型号,几乎关闭了所有非家电业务。果断的割舍,效果立竿见影。2012年前三季度,美的电器收入同比下滑了34%,但利润同比只下滑了2个百分点。这恰好说明,之前的规模生意,可能很多实际上都是“赔钱生意”。

“企业家的精神本质上就是敢于自我否定,敢于不断创新,去应对挑战。美的确实就是敢改。并且能够前瞻性的,在别人没有改的时候,我们去改。”方洪波曾这样总结。

例如在2020年美的收购菱王电梯,在原来暖通空调的基础上形成了暖通与楼宇事业部,进一步将业务范畴向B端延展。新的经营范围,让美的能搭配ToB暖通业务提供额外的能源、电梯、控制等配套解决方案。相比以中央空调为核心ToB方案,美的基于暖通工业属性的理解和战略部署已经与对手们拉开了身位。

又如2018年时期,美的建立向整个家电行业“开战”的品牌矩阵。其中,COLMO、比佛利对标海尔卡萨帝,做高端家用;bugu对标小米,做互联网品牌。但现在,比佛利、bugu品牌已经雪藏。在电商足够发达的今天,不需要过多的品牌占用营销资源。COLMO去年战略调整,不再重视规模增长指标,转而聚焦单店产出与服务质量提升。

还记得在2年前,光锥智能调研COLMO门店时发现,有不少店铺的COLMO产品与美的其他品牌放在一起混合销售,并没有突出高端。而在卡萨帝门店,当销售人员介绍空调时,会拿个硬币竖着放在运行的外机上,以此证明高端(静音、无振动)。

今天,COLMO销售会告诉光锥智能,室内空调搭载了毫米波雷达系统,能自动避开古董展柜和婴儿床吹风,人靠近会切换柔风模式。这说明,美的也开始意识到高端品牌体验的意义。

57年历史的美的,不停容纳新事物,也在不停地聚焦。在不断的尝试和筛选中,美的也在不断定下新的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技术领域,美的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自2014年开始,美的逐步建成了中央研究、智能制造、AI、企业数字平台四大集团专业平台级研究院和面向机器人领域的蓝橙实验室。覆盖面广泛的好处,就是美的有足够多的“工具”来完成产品智能化升级。

例如在家电的智能化升级上,美的提出了“家电机器人化”的概念。具体方向,美的认为需要升级家电的传感器、边缘算力和机器人技术与边缘场景的适配。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美的家电、楼宇、AI、机器人四条业务线的排列组合。“家电机器人化的本质,是通过引入智能化功能,将传统家电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奚伟说。

在AI大模型的技术周期里,美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和探索。

57年的时间,从制造业脱颖而出成为家电龙头,再到如今的机器人和向ToB电子电器的渗透,美的能穿越周期实属难得。

或许,这都是因为美的已经早已习惯将“枪口对准自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