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溪洋‖水泥地上的夏日光阴
作者: 冰溪洋
城市和乡村的地面上,铺着一层灰扑扑的水泥,像给大地裹了层硬壳。人们每天踩在上面赶路,鞋跟敲出“噔噔”的响,谁也没心思低头看它一眼。可一到夏天,这硬邦邦的东西就活了过来,成了最实在的计时器。它跟着太阳涨红脸,跟着月亮沁出凉,连下阵雨时,都会“嘶嘶”地呼出白汽,像个有脾气的老伙计。
清晨天刚蒙蒙亮,露水还没干呢,水泥地就透着股子凉气。光着脚踩上去,脚心像裹了块刚从井里捞出来的湿布,凉丝丝的劲儿顺着腿往上爬,直钻后脑勺。地面潮乎乎的,能看见一圈圈露珠缩成的小圆点,还有蜗牛爬过的银亮痕迹——那是夜里偷偷画下的地图,弯弯曲曲,没个正经章法。老槐树的影子拖得老长,把这片清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早起的麻雀蹦跳着,爪子踏在地上,“啾啾”叫着,大概也在偷享这份独有的凉快。
太阳爬到头顶时,水泥地就变了脸。白花花的阳光晒得它发烫,空气在上面扭扭曲曲的,像被烤化的糖稀。穿着塑料凉鞋踩上去,鞋底“粘嗒嗒”地粘在地上,抬脚时能听见“啵”的一声。卖冰棍的大爷把保温箱往地上一搁,“滋啦”冒起白烟,吓得他赶紧抽张硬纸板垫上,箱底的水珠滴在地上,没等滚远就缩成了小水汽。墙根下的狗趴在阴影里,舌头垂得老长,连尾巴尖都懒得动一下,偶尔有苍蝇落在鼻尖,也只是闷闷地甩甩头。
傍晚太阳往西沉,水泥地慢慢褪了火气。街坊们搬个小马扎出来,直接坐在地上唠嗑。张奶奶摇着蒲扇,说东头菜市场的黄瓜又涨了两毛;李大爷光着膀子,脊梁上的汗珠亮晶晶的,讲起年轻时在河边摸鱼的事,手比划着,差点把马扎掀翻。孩子们光着脚丫子追逐,脚步声“啪嗒啪嗒”响,惊飞了墙根下打盹的蜻蜓,翅膀“扑棱”一下,掠过发烫的地面。
有人端来半盆井水,“哗啦”一声泼在地上。白汽“腾”地冒起来,带着股土腥气,混着墙角月季花的香。水泥地“滋滋”地吸着水,颜色慢慢变深,像块浸了墨的布。刚还喊热的小伙子,这会儿干脆脱了鞋,光脚在湿漉漉的地上来回走,嘴里“嘶嘶”地吸着凉气,说比空调房还舒坦。
夜里星星出来了,水泥地又凉了下来。这凉不似清晨那般扎人,倒像块浸了凉水的棉布,贴在皮肤上,软软的、润润的。纳凉的人散了,只剩下路灯把电线的影子投在地上,像谁随手画的虚线。晚归的人拖着长影子走,皮鞋跟敲在地上,“笃笃”响,惊得墙缝里的蛐蛐停了声。
下阵雨时最热闹。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水泥地先是“噼啪”响,冒起一层白烟,跟着就变得油亮。积水处映着天上的云,云跑得多快,水里的影子就跑得有多急。孩子们拽着拖鞋往外冲,刚踩进水里就把鞋甩了,光脚“啪啪”地踩,水花溅得满身都是。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水洼边看自己的倒影,伸手一捞,影子“哗啦”碎了,她愣了愣,咯咯地笑起来,笑声惊飞了屋檐下躲雨的麻雀。
水泥地就这么待着,热了就使劲放热,凉了就乖乖纳凉,从不含糊。它记得谁家孩子摔了跤,眼泪砸在地上洇出小泥点;记得卖西瓜的三轮车碾过的辙印,带着甜津津的汁水;记得傍晚时分,各家厨房飘来的饭菜香,混着地上的热气,酿成夏天独有的味道。
清晨扫街的大爷挥动扫帚,“唰唰”声里,水泥地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等待。它不声不响,却把一整个夏天的热与凉、闹与静,都酿成了日子的滋味,藏在每一道裂纹、每一块污渍里,等着有心人低头去看。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