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赴港股,亿纬锂能“抄作业”,押注储能市场
撰稿|何威
来源|贝多财经
“宁王”刚在港股站稳脚跟,亿纬锂能(SZ:300014)亦马不停蹄“闯关”。
6月30日,A股动力电池巨头亿纬锂能正式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计划实现"A+H"两地上市,主要目的是拓展国际融资渠道,支持其全球化战略,尤其是方兴未艾的储能市场。
在一众锂电池厂商中,亿纬锂能是少数实现了产业链全覆盖的公司之一,布局深度仅次于宁德时代,成为少数实现“材料-电芯-系统-回收”全链条布局的企业。
2025年第一季度,亿纬锂能业绩爆发,营收达128亿元,同比增长37.34%,这主要得益于储能和动力电池出货量的攀升。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激增,储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增长,为亿纬锂营收增长打下了基础。
但由于车企终端价格战,对上游电池厂形成较大压力,电池厂实际让利幅度加大,部分订单毛利率已跌破10%,亿纬锂能一季度毛利也跌至17.16%,压力之下,港股二次上市成为公司解决当下发展难题的胜负手。
一、突出“双寡头”重围
在动力电池行业的深度洗牌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统治力,二者在全球占据超50%的市场份额,于国内更是达到超70%的份额,形成了“双寡头”的统治地位。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二线厂商们在红海市场中艰难求生,展开了一场生死博弈。而亿纬锂能却如一匹黑马,成功突出重围。
亿纬锂能作为一家最初以锂亚电池起家的技术型企业,凭借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精准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4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486.15亿元,超过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稳固地坐上了动力电池行业“榜眼”的位置。
2024年全年,亿纬锂能的整体毛利率表现也较为稳定。其中,动力电池业务的毛利率大致维持在14%左右,虽说守住了一定的利润空间,但该业务板块的营收却同比上年下降了20%。
在出货量方面,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了7.87%,呈现出“增量不增收”的局面。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收入为89.94亿元,毛利率为11.45%,二者分别同比下滑25.79%和2.66%。
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的冲击,部分乘用车大客户车型销量未达预期,致使电池装机量受到影响,波动明显。
而储能电池业务在2024年虽持续满产满销,可受大客户集中供货等因素干扰,毛利率有所受损,全年为14.72%,同比下降2.3%。不过,其出货量同比增幅超过九成,达到50.45GWh,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消费电池板块则表现亮眼,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达28.31%,且呈现连续两年占比提升的趋势,2024年上半年该板块营收为48.49亿元,同比增长29.75%,产能充分释放,下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然而,亿纬锂能的财务健康状况却亮起了红灯。其长期借款从2020年的11.1亿元急剧增长至2024年的175.7亿元,资产负债表呈现出明显的“杠杆化”特征。经营性现金流的恶化情况也不容乐观,2024年净额为44.34亿元,相较于上一年近乎腰斩,这深刻地反映出企业盈利质量存在隐忧。
而且,亿纬锂能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95天,相较于2022年延长了24天,且明显高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这意味着每销售100元产品,就会有更多资金被客户占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还直接限制了企业的再生产投入能力。
二、出路在储能
锂电池收虽然受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风电、光伏项目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交易形成价格,则对锂电池需求开辟出了第二需求曲线。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8.3GW,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占全球市场47.3%。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12.9GWh,同比增长40.6%,尤其是工商业储能同比增速超87%,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突破100GW,从全球来看,今年的储能新增装机预计达221GWh,同比增长36%,中国、欧洲、美洲占全球增量的85%,但中东、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速较快,仅沙特每年就招标超过20GW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储能需求强劲,2025年大储装机有望高速增长。
当前全球储能市场,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CR10集中度高达90.1%,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中,宁德时代以29.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亿纬锂能以13.6%的份额跃居第二。
在和宁德时代的竞争中,亿纬锂能最大的差距在于客户方面。
宁德时代储能客户包括特斯拉、Fluence、瓦锡兰等全球TOP10集成商,2024年签订超200GWh战略订单。
而亿纬锂能主要客户为华为、阳光电源、海博思创,订单规模多在10-20GWh级别,且依赖单一客户。例如如华为占其储能收入的35%,抗风险能力较弱。
而且在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和高功率调频领域,宁德时代凭借系统集成能力占据60%份额,而亿纬锂能主要聚焦2小时标准储能产品,在欧美表前市场渗透率不足15%。例如,宁德时代中标阿联酋19GWh项目,亿纬锂能尚未进入中东GW级订单核心竞争圈。
所以,对于亿纬锂能来说,急切需要打入长时储能和拿到更多的订单。
2024年,亿纬锂能率先量产628Ah大电芯,采用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系统能效突破95.5%,循环寿命超8000次,和宁德时代587Ah电芯打出了差异化竞争,直接对标欧美市场长时储能的需求。
面对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提出了光伏、储能系统结合形成光储氢一体化方案,动态功率匹配算法提升绿电利用率35%,开辟了储能与绿氢结合的新赛道。
而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还只是基础,问题是如何实现在海外市场形成更好的裂变。
三、差异化市场,“苟住”储能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亿纬锂能“田忌赛马”的确是“苟住”储能赛道。
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7.96亿元,同比增长37.34%;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12.67GWh,同比大增80.54%,跃居全球第二,增速是动力电池的1.4倍。
不过其现在竞争策略仍停留在“规模优先”层面。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未在材料体系或电芯架构上形成突破性创新,导致在动力市场陷入低价竞争时难以独善其身;储能领域虽通过大圆柱电池等新技术布局高端市场,但仍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现在储能市场正处于“规模扩张临界点”与“技术突破窗口期”的重叠期。宁德时代加速钠电池、固态电池的在储能方向的迭代,亿纬锂能需尽快在这窗口期下打开海外市场。
所以,在A股IPO环境趋紧、融资渠道收窄的背景下,港交所凭借其国际化定位、灵活机制及低成本合规优势,为企业打开了直通全球资本的“黄金通道”。
从战略层面看,港股上市对亿纬锂能的全球化布局具有“一箭三雕”的效应。
第一,外币融资直接对冲汇率风险。亿纬锂能募集到的资金可直接用于海外产能落地。亿纬锂能计划将300亿港元募资投向匈牙利大圆柱电池基地、马来西亚储能项目等,为海外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第二,资本与产能形成闭环。当前锂电行业处于“融资驱动+全球扩张”的临界点,企业需在资源获取、产能建设、客户拓展三端同步发力,而港股市场提供的持续资本支持,恰好能满足海外项目从落地到量产的长期资金需求,例如马来西亚工厂已实现年产6.8亿只圆柱电池的产能,新增项目2026年量产,匈牙利项目2026年投产,这种“投产-盈利-再投资”的正向循环,将加速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
从“产品出口”到“资本+产能+品牌”的三维渗透,企业不仅规避了贸易壁垒,更通过属地化生产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例如匈牙利基地贴近欧洲车企供应链,马来西亚项目辐射东南亚储能市场,这种“全球制造+全球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中国锂电企业的竞争逻辑。
在动力电池日益受新能源汽车主机厂降价的背景下,亿纬锂能在海外市场押注储能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过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从技术到客户的壁垒之下,亿纬锂能想要打出差异化,必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