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中西文明交融的世界遗产

微观查 取材网络

2025-07-15 13:54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这一由22座建筑及相邻的8块前地组成的历史建筑群,以其独特的文化交融特质,向世界展现了400多年来中西文明在澳门碰撞、共存与融合的珍贵记忆。

历史城区的核心价值:多元文化的活化石

澳门历史城区的范围覆盖了澳门半岛的核心区域,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亚婆井前地、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前地、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议事亭前地、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等。

这些建筑跨越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既有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妈阁庙、郑家大屋,也有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大三巴牌坊、圣老楞佐教堂,更有像民政总署大楼这样将东方装饰与西方建筑结构巧妙结合的“葡式中式”建筑。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风格,正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生动见证——从16世纪起,这里既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枢纽,也是宗教、艺术、建筑技术交流的窗口。

文化交融的独特印记

大三巴牌坊作为澳门的象征,是圣保禄大教堂火灾后遗留的前壁,其雕刻既包含圣母、天使等西方宗教元素,又融入了牡丹、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图案,甚至能找到象征日本的樱花纹饰,堪称“立体的中西词典”。而妈阁庙作为澳门最古老的道教建筑,400多年来始终是渔民祈福的圣地,其名称“Macau”更成为澳门在国际上的名称来源,见证了西方对东方的最早认知。

在街区布局上,议事亭前地的葡式碎石路面与周边的中式骑楼、西式教堂形成和谐的整体,岗顶前地的剧院、教堂与图书馆则浓缩了19世纪澳门的文化生活场景。这种“以中为主、中西互鉴”的城市肌理,打破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界限,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罕见范例。

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制定专项保护法规、修复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这片城区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继续作为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如今,漫步在澳门历史城区,既能看到老人在妈阁庙前虔诚祈福,也能遇见年轻人在大三巴牌坊下打卡拍照;既有百年老店延续着传统手艺,也有现代咖啡馆融入古老街巷。

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本身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和平共存、包容互鉴”的文化精神。它证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并非必然冲突,反而能通过理解与尊重,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多元文化形态。这份遗产,既是澳门的珍贵记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潘战国)

来源(中华新闻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