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酒香里的“活态密码”:水井坊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7-15 10:54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来自60多个国家的600余项非遗项目齐聚蓉城,而水井坊凭借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度实践,成为这场文化盛会的焦点。其探索打破了非遗“静态展示”的固有模式,让600余年的酿酒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从“遗址”到“体验”:让非遗可感可触

水井坊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的文物陈列地。建在水井街酒坊遗址上的场馆,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酿酒设施,游客能亲眼目睹从原料筛选到封坛贮存的全流程。更具创新性的是,“沉浸式戏剧”“白酒学坊”等形式让非遗走出展柜——辨识酒曲、调配酒体,这些互动体验让“非遗”从抽象概念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场景,实现了从“看”到“玩”的转变。

科技赋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水井坊对非遗的保护,从未停留在“原样保留”的层面。2023年,其联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水井坊古窖池保护性生产规范》,将600余年不间断酿造的“一号菌群”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微生物菌群研究让传统技艺有了科学支撑。这种“传统+科技”的融合,不仅守护了“活态遗产”的核心,更让古老的酿酒技艺在当代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双循环生态:守护根脉,传递匠心

在非遗保护体系上,水井坊构建了“物质+技艺”的双循环模式。一方面,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遗址为根基,守护物质遗产;另一方面,通过“师徒制”“技艺大赛”等方式完善传承人谱系,确保酿酒技艺代代相传。这种双向并行的模式,既守住了非遗的“形”,更延续了非遗的“魂”。

文化共生: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本届非遗节的“创意生活”板块,为非遗商业化提供了新思路,水井坊的实践颇具代表性。“白酒学坊”覆盖80余个行业、超2万名消费者,将白酒文化转化为大众可接触的知识;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合作,则让非遗研究成果直接提升产品品质,使传统技艺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这种“文化+产业”的共生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机部分。

水井坊的探索印证了一个道理: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激活”。当600年的酒香遇上数字时代的创意,当传统匠心与大众体验产生共鸣,非遗便真正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想,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活态样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