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罚单与不良率齐升,光鲜数据难掩深层隐忧
在山东的城商行竞争版图中,青岛银行与齐鲁银行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两大玩家。2024年以来,青岛银行凭借一系列亮眼的数据,似乎在与齐鲁银行的竞争中逐渐有了更多底气。然而,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会发现亮眼业绩背后隐藏着诸多隐忧。
2024年,青岛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达20.16%,营收增速8.22%,在山东城商行中均排名第一 。管理总资产突破9000亿元大关,资产总额达6900亿元,存款总额突破4300亿元,贷款总额达3400亿元,总资产、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增长13.48%、11.9%、13.53%。2025年一季度,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青岛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9%,位列第一。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客户贷款总额、客户存款总额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实现了16.42%的同比增长。
但快速增长的背后,青岛银行也面临着合规风险的困扰。2024年第一季度,青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贷款“三查”不严、违规放贷、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累计收到5张罚单,合计罚款215万元,成为当季A股上市城商行中罚单数量最多的银行。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暴露了其在风险控制流程、数据治理、贷后跟踪等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在零售信贷业务快速扩张中对底层资产审核的疏漏。
特殊债权处置困境也给青岛银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曾向原第九大股东山东三利源经贸有限公司发放7100万元贷款,抵押物为两处房产。但企业很快无力偿还,抵押房产拍卖因案外人异议受阻,最终被迫降价转让债权。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对其抵押品评估合理性、股东关联贷款风控的质疑,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从业务结构来看,青岛银行对公业务薄弱,公司贷款利息收入占比45.84%,低于齐鲁银行的56%,对公业务利润贡献不足,导致整体盈利能力受限 。零售业务虽然收入占比27.61%,但却存在“虚胖”问题。零售贷款不良率从1.44%升至2.02%,且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同比下降6.38%。相比之下,齐鲁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虽也攀升至2%,但其零售利润总额更高。
青岛银行零售信贷增长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战略调整失焦,2024年主动压缩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减少7.88%。此前与美团联名卡虽快速发卡,但过度依赖场景化获客导致客户质量参差不齐,不良率攀升。同时,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从5.39%降至4.81%,降幅超10%,高于公司贷款,息差收窄削弱了零售业务的盈利贡献。风控能力不足也使得场景化贷款风险暴露,与美团等平台合作的消费贷款因审核宽松导致资金挪用,不良率飙升。此外,普惠金融压力也不容忽视,普惠贷款增速虽超40%,但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加剧了资产质量波动。
与齐鲁银行相比,青岛银行在一些关键指标上仍存在差距。齐鲁银行2024年以49.86亿元归母净利润居首,在资产规模增速、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拨备覆盖率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上,齐鲁银行2024年三季度末为10.26%,青岛银行仅为8.90% 。
青岛银行要想在与齐鲁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区域金融市场的领跑者,就需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必须强化贷前审查、贷后监控,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借鉴齐鲁银行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经验,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零售业务方面,要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对高风险消费贷的依赖,发展住房按揭、经营贷等低波动业务,加强客户质量把控,提升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
青岛银行目前的“狂飙”式发展虽带来了一时的亮眼数据,但长期来看,只有妥善解决合规、风控和业务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增长与风险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齐鲁银行的差距,甚至实现反超。否则,这些隐藏的隐忧可能会在未来给其发展带来更大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