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若光影有魂 必住在他的画中
他用一支笔托起千年的光,
以赭石奠定基调,
以灰蓝静静铺陈,
色彩不喧哗,
却如大地深处的一声低语,
震动观者的心脉。
他不追随浓烈的对比,
而在低饱和的复调色系中徘徊,
让颜色如情感般慢慢晕染,
冷暖之间有细微波动,
灰调层次中生出秩序与节制,
如同一段未被奏响的慢板,
缓缓展开深思的帷幕。
他钟爱古典光源的布局,
如伦勃朗笔下幽微的光,
自画面一隅倾斜而下,
在额头上轻轻一触,
在衣褶里默默游走,
在脸颊边留下一道柔和的亮,
再悄然退入背景的朦胧。
这不是炫技的聚光灯,
而是与人物性格同步呼吸的光线。
他对空间构建有一种诗意的坚守,
前景、中景、远景之间
层层递进,疏密得体,
用油彩堆叠厚度,
用色彩节奏调控视线,
营造出一种内向的张力,
让观者在安静中感受沉潜的力量。
画面里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性,
却处处伏藏着情绪的伏笔与思想的回响。
他的笔触不张扬,
但层层肌理如低语般堆叠。
用刮刀刮出的,是冷静的理性;
用平头笔推开的,是情绪的余韵;
轻扫之处,线条溶于色面;
停顿之际,色块如停滞的呼吸。
每一笔都有节奏,每一层都讲述过程,
在刮与抹之间,绘出时间的重量。
他擅长人物油画,
不以夸张造型取胜,
却在表情结构与光影对比中,
捕捉真实而深邃的人性光辉。
女子的手指微曲、
少年眉间若有所思、
老人的嘴角牵动未言之语——
这些不在姿态中,而在神采中,
他用有限的空间,
写出人物无限的精神空间。
构图简洁而张弛有度,
他懂得在有限的画幅中制造呼吸感。
对称的稳定、偏置的冲突、
中轴线的微移、三角式构图的斜向破局,
无一不是控制观看节奏的密码。
他不是在安排图像,
而是在调度心理的凝视。
他处理肌肤有自己的一种温度法则:
不迷恋高光之炫,
而追求一种如玉般温润的质感。
冷调中潜伏暖意,
表面柔和,内里坚实。
用层层透明涂层(glazing)
建立面部的细腻光泽,
使肌理既有实感,又若即若离。
观者仿佛伸手可触,
却又感到那是某种记忆之光。
他有一种对视觉语言的高级克制,
不让形式压倒内容,
却也绝不放任内容淹没形式。
在冷静的构造之中,
藏着人文的温度。
他将人的孤独安放在空间的空寂中,
将人的柔软寄托于色彩的暧昧中。
他用现代观念改写经典结构,
将维米尔的静物图式、
卡拉瓦乔的明暗布局、
与当代人的形象与经验重组,
嵌入画中。
这不是戏仿,也不是致敬,
而是一种在美术史与现实之间架桥的努力,
是他赋予油画语言以当代表达的实验场。
他的调色方式近似诗的句读,
每一道转换,
如转音之美;
每一块交界,
如句点与省略号的交替;
不急不躁,缓慢铺陈,
像是一个人对另一颗灵魂的倾诉。
他说:
“我不愿重复自己,
更不愿让画面脱离人类的当下。”
所以他拒绝套路、拒绝固定风格,
而是从亲人的影像中、朋友的姿态中,
提炼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纹理。
他相信油画不只是技巧的展示,
更是人心的刻录,
时代的镜面,
灵魂的自语。
而速写,
是他对油画以外节奏的体认。
他把速写看作是绘画的气口,
是思想自由流淌的路径。
快速成形的线条,
保留最初的直觉和观察的锋利。
是技法,是练习,
更是感受的记录,是触电的火花。
速写让他回到自然,
素描让他重返结构,
而油画,是他与世界最亲密的对话方式。
当我们站在他的画前,
不是被表象打动,
而是被厚重的温柔震撼。
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情感语言,
一种从构图、肌理、色彩、笔触、光线中
缓缓浮出的思想回响。
他用古典技法绘制当代人心,
在西方油彩中融入东方沉静;
在具象之中,构建精神写意;
在细节之上,托举诗意高度。
他是庞茂琨,
一个以油画为诗,
在时光中低语的行者。
他的画布,
不是装饰的壁面,
而是思想的水面,
感情的镜子,
历史与当下交汇的缄默言语。
在这幅幅深色调的图像里,
他写下属于今日之人,
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时间——
那无声的、
却最真切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