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科特色,专家引领赋能——中宣部理论局教材处苏玉杰教授到访学森实验学校

正观教育 原创

2025-07-14 11:37

正观新闻记者  娄变亮  文/图


7月13日上午,受学校邀请,中宣部理论局教材处一级调研员苏玉杰教授一行到访郑州学森实验,以座谈的形式,聚焦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把脉指导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学校校长张培刚,副校长段晓战、白宇,教务处主任赵自力以及语文学科教师代表参加座谈。

座谈会现场

座谈论道

从语文学科特色打造到创新人才培养

当下正值升学季,今年的郑州中招语文试卷和语文成绩由于“特殊”而备受关注,据了解仅申请语文成绩复核的就有近二百人。那么,透过这种现象,我们思考中招语文学科的命题思路是什么?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和学科素养重要?还是押题备考、死记“范文”重要?

带着这一话题,苏玉杰教授在座谈会上首先以《从命题变革到课堂落地——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就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以及语文教学心得进行了详细阐述。

苏玉杰教授进行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分享

“文风端正(思想内容)、文脉清晰(逻辑形式)、文气顺畅(语言表达),这是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坚决落实的‘三文’目标。”苏玉杰教授强调,针对改进“文风”,国家历代领导人都有具体的讲话和要求。

“中招命题思路近年来正一步步向高考靠近,怎样才能学好或者教好语文呢?”苏教授指出,“一定要让阅读真实发生”,首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拓展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高纬写作,关注社会,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在读和写中注重字词、语法、文常等的运用,打牢基础。其次要认真落实并深化教考衔接,阅读和写作中学会分析、推理、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活动,锻炼思维敏捷性和表达能力。最后还要关注时代发展与文化传承,多关注社会热点、时代发展趋势,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想让学习真正发生,就必须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苏教授认为,打造语文学科特色,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老师成为学生的伴学教练,师生成为共生型学习伙伴,互相影响互相成就,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学森实验学校校长张培刚

张培刚校长对苏教授提出的语文学习和人才培养观点非常认可,他指出,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中高考命题中阅读理解试题比重逐年加大,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判断、归纳、整理能力,语文学科学好了,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新学年,学校将引入专家资源发展语文学科特色,目的也是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副校长白宇、教务处主任赵自力和两位语文教师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苏教授提出的语文教育教学观点以及取得的成就感到新颖和震撼,并提出了教学中的困惑,苏教授进行了一一解答。

缔造奇迹

从一线教师到国家智库的教育传奇

苏玉杰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北师大博士后,扎根一线课堂七年,先后在西安高新一中和北京八中少年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了50余名清北学子,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132分,全班100%一本录取率,曾任教育部教材局研究员,现任中宣部理论局教材处一级调研员,深度参与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审查等核心工作。

苏玉杰教授

“教师教不出好的成绩,那是因为‘教’的太多了,教育不在于教,而在于学,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发现、唤醒和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要实现差异化学习,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而不是流水线作业、‘满堂灌’和机械性刷题。”苏教授说。

据了解,苏玉杰教授长期深耕于超常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卓越的科研成果。他曾多次参与高考语文命题,在西安市高新一中任教期间,他所带的班级成绩斐然,67 名学生从大部分不过建档线,到三年后高考成绩全部超过一本线,13 人考上北大清华。在北京市八中“少年班”教学时,也创造了语文成绩提升的“奇迹”。

合影留念

此次来到郑州学森实验学校,苏教授带着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刻见解,旨在点睛助力学校探索出更优质的学科特色打造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集团领导的安排和部署,在苏玉杰教授的引领和帮助下,重点从语文学科抓起,打造学科特色,助推学生成绩,形成学森实验学校文化和特长齐头并进、双轮驱动升学的独特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各领域创新型人才。”张校长说道。

温馨提示:

2025年中招学森创新实验班拟招收50人,要求中招成绩在550分以上,三年后目标冲刺高考特控线(特殊型招生控制线,也就是一本线),名额有限,测试入班,详情请有意向的学生家长到校咨询。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