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深陷“高利贷”与假货泥潭:金融吸血、鉴定失守,年轻用户成韭菜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7-14 11:03

华瑞银行年化利率24%的“得物·借钱”拒绝用户提前本金还款,370余起投诉揭露暴力催收、信息泄露乱象。“先鉴别再发货”的承诺被接连曝光的假货事件击穿,50%抽检不合格率背后,平台监管形同虚设。

当炒鞋泡沫破裂,匆忙转型的得物用金融镰刀收割Z世代,却因合规硬伤和信任崩塌陷入第二曲线困局。

“我要求一次性结清本金,结果华瑞银行客服直接拒绝!这么高的利息不知道害了多少人!”2025年3月,用户“勇敢喵”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控诉,撕开了得物金融业务的一道伤疤。他在得物APP申请的借款被分流至上海华瑞银行,高额利息与拒绝提前还本金的强硬态度,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只是冰山一角。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关于“得物·借钱”及关联方“佳物小贷”的投诉已累计超过370起。暴力催收短信轰炸借款人亲属、用户信息被擅自提供给第三方催收机构、甚至未成年在校生在未严格审核下获得近万元贷款额度……大学生、年轻打工者等金融弱势群体,正沦为这场“收割游戏”的核心受害者。

金融镰刀:年化24%的“收割利器”与失控的催收

得物金融版图野心勃勃,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分期购”,最高5万元额度,合作方包括360数科、浦发银行等机构,局限于平台内消费场景;二是得物·借钱”,最高20万元现金贷,年化利率(单利)标注为7.2%-24%,由华瑞银行、宁波银行、百信银行等持牌机构放款。

然而,看似合规的利率背后暗藏玄机。多名用户投诉反映,平台存在通过收取高额“服务费”变相突破利率上限的嫌疑。更令人担忧的是风控的形同虚设。尽管得物在APP页面标注需“年满20岁、有稳定收入”,但多位投诉者表示,提交资料后系统自动审核放款,无人工核查借款人是否为学生或有无真实还款能力。

“在得物借款10000元,过了两三天还款,催收公司就发短信恐吓我和我的家人!”用户“友爱喵”的经历并非个例。平台未经用户同意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催收机构,暴力催收、信息泄露已成投诉重灾区。当用户试图提前还款减少损失时,又遭遇“无法获取验证码”、“客服态度恶劣”等重重阻碍。

得物为支撑金融野心,曾高薪引入主导过高利率产品“还呗”的文嘉等金融老将,其激进的运营策略被视为双刃剑。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合规硬伤是:得物虽收购了网络小贷牌照(佳物小贷),但缺乏支付牌照,其资金流转模式存在“二清”(平台代收代付,形成资金池)风险,触碰监管红线。其核心用户群体(88%为90后、00后)恰恰是监管严令禁止向其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的大学生群体重点保护对象,业务根基摇摇欲坠。

信任崩塌:“鉴别神话”破灭与20万条投诉的怒火

金融业务饱受诟病之际,得物安身立命的电商核心——“先鉴别,再发货”的神话,也在接二连三的假货和质量丑闻中轰然倒塌。

权威打脸: 2022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结果令人咋舌,得物平台销售商品的不合格率高达50%,位居被抽检电商平台之首。这并非首次,2020年“6·18”期间,中消协报告就点名得物涉假冒伪劣、鉴定费纠纷等问题。

假货罗生门:2025年4月,河南开封店主赵先生在得物购入52瓶古驰香水,二次寄售时竟被平台鉴定为“包装配件假”。平台虽辩称商品本身为正品(来源为品牌授权经销商),仅包装盒不符,并提出按包装盒差价25元的3倍(75元)赔偿,但“正品主体+假配件”的离奇解释,令消费者对平台的品控与鉴别能力产生深度信任危机。

验货变毁货:用户“正义喵”2025年6月投诉称,将全新球鞋寄往得物关联的二手平台“95分”售卖,不仅被“虚空鉴定”出瑕疵,更发现完好的鞋盒在平台经手后“被摔了个稀巴烂”,平台却拒绝赔偿。

售后“霸权”: 用户“勇敢喵”因多次退货(均符合七天无理由规则,且因商品存在明显瑕疵)遭得物永久封禁账号,申诉无门、注销无路。“洞察喵”的遭遇更显荒诞:因曾成功退货一条瑕疵皮带,数月后得物平台竟非法扣留其账户内一万多元资金,声称要其“赔偿平台损失2000多元”才能解冻。

黑猫投诉平台上,“得物”相关投诉总量已惊人地超过20万条,售假、霸王条款、恶意扣款、擅自取消订单、售后推诿等是高频关键词。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声讨同样不绝于耳。

困局难解:从“炒鞋之王”到“无根之木”

得物的崛起,与“炒鞋”狂潮密不可分。2021年“1599元球鞋炒至69999元”事件将其推上风口浪尖,央行上海分行发文点名警示风险,直指其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平台虽下架寄售功能并声明“鞋穿不炒”,但每卖出一双鞋即抽取技术服务费、查验费、鉴别费等多项费用的模式,决定了其利益与商品价格高度绑定,被诟病为炒作的“帮凶”。

急于摆脱“炒鞋”标签的得物,向“多品类潮流电商”艰难转型。然而,潮玩、服饰等新品类迅速重蹈覆辙——泡泡玛特联名款、玲娜贝儿等商品在得物上溢价高达10倍至30倍,“炒”的本质未变。同时,其依赖的“个人闲置转让”模式导致商品质量不稳,正品与山寨混杂,加之薄弱的售后服务,用户信任持续流失。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金融业务又深陷合规与伦理危机,得物试图打造的“第二曲线”前景黯淡。2024年,得物被曝裁员约5%(约500人),内部信承认面临“严峻市场环境”和“低效协作环节”。近期,其合作商家杭州昇栈服饰因向得物平台时任品牌运营部主管行贿以获得版面与销量支持,被罚没超300万元,更暴露出平台治理的深层腐败风险。

监管与维权:亡羊补牢犹未晚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王小欣律师明确指出,得物平台及合作金融机构的诸多行为已涉嫌违法:“得物·借钱”合作方拒绝合理提前还款要求、收取畸高综合费用,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利率管理规定;暴力催收、非法泄露用户信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催收行业规范;平台擅自取消用户订单(仅补偿无法使用的低额优惠券)、非法冻结用户资金、无合理依据永久封号,构成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财产权的严重侵害;商家虚假发货(如武汉邹女士遭遇的“佛山签收”事件)属典型合同违约,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欺诈。

王小欣强调,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要求三倍赔偿。对于得物金融业务中的“二清”隐患,更需监管机构高度关注,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从“毒”到“得物”,从球鞋转售到金融放贷,这家曾抓住Z世代潮流的平台,在资本裹挟下不断跨界,却一步步迷失了初心。当“鉴别正品”的招牌被假货投诉淹没,当“美好事物”的承诺被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玷污,当“潮流社区”的光环被20万条投诉的怒火灼伤,得物赖以生存的用户信任正加速崩塌。

金融不是救命稻草,而是高危红线。若无法彻底整顿乱象、重建合规体系、挽回消费者信心,无论裁撤多少员工、拓展多少品类,得物的“第二曲线”终将是无源之水。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显形——留给得物刮骨疗毒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