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来,关键时刻能救命……

正观登封 取材网络

2025-07-14 08:53

据国家卫健委

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

相当于每天有160人死亡

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

占总数的56%

是我国1-14岁儿童的

首位死因 

溺水常发生在

河流、大海、水库等开放水域

水况复杂、水深难测、 水温不定、水底情况不明

不仅容易发生意外而且救援困难

从溺水发生到被水淹没消失

一般只要20-60秒时间  

在此期间

溺水者会拼命挣扎

恐惧和大量肢体动作

会加快氧气消耗

窒息感迫使溺水者张嘴呼吸

此时极其容易发生呛咳

造成大量的水被吸入肺部

只要进入肺部的水

超过肺活量的1/4

就算溺水者最终被人救起

也会在24小时内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这被称为“二次溺水” 

当被水完全淹没

71秒后

溺水者会停止挣扎

130秒后

心脏骤停血压开始下降

250秒后

血压归

300秒后

一个鲜活的生命将离开这个世界  

溺水身亡 半杯水就够了            

如果只认为开放水域杀机四伏

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要有水的地方

就有可能发生溺水

5厘米的水

面部浸入2分钟以上

就会导致窒息

对于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

家中的蓄水容器

如浴盆、水桶、洗衣机等

都是“深水区” 均可能导致儿童溺水  

会游泳、带游泳圈≠绝对安全 

古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善于游泳的人常常会被水所淹

突发抽筋、陷入旋涡、水草缠脚时

纵然满腹游泳技能却无法施展

此外

如果没有任何救援经验

即使会游泳

也不要冒然下水营救溺水者

溺水者会抓住一切东西求生

非常容易导致

救援者与溺水者双双身亡

会游泳和会救援不是一回事     

塑料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等

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

孩子佩戴这些东西玩水并非绝对安全

当水流发生变化时 水上玩具、游泳圈等

在水的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的头

或是孩子没有抓稳

也非常容易引发溺水事件 

预防溺水做好 “六不,两会,四知道”            

“六不”是指: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两会”是指:

 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报警求助方法  

“四知道”是指:

全体家长要尽好监护责任并做到

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  

这些动作赶紧学习起来

关键时刻能救命            

发现溺水者,救援有3步  

安全救援。大声呼救,同时寻找长杆、绳索等可用物品延伸救援,评估环境安全和自身能力适合后,可下水救援。

快速评估。把溺水者拖上岸边安全位置后,首先评估生命体征,检查是否有呼吸,切勿控水。       

进行急救。如患者没有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落水之后不要慌张,不要胡乱挣扎,放松身体让自己镇定下来,想办法漂浮在水面上。  

可以采用水母漂的方式,头缩,双手抱膝,就可以像水母一样漂起来,等浮上来后再迅速翻转,双手抱头仰卧,漂浮在水面。

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可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现实情况比理论教学更复杂

自救方式无法使溺水的人

彻底摆脱困境

他人救援也需在黄金时间内开展

所以

照看好孩子

提高危险认知

做好预防才是

防止发生溺水悲剧的关键 

来源:登封发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