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学子支教乡村:用青春实践书写教育振兴答卷
2025年7月3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青苗助长支教团”奔赴驻马店市新蔡县余店镇余店小学,开启为期15天的暑期支教实践。作为该校响应教育部“大学生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号召的具体行动,这支由18名学子组成的团队,以“扎根乡土、启智润心”为宗旨,在乡村教育一线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抵达当日,支教团便高效完成教学筹备:划分三个班级配备专职班主任,手写包含成长寄语的明信片,打包装有文具的“开学礼包”,用细节传递温暖。次日开课首日,“击鼓传花”自我介绍、数独游戏启蒙、“汉字对对碰”等互动环节,让陌生的校园瞬间充满欢声笑语,而班主任反复强调的防溺水、防暑等安全须知,则筑牢实践活动的安全防线。
课程设计彰显“五育融合”理念。针对高年级学生,“情绪调节”课通过情景模拟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司母戊鼎”文物讲解厚植文化自信,“四色定理”趣味教学启迪逻辑思维;面向低年级,拼音启蒙、书法练习夯实基础,创新开设的“AI梦想课”借助职业模拟系统,让孩子们在屏幕上“遇见”未来的自己,当军人、教师等职业形象出现时,课堂迸发的热烈讨论,正是“中国梦”种子在童心萌发的生动写照。
支教团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心灵成长。7月6日,一名内向男孩主动倾诉烦恼,队员们蹲身平视倾听的画面,成为教育者“俯下身子”的生动注脚。随后的绘画课上,男孩在扇面写下“老师”二字,质朴笔触间满是情感共鸣。这样的温暖时刻在实践中不断涌现:调整午后课程避开高温、用《勇气》合唱传递力量、通过家校联系表构建安全网络,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温度。
“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团队负责人表示,支教团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对接,既是落实“三下乡”常态化要求的实践,更是农大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诠释。此次实践是河南农业大学“实践育人”理念的鲜活注脚,也是当代大学生响应号召、服务基层的缩影。从课程设计到心灵关怀,从安全保障到家校协同,支教团以专业素养践行社会责任,将高校资源延伸至乡村末梢,为破解乡村教育“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青年方案。
扇面上的童真笔迹、AI屏幕上的职业梦想,这些细微改变正汇聚成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暖流。青苗助长支教团的实践证明,青春力量扎根乡土、教育初心对接时代需求,便能在乡村播撒希望种子。这种“高校-乡村”精准对接模式,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活力,构建起青年成长与家国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