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兔东南亚狂飙,要放弃中国市场吗?
极兔速递上央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总台记者来到巴西境内物流配送最偏远的州之一罗赖马州,聚焦巴西快递公司如何克服亚马孙雨林的重重障碍,将包裹送到罗赖马州偏远地区用户手中,让他们也能享受快递业发展带来的食品、药品和生活用品等基本必需品的获取便利,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增长。
央视记者跟拍的,就是极兔速递。
近两年,国内快递行业深陷“内卷”泥沼,价格战硝烟弥漫,各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打起价格牌,单票收入不断下滑。在这场低价混战中,极兔却另辟蹊径,适时调整了市场策略,不再猛追国内快递同行的脚步,而是将目标投向了海外市场。
2025年7月8日,极兔速递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数据,便是有力的见证。
一、极兔东南亚强势领跑
根据极兔发布的第二季度经营数据,截至6月30日,包裹总量为73.91亿件,同比增长23.5%。其中东南亚、中国、新市场包裹量为16.88亿件、56.14亿件、0.89亿件,分别同比增长65.9%、14.7%、23.7%。
东南亚市场增速远远高于中国市场,包括2025年前半年,东南亚同比增长57.9%,中国同比增长20%,新市场同比增长21.7%。
极兔速度在东南亚的强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深化与区内主流电商平台、本⼟品牌及各⾏业客户的战略合作。尤其是第二季度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以及TikTok、Shein及TEMU等新客户带来的强劲增长。
这一增长态势更深层的支撑,在于东南亚电商的蓬勃发展。谷歌、淡马锡发布的《2024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预计,2024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约为1590亿美元,2025年约为1860亿美元。
2024年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渗透率只有12.8%,但随着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未来东南亚的电商渗透增长空间明显。对于快递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片增量蓝海,为其业务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极兔,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面对东南亚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极兔持续加大在当地的物流投入。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南亚网点数量增至19200个,与2024年相比新增100个,转运中心为239个,这些密集布局的物流节点,强化了末端服务的触达能力,提升了转运效率,为业务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另外,极兔速递发家于东南亚,与中国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对东南亚市场更熟悉;与当地本土公司相比,极兔团队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业态最丰富的物流市场中历练出的实战经验,则成为了其独特的竞争力。
这种兼具本土洞察与国际视野的双重优势,让极兔在东南亚市场的角逐中,既能快速融入当地生态,又能凭借成熟的运营体系实现高效扩张。
那么对于中国市场呢?
二、野蛮生长后遗症,极兔中国阵痛
相较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市场(65.9%),第二季度,极兔在中国的增速较缓,仅为14.7%,极兔在中国的网点数量也远低于东南亚网点数量,与2024年相比,甚至减少了300个,干线车辆数量同步减少600辆。
极兔似乎放弃了在中国市场的穷追猛打,对此,极兔表示在中国市场坚持长期、健康的发展方针,启用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推动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极兔不穷追猛打,不野蛮生长了呢?
极兔速递创立于2015年,2020年正式杀入中国市场,仅五年的时间便打开中国市场,跻身中国快递行业前列,成为行业黑马。不过这耀眼战绩的背后,隐藏着极兔不可磨灭的伤痕。
极兔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的成功来源于超低价策略,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为极兔快速打开市场的同时,也让极兔深陷低端市场以及价格战的泥沼之中。2024年,极兔的单票收入为0.32美元,扣去成本0.30美元,利润仅为0.02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0.14元)。
这样微乎其微的利润空间,短期内,带来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帮助品牌完成初步的市场渗透;长期来看,持续的低价竞争不仅严重挤压利润空间,让极兔难以在服务与品牌形象上与京东物流、顺丰等高端玩家抗衡,极度影响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打开黑猫投诉平台,输入“极兔”关键词,相关的投诉多达五万多条,投诉内容包括服务态度不好、收不到快递、快递破损、不派送等。
同样,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输入“极兔”,几乎全是差评。例如,一网友发帖,6月29日就已经在路上的快递,7月3日开始不更新物流信息,7月4日联系客服后,7月5日回复称让其退货,其态度恶劣。
恶劣服务态度的背后,藏着极兔工作人员的困境,据离职的极兔客服爆料,客服岗位规矩多,罚款严重,这种以罚代管的模式,让客服人员处于高压、崩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员工抱怨加剧-服务质量下滑-客户不满意的恶性循环之中。
此外,极兔的成长轨迹与拼多多绑定较深,甚至可以说,是被拼多多催熟的快递公司,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让极兔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庞大的业务量,同时使极兔抗风险能力较薄弱。
当然,极兔也尝试开辟多元化新渠道,比如与玩具之都广东澄海的玩具产业进行合作,但增长动能仍显不足。相比之下,通达系、顺丰、京东与国内多平台绑定,同时利用自身强大的供应链,又深耕企业客户,形成了更均衡的、多条腿走路的业务结构。
极兔的未来在哪呢?
锚定在“出海”与“中国深耕”的动态平衡中。面对国内的白热化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提质、成本优化。与此同时,增量海外蓝海市场。
这“两条腿走路”的途径,既是应对国内内卷的无奈之举,也是全球化布局的主动选择,但最终发展如何,则需要时间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