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商学院“商途砺红,郑在觉醒”三下乡项目实践队全景化实践纪实
一、实践背景
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革命精神、深化对中原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知,郑州大学商学院“商途砺红,郑在觉醒”项目实践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聚焦工人运动历史、中原英烈事迹及黄河文化内涵,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二、分场馆深度实践纪实
(一)二七纪念堂:感受工人运动精神
1.核心活动:实践队走进庄严肃穆的二七纪念堂,这座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历史遗存。队员们系统研读1939年毛泽东在“二七”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原稿,重点学习“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的深刻内涵,同时结合1940年2月《新华日报》“无自由,毋宁死”社论等原始文献,还原大罢工从组织发动到英勇牺牲的全过程。在“武汉七十万民众纪念盛会”史料展区,队员们通过老照片、影像资料和实物陈列,沉浸式重温当年各界群众齐集纪念的壮阔场景,深入理解“二七惨案”作为中国工人第一次大流血事件的历史意义。
2.实践意义:
透过林祥谦烈士“头可断,工不可复”的铿锵誓言,队员们亲身体悟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英勇担当,深刻理解工人阶级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核心力量与历史使命。
通过对比历史文献与当代社会发展成就,队员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由与抗争”的历史教训,进一步增强对当下和平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坚定“以奋斗之我创造青春中国”的信念。
(二)中原英烈纪念馆: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1.核心活动:在中原英烈纪念馆,实践队聚焦1898年至1929年这一革命关键时期,系统梳理陈原道、旷继勋、张昆弟等数十位中原英烈的生平事迹与奋斗历程。队员们驻足于英烈遗物展区,仔细观摩陈原道烈士的狱中手稿、旷继勋用过的革命手枪、曹举福烈士的入党志愿书等珍贵文物,通过文字记载、实物陈列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先烈们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团队还特别开展“英烈精神研讨沙龙”,结合史料记载与当代青年责任,探讨革命精神的时代转化路径。
2.实践意义:
近距离接触先烈遗物,如王平章烈士《行军日记》中“为主义而战”的泛黄字迹,队员们直观感受革命先辈“坚定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激发内心对先烈的深切崇敬与爱国情怀。
通过梳理中原地区革命历史脉络,从豫南农民运动到城市工人斗争,队员们清晰认识到“红色基因”的地域特色与时代传承,进而激励自身以先烈为榜样,主动担当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三)黄河博物馆:认识母亲河与治水精神
1.核心活动:在黄河博物馆,实践队从自然与文化双重维度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脉络。队员们通过地质沙盘、水文数据模型等展陈,直观认识黄河的自然概况与“地上悬河”形成机制;通过研读新密李家沟遗址、许昌“许昌人”遗址等考古发现,追溯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悠久历史;通过“人类治黄史诗”展区,学习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水利工程的治黄成就,重点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等当代工程的技术突破与战略意义。团队还邀请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度解读治黄历史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实践意义:
从“四大古都”沿黄河分布的地理特征,到少林武术、太极拳等“功夫元典思想”的文化渊源,队员们全面认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文化象征意义,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通过梳理从“大禹疏川导滞”到“南水北调攻坚克难”的治水历程,队员们深刻体会“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治黄精神,尤其对现代水利工程中展现的科技智慧与奉献精神产生强烈共鸣,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三、实践总结与延伸
本次实践以“历史遗址参观+史料研读+精神体悟+创新转化”的多元形式,有机串联工人运动史、英烈事迹与黄河文化,构建起“红色历史—民族精神—文化根脉—时代实践”的完整认知链条。实践队成员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思考,不仅系统掌握了中原地区革命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丰富内涵,更在思想层面实现了从“认知历史”到“认同精神”再到“践行使命”的三重升华。
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言:“从二七纪念堂的钟声到黄河岸边的堤坝,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脊梁。”未来,实践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推进“商途砺红”系列项目,通过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开展校园宣讲、建立数字史料库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代代相传,真正实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时代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