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的温情摆渡

快阅视界 取材网络

2025-07-10 17:24

天还没亮,准备乘船的村民们纷纷用手电光照亮出行的路。


为确保航行安全,海事部门加大了江面的巡查力度。


村民们在船舱里聊家常。


手里的拐棍,对于负重赶路的村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68岁的王正容(右一)每天乘船到菜市卖菜。


渡船每天清晨5点过准时停泊在岸边,等候村民上船。

7月6日凌晨5时,嘉陵江畔的龙王滩码头还浸在夜色里,晨雾如轻纱笼罩江面。点点手电光划破黑暗,近20名农户拄着拐杖,背着装满沾满露水蔬菜的背篓,手提着要卖往城里的鸡鸭禽蛋,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

65岁的船长何春保与妻子王明华早已候在码头,解缆绳、亮船灯、搭跳板,37年的摆渡生涯,让这些动作早已刻进骨子里。68岁的王正容和老伴小心翼翼地将蔬菜摆放在船舱,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昨晚和老伴摸黑摘的菜,就盼着能卖个好价钱!”

此时,阆中市地方海事处的执法巡逻艇也在江面巡查。受上游降雨影响,嘉陵江水位上涨2米,水流湍急。执法人员杨洪大声提醒:“大家上下船注意脚下,一定要穿好救生衣!”他们的守护,为这场水上行程筑起安全屏障。

龙王滩码头地处两江交汇处,这条航线一直是龙潭社区菜农前往阆中古城最便捷的通道。从古朴木船到标准化客渡船,从普通客运航线到专为菜农服务的“绿色通道”,这艘“川阆中渡0020”看起来不大,但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江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屈甫田感慨道:“公路通了,年轻人开车绕8公里去卖菜,可老人们还是舍不得,2元船票,10多分钟就能到对岸,又快又省钱。”

何春保船长1988年接过船桨,这一守就是37年。即便公益渡船收入微薄,夫妻俩每天凌晨4点就得起床准备,早饭都在船上匆匆解决,但想到能为乡亲们服务,依然干劲十足。“最多的时候,每天要往返五六趟,接送200多人。大概2017年开始,每天接送乘客逐渐减少至二三十个。如今,坐船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他们不会开车不会骑车,走路去市场卖菜要两个多小时,坐船只要十多分钟。”何春保眼神坚定,“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渡船就会一直开下去。”

嘉陵江上,渡船日复一日地在两岸往返,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沉甸甸的人情味。(供稿:南充日报,作者:吴小蓉、余中华)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