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向以鲜:从电视新闻到乡村诗笺小说散文织就新的灵魂脉络
时间带着不可抗拒的深情,将李欣蔓和村庄紧紧联系在一起。
她8年潜行在苍生的命运之间,深入体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路上的人物、景象、事件,通过现代诗反映乡村变化的温度和深度,生动记录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步伐,讲述农村、农业、农民的故事,捕捉当下诗歌创作潮流脉动,表达贫穷、财富、诗歌与乡愁的内涵与外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巴中形象。在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时期,无论从观念到现实与情感,还是从美学到内容形式,再现当代乡村的真实,烙出了时代的精神印记。
李欣蔓的诗集《裂变》告诉世人,诗歌的土壤不仅存在于贫穷,还存在于财富和乡愁。创新之处不是镜像描摹的观察者,也不是拔高表态的社会报告,是个人提交的诗歌事件,是精神上的还原。
诗集中,乡村振兴、两不愁三保障、农网改造、合作社、易地搬迁、电力扶贫、教育扶贫、中西部协作、土地增减挂钩、种田补助、农具补助、家电补助等出现在报纸、电视新闻里,小说、散文、纪实文学里的关键词,诗人果敢创新,用鲜活的意象或简洁生动的诗意语言,记录传达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轨迹。既有饱含深情的轻吟浅唱,又有直抒胸臆的豪迈与豁达,更有出其不意、气象万千的洇染,表达出强烈的乡村意识和别致的审美情感。
尤其对那些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村支书、妇女主任、烤红薯的女人、女中学生、烧纸钱的女孩、夫妻、擦皮鞋的女人、农民、光棍、吊车司机的妻子、上门女婿”等农村普通百姓的诗歌写作, 从体察人物处境与心情的角度出发,精准地找到现实的沧桑触手,在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上融入了自己的方法和观点,生成了包含生活气息的新鲜而别致的意象与想象,具有清晰的辨析度,是一种简单中包含复杂的技艺与能力。诗歌迸射出的思想光辉,如一柄利剑,文学为每个角落注入光,在这里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她运用各种诗歌写作手法,第一次以如此密集的人物形象让那些无法自我述说的人,成为诗中的主角,让这些影影绰绰的平凡人,成为一个个清晰的镜像,来见证他们自己的时代,登上汉语的大雅之堂,用诗歌向读者敞开乡音。
中国正面临城镇化的大潮,在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空间,如何更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如何在帮扶工作中重建乡村文明,是又一个艰难任务。
乡愁,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们如此遥远,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们如此迫近、美好。驻村诗人心中当然也有解不开的乡愁:“借着光,用句子在内心筑堤坝//用一首诗剔除生活中坚硬的部分”。在《回龙村小学》的诗中,“村委会聘请一个退休老师师教三个学生/粉笔灰把黑发染成霜花/他告诉孩子:唐诗宋词像小溪流进你们的心田/长出芬芳四溢的词根/抒写村庄的美丽”。 如今,在边远的山村仍然缺乏人才,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带给乡村的并非是一所学校,几间教室,而是浓缩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寄托村民的希望。是教育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内生动力,达到以诗载道、以诗传声、以诗化人的效果。
她每天奔波在山野,和小鸟、草木对话,同呼吸共命运,它们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经得起时间打磨和岁月的洗礼,诞生出一组有血肉有温度的诗歌“生灵的颤音”,反映时代痛点,体现生态文学观。
没有财富的幸福是纸上谈兵,人民的幸福必须垒筑于坚实的财富上。诗人和驻村干部发出铮铮誓词:“斩断穷根,与6万多名驻村干部/怀揣颗颗刀斧一样的雄心,一件一件脱去疾病、饥饿、疼痛/和各种不同颜色的疑虑”。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乃至巴中最为壮丽的一支与贫穷为敌的队伍,他们要将人们从贫穷中解放出来,奔向富裕生活。
诗歌以意象营造、情景交融的手法,完成诗意和大境界的呈现。在《温暖的对话》中:“市长好/声音从石榴的枝头上滴落下来/异常的揪心//市长紧握她的手,为这位1949年入党的女村民加油”。这场景,让我想起当年杜甫在成都郊外,遇见那位醉酒中不断赞颂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田父,温暖感人。末尾,“扶贫政策为我的关节炎/开了一张痊愈处方”,带来20多年的跨度,是一个体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沉淀和缩影,自然而接地气。
作者在为我们展现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扶贫工程的同时,还带来了久违的乡村振兴图景,一本反映政治、经济、爱情、婚姻、文化的诗集《裂变》,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进一步改善一方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脱颖而出,既展现个人气象,也折射时代风云。
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乡村裂变正日新月异地发生。感谢诗人讲述浓厚的四川故事,让我们珍视与现实血脉相连的诗歌所传达出的悠远、广邈的内质。透过诗句,不仅能看到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能感受到深深凝结其中的文化精神和乡村情怀。
作者简介:
( 向以鲜 ,诗人 、随笔作家, 四川大学教授 。有诗集及著述多种, 获诗歌和学术嘉奖多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同仁先后创立 《红旗》 《王朝》《天籁》 和 《象罔》 等民间诗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