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的背后:力生制药深陷盈利困境,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天津力生制药2024年的成绩单令人忧心:营收创下13.36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88%;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遭遇腰斩,同比暴跌49%至1.85亿元。这份“增收不增利”的答卷,揭开了这家老牌药企在转型路上的重重困境。
利润腰斩,核心业务失血不止
增收不增利成业绩主调,力生制药2024年营收突破13.36亿元,同比大增15.88%,但净利润却惨遭腰斩,同比暴跌49%。扣非净利润降幅也高达31.16%,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减55.87%。这份“成绩单”将企业核心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非经常性损益粉饰难掩颓势,公司解释称,2023年因处置土地获得2.38亿元收益,剔除该因素后2024年利润总额实际增长18.80%。然而扣非净利润下滑超31%的现实,无情戳破了这一粉饰性说辞。投资收益减少(如出售田边制药股权)、营销模式调整带来的成本激增,均是利润塌方的真实推手。
四季度亏损敲响警钟,更严峻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330.92万元,同比剧降126.59%,创下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首次单季亏损。这无疑为其成本控制和盈利转化能力亮起红灯。
集采重压与成本失控,双重夹击
“以量换价”策略失效,在集采常态化下,力生制药核心产品陷入量增价跌的泥沼。
盐酸多奈哌齐片销量猛增63%,但价格在集采后暴跌67.4%;吲达帕胺片降幅达82.97%,价格跌至0.0643元/片; 碳酸氢钠片降价43.49%后仅0.0838元/片。
尽管销量攀升,但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收入增长乏力甚至萎缩。
错失集采窗口的代价,子公司中央药业的头孢地尼分散片因未能及时通过一致性评价,错失第三批国家集采机会。直至2021年11月才“补票上车”,但市场已被国药致君等企业瓜分殆尽。
成本飙升侵蚀利润,2024年公司营业总成本同比激增24.96%,远超营收增速。环保标准提高与原料药价格上涨形成“成本双刃剑”,毛利率应声下滑4.33个百分点至55.07%,扣非销售净利率更是暴跌近40%至7.71%。
现金流恶化,诉讼风险高悬
应收账款激增埋雷,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锐减55.87%至8826万元。应收账款从4400万元猛增至2.07亿元,增速高达370%;1年以内账期占比极高,回款压力巨大。存货也增长27%至2.24亿元,资金周转效率持续走低。
补税与诉讼雪上加霜,今年6月公司因税务问题补缴3511万元税款及滞纳金,直接减少2025年净利润;子公司中央药业与凯安瑞医药的销售代理纠纷一审被判赔偿1844万元(含预期利益损失500万元)。虽然公司表示将上诉,但风险敞口已然显现。
转型突围,道阻且长
研发投入难解近渴,公司近两年研发投入增至营收9%以上,2024年获16个批件创新高。布局合成生物学(鲲01、鲲02项目)及细胞基因治疗领域,但创新药研发周期漫长、风险极高,短期难见回报。
渠道变革成效待考,自建渠道“三鱼大药房”定位“药品零售+会员体验+电商平台”,开业首日客流过千。但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巨头挤压下,其全国性渠道网络尚未成型,线上线下协同效应薄弱。
资产处置饮鸩止渴,2024年以1.2亿元出售田边制药24.65%股权彻底退出,虽回笼资金却失去一项稳定收益来源(2023年占净利润3.2%)。卖资产补血终究非长久之计。
高管薪酬反涨,股东利益何依?
业绩暴跌薪酬反增引质疑,在净利润腰斩、现金流恶化的背景下,董事长张平2024年薪酬却逆势大涨82%至151.7万元。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股东利益的严重背离,引发治理结构合理性拷问。
力生制药的困境是传统药企转型的缩影:集采压价吞噬利润,自建渠道难敌巨头,创新研发远水难解近渴。当“卖子求生”成为常态,当高管薪酬在业绩寒冬中逆势飙升,投资者不禁要问:这家73岁的老牌药企,究竟能否在医药行业的凛冬中找到破局之路?
子公司的诉讼赔偿悬而未决,3511万补税单已砸向2025年利润,转型的药方, 能否治愈这场“增收不增利”的顽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