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乡村,用艺术之光点亮振兴之路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2025年“大地飞歌”公益项目火热进行中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7-09 10:26

正观新闻记者 岳炎霖  实习生 王雨齐


7月8日冯堂第一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二十几个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课桌前,聚精会神地盯着讲台上的志愿者老师。讲台上的老师手执一只木笛,指尖轻动,吹奏出如溪水般流淌而出的清脆旋律。孩子们稚嫩的嗓音跟着笛声一起飞扬,有的拍手打节奏,有的摇头晃脑,眼神专注得发亮,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

深耕六载:从“送艺术”到“种艺术”的华丽蜕变

2019年12月,成立仅半年的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响应国务院“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号召,启动实施“大地飞歌”——用音乐助力乡村振兴公益项目,为美育薄弱地区的乡村小学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健康、自信。

如今,“大地飞歌”项目已走过六个年头。从最初新乡市平原新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的每周支教,到如今覆盖新乡市韩董庄镇、焦作市博爱县、郑州航空港区冯堂办事处等多地的每周支教和暑期集中培训;从单纯的音乐教学,到融合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的综合美育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

“记得第一次来支教时,孩子们连do、re、mi都不认识。现在他们不仅能完整演唱多声部合唱,还能用舞蹈表达情感,这种成长让我们特别感动。”音乐学院教师志愿者樊老师动情地说。6年间,项目累计服务时长近1000课时,惠及学生7000人次,培育8支乡村小学舞蹈队、合唱队,编排节目近60个,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教育”的初心。

创新实践:多维赋能打造美育新模式

2025年的暑期“大地飞歌”公益项目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近40名经过严格选拔的大学生志愿者在5名教师的带领下,为郑州航空港区冯堂办事处冯堂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的孩子们量身打造了“音乐+”特色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首创“音乐+思政”模式,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吟诵古诗词、教唱红色歌曲等形式,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小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故事,增强爱国意识;“音乐+安全”模式,围绕国防安全、防溺水、反霸凌、防诈骗、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教给孩子们;“音乐+传承”模式,通过若干课时的讲解,帮助小学生了解黄河号子,使学生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的精神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唱歌跳舞,更要通过音乐传递真善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带队教师宋老师介绍道。活动中特别设置的“国防军旅梦”主题升旗仪式、“歌声里的中国”红色歌曲传唱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成果绽放:田野舞台见证成长蜕变

暑期集中美育培训结束后,项目组都会组织参训小学生一起创作、编排文艺节目,以党史宣传、歌颂新时代为主题,在田间地头举办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登上舞台,将教学成果逐一展示,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又提升了乡村文化生活的活跃度。

“特别精彩,真的很精彩。”冯堂二小的学生家长在2024年教学成果演出后感动地表示,“看到孩子这么自信地在台上演出,能够感受到老师们地付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还能参加。”

音乐是跨越城乡鸿沟的桥梁,是滋润心灵的甘露。音乐学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化项目内涵,创新服务形式,让“大地飞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为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不断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