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解码非遗基因 创新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团队深耕清丰麦秆画,探索“非遗+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原大地涌动着文化赋能的青春热潮。2025年7月5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设计学院“创新非遗麦秆画团队”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走进濮阳市清丰县,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热土上,开启了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之旅。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青年队伍,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丰麦秆画”,以专业技能解码非遗基因,以创新实践绘就乡村振兴画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鲜活注脚。
解码千年技艺,守护文化根脉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聂远征的工作室里,团队成员零距离见证了麦秆画“化草为金”的神奇蜕变。从“三蒸三漂九道烫”的古法工序到“毛毛刺”粘贴技法的精妙演绎,每一道工艺都镌刻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智慧印记。聂远征特别展示了其团队首创的圆雕麦秆工艺——这项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创新技艺,让平面麦秆画突破维度限制,以立体造型在光影交织中呈现“纤毫毕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麦秆画不仅是手艺,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传承人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非遗传承的使命担当。
师生们围绕“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展开深度研讨。当了解到平面麦秆画向立体文创的转型实践时,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张钊嘉感叹:“一根麦秆竟能串联起历史记忆、美学表达和市场需求,这正是职业教育对接非遗保护的价值所在。”
创新实践赋能,构建产业生态
这支年轻团队的探索早已超越传统调研范畴。自2023年12月组建以来,他们以“工艺改良—应用拓展—设计创新”为路径,在郑州颐苑社区、新郑西泰山村等地构建起“非遗工坊+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的融合模式。在郑州颐苑社区的实践中,一场非遗直播创下3.2万元销售额,让麦秆画从乡土作坊走向全国市场。
实践成果印证着创新活力。团队斩获2024年河南省“挑战杯”银奖,立项省文旅厅非遗研究课题,累计申报外观专利12项,研发文创产品10余套。更具突破性的是,他们探索出“教育传承固本、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融合增效”的非遗振兴模式,为《“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落地提供了基层样本。在清丰调研中,团队正将3D建模、VR展示等数字技术融入麦秆画创作,让千年非遗搭乘“数字快车”焕发新生。
青春扎根乡土,共绘振兴蓝图
“首批文创产品与研学课程正推广至省内多个乡村社区,”学生团队负责人李申介绍。从麦秆画主题笔记本、装饰画到沉浸式非遗研学课,创新成果正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在清丰县的田间地头,青年学子以设计思维激活乡土资源,不仅令“变废为宝”的麦秆画焕发新生,更通过“非遗+产业”有效带动了乡村文旅经济发展。
从麦秆选材到文创设计,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赋能,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这支青年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创新激活传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们以专业素养对接非遗保护需求,以市场思维破解传承难题,探索出一条“技艺可延续、产业能增收、文化有活力”的可持续路径。正如聂远征所言:“当青春智慧遇上传统技艺,麦秆的纹理里也能生长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通讯员 王思远 李光远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