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凭什么《人民日报》开篇是你?

许昌视野 取材网络

2025-07-07 16:58

《人民日报》2025年7月3日《代表之声》栏目计划全国报道4位代表。开篇报道居然是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魏都区南关街道七一社区第一书记马静。

为什么开篇是她?凭什么呢?

我和许多人一样摸不着头脑。

对马静书记,我还真是不生疏。

看下图

实话实说,《人民日报》这次开篇报道是马静书记,让我不仅对她本人刮目相看,更对许昌市和魏都区基层人大工作“小刀儿拉屁股——开了眼”!

一、基层治理的标杆价值:

创新模式破解老城难题

七一社区地处许昌老城区,90%以上为老旧庭院,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诉求复杂。                          马静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架构,将辖区划分为8个网格,形成“五级自治体系”,通过“三官一律”“五老人员”等多方力量组建“家和兴矛调服务队”,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例如,针对军分区小区供电线路老化问题,社区通过多方协商完成电网改造,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用电难题。

这种“小网格托起大民生”的实践,为全国老旧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二、人大代表的履职典范:

从管理者到贴心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静始终坚持“拿放大镜看民事,用显微镜办实事”的工作理念。

她带领社区干部深入庭院与居民“唠家常”,2024年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1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社区干部成为居民心中的“网红”。

这种“需求发现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服务落实在一线”的工作方法,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履职宗旨,也契合《代表之声》栏目聚焦代表履职故事的定位。

三、政策导向的深度呼应:

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强调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马静所在的七一社区积极响应“四高四争先”要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治理,通过“三级议事”机制汇聚民智,打造“爱心粥”公益项目、“社区幸福大食堂”等民生工程,解决“一老一小”及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

其探索的“红色管家”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经验等,与国家“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自然成为党报宣传的重点。

四、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

平凡岗位的非凡价值

在“温暖1厘米”的城市治理理念盛行之际,马静团队通过无数细节传递治理温度:为独居老人提供免费早餐、为残障人士改造无障碍设施、为新就业群体设立“爱心驿站”……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折射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治理哲学。

正如《人民日报》同日评论文章所言,“城市治理这件千头万绪的大事,恰是由千千万万的小事构成”,马静的故事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解。

五、地方特色的集中展现:

红色基因与现代治理的融合

七一社区因红色历史得名,辖区内中共许昌中心县委旧址等红色资源丰富。

马静将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通过“红色宣讲团”传承革命精神,同时以现代治理手段激活基层活力,形成“支部过硬红引领,凝聚为民心力量”的独特模式。

这种“红色治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结合,既彰显了许昌的地方特色,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提供了创新范式。

七一建党节,三任书记喜相逢。马静是“60后”;赵玉璞是“30后”;现任吴柳今年28岁,是一名“90后”。

综上,我直觉:《人民日报》选择马静作为开篇报道对象,既是对其个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基层治理经验的提炼与推广。

她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更勾勒出一幅“组织有力、服务有温、邻里有爱”的基层治理新图景,为全国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许昌魏都样本”。

你意下如何?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有点某意义

编辑:韩丽、木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