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增长”的交银施罗德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7-07 16:24

上半年结束不久,市场再度进入盘点展望阶段。而谈起最近市场聚焦的基金公司,除了旗下产品优异的几家,可能也就剩下交银施罗德了。不过与上述几家不同,交银施罗德主要因上半年规模缩减名列前茅而备受关注。时值成立20周年之际,这家初始以主动权益见长的首批银行系公募之一,正在陷入规模与净利双双逆向增长的困局,背后也反映出其主动权益产品业绩的萎缩和发展战略的落后。此时恰逢高管更换,也不知道究竟能给交银施罗德带来怎样的改变。

上半年逆向增长 交银施罗德在管规模尚不如三年前

具体来看,上半年在行情的带动下,公募基金市场逐步回暖,市场整体规模稳定在32万亿上方,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阶段性新高,ETF规模也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新的历史峰值。公募机构方面,全市场198家基金公司中,上半年共有67家总规模实现正增长。

不过,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在成立20周年之际,交银施罗德却以上半年规模减少近700亿的成绩,成为上半年基金公司中最亮的崽。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募管理规模4705.22亿元,较比2024年年末的5374.22亿元下滑了669元,以远超工银瑞信基金下滑470.64亿元的成绩位列行业第一。

事实上,此次的逆向增长并非是交银施罗德基金首次规模波动。自2022年2季度达到历史峰值后,交银施罗德基金的管理规模就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先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下滑超千亿元,在2023年年末仅剩4871.84亿元;随后在2024年一季度再度开启增长,并在2024年2季度末达到新的阶段高点5520.32亿元;不过今年开年,交银施罗德就再度迎来当头一棒,公募管理规模再度于1季度末回归4000亿级别,截至目前,甚至尚未达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水平。

规模接连下滑的背后,则是交银施罗德基金近两年来并不稳定的净利表现。来自大股东交通银行年报的数据显示,2022~2024三年间,交银施罗德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15.81亿元、12.01亿元和8.79亿元,分别较比前一年度下滑11%、24%和26.8%。显然近两年来规模的大幅波动也对其净利润构成了显著压力,长此以往,或将招致股东方对于交银施罗德整体战略和其管理层执行能力的质疑。

主动权益失意 银行系“权益标杆”失色

除此之外,在净利接连下滑的背后,主动权益的失意或许才是一切的主因。公开资料显示,交银施罗德基金成立于2005年,除现任总经理外,先后经历过雷贤达、莫泰山、战龙、阮红、谢卫5任总经理的到来。

也就是在这几任总经理的治下,交银施罗德基金确立了以权益产品尤其是主动权益见长的特色。以雷贤达任期的2005年~2008年为例,作为银行系公募,多数起家都是依靠股东方的渠道优势以固收产品货币基金起家,但彼时的交银施罗德在管规模中确却是以权益类产品为主;一直持续到2019年谢卫上台,交银施罗德基金在管规模中股基和混基的整体规模合计仍能保持在30%左右,这种情况在以固收为主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中并不多见,因为交银施罗德也曾被市场誉为“银行系中的权益投资标杆”。

不过近两年来,随着产品业绩的逐步下降,权益产品在交银施罗德在管规模中也不断下降。Wind数据显示,近三年维度来看,交银施罗德基金旗下的60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共有51只拥有可比业绩,其中有38只近三年业绩均为负数,占比约75%;但成立以来来看,上述只主动权益产品中仅有着11只收益为负,从中不难看出近两年来交银施罗德在主动权益板块的衰落。

此外,昔日耀眼的明星经理亦在劫难逃。有着交银施罗德三剑客之称的杨浩、王崇、何帅先后在2021、2022年市场风格切换后业绩开始走低,至今业绩虽略有修复但仍未取得太过优异的成绩。

与之相辅相成的,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为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亏损,也招致了投资者用脚投票。在交银施罗德在管规模中,代表着权益板块的股基和混基近两年来占比不断下滑。2019年1季度谢卫上任时,上述两项在整体中的占比约为29.01%,而截至目前,上述两项在整体规模中的占比仅有20.63%。

错失ETF发展 交银施罗德成立近20年旗下仅两只ETF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交银施罗德的反向增长或还在于没能抓住市场的增长机遇,也反映出公司高层在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如上所述,上半年全市场ETF规模正式突破4万亿元大关,获得了长足的增长。但从交银施罗德在管规模来看,虽拥有着近5000亿元的管理规模,旗下的产品条线却似乎并不完整,也似乎一直未曾对ETF有着足够的重视。

历史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交银施罗德旗下产品中就曾出现过ETF的影子,甚至一度在当年年末达到了70.63亿元的规模。不过多年以来却并未发展起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交银施罗德旗下的ETF产品规模仅有2.99亿元,产品中也仅有2009年成立的交银180治理ETF和2011年成立的交银深证300价值ETF两只产品。

而就是如此迷你的产品规模,还正在不断萎缩中,较比2024年3季度末来看,交银施罗德旗下的ETF规模已经缩水了33.7%。如此的规模、如此的增长,对比自去年至今动辄新增上千亿的ETF大厂和ETF市场的整体增长来说,无疑显现出落后行业的战略布局。

对于基金公司的发展,有业内人士曾经表示,大公司向综合化进军,中小机构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突围。而从交银施罗德这家早期靠权益特色起家的银行系公募来说,目前失去了在主动权益上的优势,也并未建立起新的特色,似乎陷入了一不综合均衡,二不特色的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继2024年10月董事长换任后,就在最近,交银施罗德发生了新一轮的高管换任。在交银施罗德任职17年的谢卫因临近退休正式卸任总经理职位,由原交通银行总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裁袁庆伟接任。谢卫在任时功过暂且不论,但交易失落的如今的现状无疑为新高管的到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至于后续将如何发展,能否扭转这种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