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访谈

收藏推荐 取材网络

2025-07-04 16:24

路,是人类走向世界,回到家园的方法。中国哲学更是把道路从现实途径,指向了心灵和思想,这就是所谓的“道”。《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将于2025年7月3日—31日在上海海派美术馆举办。日前,杨晓阳畅谈历经40年由人生求索之路,深入到艺术创造之“道”。

1985年夏,杨晓阳多年苦读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立刻从“读万卷书”转入“行万里路”。他说:“一行7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朝着丝绸之路新疆就走了。走的时候认为1个月就回来了,结果一气儿走了4个月。从此就跟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今年刚好是40年。传统“丝绸之路”的30多个国家基本上都去了。现在中央定的全面“一带一路”大概有60多个国家,包含了海上丝路、草原丝路、亚欧大陆桥。原来丝绸之路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现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全都包含了。”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

40年厚积

钱晓鸣:从1985年至今,正好举办40回顾展览。

杨晓阳:这是个从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始举办的系列回顾展。以前的展览一直叫“丝绸之路”,展览小标题有不断的变化,但主要创作内容都是沿着丝绸之路国家进行采风考察、研究写生、创作。

我出生在古都西安。在西安,2000年来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人证物证、历史故事、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遗迹比比皆是。在西安人心目中“丝绸之路”是个谜,40年来我没有离开过“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偶然也有对其他题材的一些涉及,如长城、黄河、长江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涉及,但最后我还是聚焦到“丝绸之路”。由于有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考古、传说等长达四十年的关注研究,从实践过程到创作成果,再到理论,再到下一步设想,我想应该有40年的回顾这样的一个节点。

从学术上来讲,对于丝绸之路,我读历史,沿途考证文物,体验人和事,对文物遗存进行研究。在体验过程中把历史、哲学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体验就较深入,更丰富,收获也更大。40年写生,早年多是盲目的基本训练式,重在加强造型能力、搜集体验素材、记录所经历的生活。随着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了解,透过现实追溯其背后的渊源,探究美学哲学深层,逐渐地画风就由写生慢慢地走向写意。

我们早年的速写写生和创作是以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对历史题材的再现。很多历史看不见,具体资料不多,我们结合沿途考察、体验想象当时的现实,利用一切考古历史资料来恢复曾经有过的现实。我慢慢发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不能只用考古来追溯它的原本,它还是一个文化概念。

在我40年研究中,初始认为“丝绸之路”是历史的,写生考察研究使我对它的认识从现实主义发展到浪漫主义,认识到它是个文化概念。这就更加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也增加了艺术发挥的可能性。这种发挥比纯粹以现实来表现、提炼概括要空间大得多。因为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文化的一个桥梁。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战争和平等这些题材和主题,始终贯穿其间。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日益纯化深化的创作观念

2000年的跨度,有很多历史事实是无法考证的,有一些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是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历朝历代的想象或传说。因此它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对象、题材和主题,我认为是非常的合适。我越来越集中在“丝绸之路”这个大母题上,它既能提供创作的题材和“说法”,又有不断地尽可能发挥的想象空间。

在原始文化状态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画开始跟西方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科学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在五六百年之间,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科学的艺术。而中国一直沿着表情达意、写意的形式在不断地丰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类型。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绘画是中西结合的,既有科学的支撑又不能丧失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在表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我就是两种方法齐头并进,一方面对有根据的尽可能地收集关注。用各种现代的手段,图片的、临摹的、写生的,还有搜集各地的文字历史、地方志、文物考证。“丝绸之路”作为文化概念,我在画的过程中,沿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办法,追求写意,力求“物我相融”才出意境。眼中的形逐渐成了心中的形,最后又成了画中的形,又有画外的形。画外之形为之“象”,象外之象。眼中之形,心中之情,画中之形,象外之形。我们从学院教育练就了比较全面的写实绘画的基础能力,加上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理解。在“丝绸之路”中,我觉得既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既可以现实也可以浪漫,还可以写意。所以这40年基本上是走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路子。

在近30年的过程中,随着眼界的开阔,国际视野的开放,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抽象艺术的探索,虽然我很少拿出来展示,但是实际上,近30年来我每年都要用一定的时间画一定量的抽象水墨,我把它叫作水墨太极。水墨就是黑白两色,它在毛笔、宣纸的绘画书写中就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比如说黑白关系、干湿关系、曲直关系、快慢关系、清楚与模糊关系、具体与抽象关系等等。以水墨工具表现抽象,探索水墨在抽象绘画创作中的各种可能性,我有大量作品,这次会展示。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神、形、道、教、无”与理论自觉

在40年过程中,开始是写实的,逐渐综合了写意,进而纯粹的写意,部分具体的变为抽象的,抛开了题材和主题,纯粹是水墨技法,水墨形式感的抽象。在这过程中,在写意和抽象之间还有象征性写意和纯粹写意的区别。我尽可能地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深刻理解“阴阳论”。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时间和空间是永远没有底线,永远无法解释的,永远无法回答时间和空间的长短大小深浅的问题。近几年,无论是以具象、意象的形式出现,还是抽象形式出现,我都尽可能打破时空,使得纯粹绘画元素凸显,在绘画技法和元素的丰富化方面进行大量尝试。虽然画的是“丝绸之路”,但表现的是天地万物、人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天地人的关系中体现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

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描写、描绘能力的加强到抛开技法自由发挥,表现世界事物和人的表象背后的深层矛盾规律,这是跟当下美术普及任务是相悖的,但我从来没有犹豫过。普及美术的很多人都画得很好,何必大家千军万马都去走这个独木桥?对于表象背后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追寻,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道”。

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用“形、神、道、教、无”5个字来概括我的理论思考。“形”是绘画造型艺术,以画形为基础,从无到有,从不会画逐渐能够描摹对象外形,以“形”来表现事物的外表。我们为什么要作画?那是为了以形写神,表现题材的精神与内容。以形写神是第一步,以神写形是第二步,重在精神内涵,忽视他的外表次要细节,叫作以神写形。形神兼备,形神背后是道,是事物本质和规律,反映事物本质的本源。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这个“道”是存在的,事物的规律是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出现充满了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发展规律。

表面和背后的关系就叫作“道”。“道”作为一个名词是路,就是道路。研究事物,要通过路径,一个门径叫作“道”。“道”作为动词是要把它娓娓道来,把它说出来,把它总结出来。作为深层的中国人表述哲学的概念,在形神背后要有“道”的支撑。“道可道,非常道”,它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在理解和追寻探索道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学说。比如说同样一个苹果,有人说苹果好吃,有人说苹果好看,有人说苹果是红的,有人说苹果是绿的,有人说苹果是白的,有人说苹果是黑的,都有道理。那就是说“道”是不同的,每个人理解“道”,它形式是不同的,不同的“道”形成不同的学说,叫作“教”。宗教是一种“教”,说法也是一种“教”。“教”是名词,代表求道过程中的说法和结果。“教”也是动词,就是要施教育世人、后辈。

“形、神、道、教”的学习、研究过程,成为新的起点,要不断超越。像毕加索一生有无数个超越,像齐白石至少有3个超越,他早年是个木匠,后给人画像,终成大师。齐白石衰年变法,毕加索不停变化。这在艺术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普遍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我的总结里就是“形、神、道、教、无”不断循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有无相生才能生生不息。我在画“丝绸之路”的过程中,经历了“形、神、道、教、无”五个过程,不断反复。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五化”衔接人工智能时代

我的中西结合,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对传统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结合了全世界当代艺术,落实到我自己的创作就是“五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章法多维化、造型意象化、用笔书画化。题材模糊化,是针对我们这几十年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总是有一个固定的、清晰地表现题材和对象。现在不是这样,现在画面含量很大。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人和事都综合在一起,于是画面不再单纯,不单纯题材就模糊化了,感觉就丰富多彩。无限情节叠加在一起,谁看了都有他自己熟悉的想象和扩展,于是它是个多样的,所以叫题材模糊化。题材模糊化了,每个人理解的主题就多义化,章法就多维化,不是一个透视点、一个画面、一个高低远近,而是根据画面、题材和主题的需要,画面有无限多视角,远景、近景、俯视、仰视,运动中、固定点看,章法就需多维化。要达到这样形式感的统一,需要从客观景物提炼为人为元素,想象的空间非常大,每个具体物象造型是根据我们眼中之相形成的心中之相和象外之象,叫作造型的意象化。

在全世界所有的绘画形式中,最难掌握瞬息万变甚至人力无可控制的,只有水墨。水墨的工具材料完全跟书法一样,因此我说“用笔书法化”,大量的即兴、不可预料、不可控制、无法设计的元素在其中,大自然与人同时发挥作用。比如说天气阴的时候,我们画的水墨半天不干,动作结束,画面继续在变化,水分在画面上充分渗化。在大太阳底下,可能在15分钟就干透了,这就是人和大自然天地融合天人合一。在这些多方面元素互相交错在一起过程的进行中间,还有很多人力所没有考虑到的,看着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必然的。几十年的思考、功夫、材料的运用,在短时间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力图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现偶然性,使得它变成必然。它一旦变成必然,我还要不断地破坏这种稳定性,使得它再继续变化。

这次展览是从写实到写意到抽象到象征,方法从现实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到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材料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中国画或者西画的材料,中西结合,还有非绘画手段、综合材料、设计和偶然成分。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五大板块展陈言犹未尽

展品中还有我自己的收藏,散落布置在展厅空间和公共空间陈列。这些作品都将用现代手段,在文献展中呈现。因为展场的原因,在编排过程中不特别规整,基本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写生”,第二部分“主题化”,第三部分“重彩”,第四部分“水墨”,第五部分“综合材料”。展览跨度有40年,每一个阶段都力图有展示,但都只是我整体创作的冰山一角。在画展背后,每个时期,每个类型可能都有很多失败,呈现在这儿的也不代表成功,就是过程而已,是一个阶段的一种效果的呈现。好与坏、成与败,还来不及评判。我不愿重复,我就朝前走了。每一个阶段都有所递进,有所变化,像波浪形向前走,时好时坏,或许全部都是在不成熟探索中。我很欣慰的是我没有停步,我一直在推进,在波浪形发展。只要发展就鲜活,鲜活得可能不成熟,鲜活状态留下来的痕迹就是有意义的,总比一潭死水、因循守旧要强。

创新是艺术的推动力,追求象外之象是更高的追求,我都有所考虑,是不是有所表现,我自己无法评判。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展览,研究问题,给我更大启发有利于下一步探索,思考更多的问题,增加一些动力。

第一部分“生活写生”大致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从学校毕业后早年的作品。自从1985年,我就对于纯粹的那种固定的课堂写生就比较回避,尽可能画鲜活生活。从西安出发,“丝绸之路”沿途画了大量的速写,有一些是三笔两笔,有一些也有很多个小时的描绘。西洋的素描加上中国的线描,或者叫作线面结合技术。在熟练的基础上,从单一对象画到丰富对象。写生里近15年作品,跟我整体艺术思维是完全一致的,随着眼界开阔、手段熟练,逐渐从眼目所及,画到心中所想,从眼中之象、心中之象、画中之象,到画外之象四步。

由原来的没有对象就很难作画,到现在随时随地心中之象浮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作画。作画的时候不像过去有严格程序,复杂过程,现在都是一挥而就。现在的画都是速度快、表达自由,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死板效果,呈现出似有似无、点到为止,制造一种丰富的效果,使得画面感觉到丰富、综合,在表现上尽量驾轻就熟。在表现的过程中有直接观察、有想到的、有运动中观察把握的,也有调动以往记忆和经验。尼玛泽仁说我的这种创作方法叫“写意写生”,这是从描摹对象走向速写方式的创作。有人说这样的写生就是创作,起码是创作构图。

第二部分的“主题创作”。过去,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直接下乡写生,观察生活记录素材,形成构思推敲构图,不断地补充素材,使得画面丰满具体,到编辑到定稿,到使用国画的材料和手段进行制作。现在,逐渐走向方法多样,有长期、短期、即兴等,不断变换、反复地制作的。利用现代手段,如用录像、照片、写生、综合材料反复制作。过去中国画只能加不能减,现在也可以减也能加,能挖补、能修改,各种材料并用,越来越走向自由。在我的主题性创作中间,就是由写实、写意到抽象、象征,到综合材料的使用,到莫名其妙偶然效果的捕捉。这五个部分我都是独立进行,不是一个部分进行完了,永远不再去了。

第三部分是叫“丹青意韵”,实际上就是重彩画。重彩画在我主题性绘画部分已有所涉及,有些作品就是用重彩画。但是有一个阶段,或者在每一个阶段的某一部分,纯粹做色彩的练习,就用重彩来表现我们当时的所思所想。重彩画,基本上我有几种类型,一、事物固有色,二、事物光学色彩,有光才有色,那就是西洋的科学的色彩。三、民间艺术色彩。四、现代主义的随心所欲的色彩。我四个系统的色彩同时并进,有的画画得比较平面,像民间艺术。有的画颜色比较冲突,或者颜色比较协调,像现代艺术就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大自然,从眼目所接受、所不存在的。有一些又是恢复到它的固有色,还有一些是在某一种光线照射下,各种颜色呈现的不同的程度的变化,但是更多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是不论体系,缺乏理性,凭感觉在画,但不外乎这四个色彩系统。四个色彩在运用过程中,跟练武术一样,练了很多路拳脚,但是在搏斗过程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武器,在表现的过程中是随心所欲的、即兴的、偶然的。

水墨更是丰富多彩了。我们的水墨就是从小写小楷字、画精细白描开始的,从楷书到行草。从工笔到小写意到大写意。从勾勒法到勾皴法、泼墨法、积墨法,到综合材料的反复的叠加和替换使用,还有各种材料颜料和笔法互相的破坏,使得它产生偶然效果。水墨进行过程中,也根据题材、构图采用的办法不一样。主题性绘画也有水墨,水墨试验也有水墨,抽象水墨也有水墨抽象和具象。同时在一个画面里多种组合的也有。

水墨作品用传统的水墨不断地变换材料,如水墨可用生宣、熟宣、绢的、木板、一般的用纸,还有金属材料与新型的材料。有一些反复破坏以后新制作的材料都有可能在我画的过程中实验了。展览只是冰山一角,有所体现。水墨量比较大,从写生到创作,从写生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再到一些自由发挥,无所谓什么形式,偶然效果。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AI时代艺术思考与创作应对

在超高速算力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快速检索到我们能想得到的所有的资料,并快速分析整理,还可以提出我们想不到的问题。在本次展览绘画前期构思体验生活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人工智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DeepSeek在2024年腊月二十七轰动了世界,大年初二我就有两篇短文《狼来了》,提出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人工智能,并要超越它。在随后表现过程中,我也要尽量用综合材料,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知道的材料观念和方法都可以使用,都不妨一试。像毕加索、齐白石那样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这就是“形、神、道、教、无”的无限轮回。人工智能会推进加速这个过程,出现偶然效果,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突破的可能性。从高原到高峰,总是需要一部分人来做的。我的创作在目前这个情况下,短时间不考虑大家理解不理解,我要在我创新思想比较集中的这一段时间抓紧创作,尽量的排除各种干扰。

如果跟我同道,我跟他尽量尽快沟通我思考这个方向的问题,如果是其他的路子,暂时我就不考虑了。在这个路子上利用人类以往的知识,站在人类以往知识宝库之外,向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在我们体力脑力、行动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创新突破,不计成本,不计得失,不计社会舆论,不怕有人反对,不怕有人不理解。这个展览我最近还在补充一些作品,但也可能赶不上这次展览,那就很遗憾了。

以后每一个阶段,如果有新效果、新想法、新探索,要拿出来被社会检验,最终被社会认可。后人的认可是决定性的,但是不由我们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寿命总是跟它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后人长久地认可,那就说明他的信息量大,它的创新程度对后人有指导作用。如果是陈旧的、模仿的、重复的,重复别人、重复自己、重复洋人、重复传统,那是没有前途的。站在DeepSeek的肩膀上,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流行的肩膀上,站在我们老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要坚定创新,不惜牺牲,创新理念、继续探索。这个展览虽然是40年丝绸之路的一个小结一个回顾,但是也是一个新的启蒙。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南北交流就是阴阳互补

钱晓鸣:你刚才讲到古今中外的传承,在你身上不仅有中外或者古今,实际上还是当代的南方和北方。因为北方的这种雄强和你跟南方水墨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刘文西老师的传统,还是你跟着方增先、吴山明老师的接触,这种文脉渊源在当代艺术家里面,你还可能是独一份儿,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跟南方和北方如此深入的接触。你怎么来看待你的这个传承和个性,个性语言中有这么两种东西的这种传承。

杨晓阳:我们所处这个时代,从受教育的时候是中西结合的。我南北方的老师都有,我父亲是学西画的,他的老师本身就是南北的一个结合。我老师刘文西是浙江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早已把南北方融为一体。刘老师有意地带着我不断地大江南北走访写生访谈。上海的画家老一辈我都比较熟悉,像朱屺瞻、唐云这些老先生,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少有人见过。北方像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这一批老先生我都是见过的。

我后来做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我也是敞开胸怀,拆掉围墙,走出去请进来,中国境内的各个画种,我都力图向他们学习,请他们来帮助我办学,丰富我自己的艺术。在长达40年的对外开放,我抓住机会,要打破西安的封闭。到了中国国家画院以后,更是集中了一批中国最好的艺术家跟全世界进行交往,跟全世界进行对话,所以这个南北之争、中外之争、古今之争,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它都是能够融为一体形成合力。

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体力不够。要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这个绘画艺术上,它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作品。作品的水平高低,跟一个人的本质上的才华是有关系的。在当代,我是被不理解的少数,画家里比较突出的就是批判我的人很多,但是赞扬我的人也有一部分很坚定。这个比例好像不理解的还偏多,但是有一个现象就是我早年画的不被理解的,后来逐渐地被理解了。早年画出来他们觉得非常不理解的,现在好像慢慢也没有说理解,也没有说不理解,就是不再提不理解了。一部分人认为有一定的特色,很特别,有理论支撑,有一定的说服力,可能在众多的画家的画作里还独树一帜,在社会众多大面积展览中还比较引人注目。我的展览和作品提出了新问题,也在逐渐解决这些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普及了,大家也就理解了。这还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我的创作有“量”“质”,把“想法”做成“精品”。有想法,有实践,有作品,作品有质量,有很深含量。作品可能影响的时间就比较长、耐看,发现问题多,给人的启示多,这样的作品才能留得下来。当然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天赋和你后天功夫结合才能产生好作品。我目前尽力排除杂七杂八的行政工作。有人说我的行政工作浪费的时间很长。我说功夫在画外。我一方面抓紧时间进行更多的艺术实践,另外一方面大量的行政工作,跟人打交道,跟社会打交道,跟国外打交道,跟历史打交道,凝聚下来的这些舍利子都是有质量的。这些东西和艺术结合,经历过丰富多彩生活的、有各种思考的人再来创作作品,会有帮助的。希望打破所有的界限,完成人的塑造,人的塑造对于作品是很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就能画出什么样的画。我现在还在过程中。

《人来人往》 (组画)纸本水墨 200cm×240cm 2025年

周秦汉唐西安相遇现代化上海

钱晓鸣:刚才讲到,你曾经跟着刘文西老师去上海,请讲一下你跟上海的渊源和你对上海的理解。

杨晓阳:以前我对上海不是很理解。周秦汉唐的西安文化,我身在其中。中华民族在上升阶段雄强博大的周秦汉唐艺术,在我们自己心目中认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精神状态。但是秦岭以北,地球南方、中国南方,这个南北是有差距的。雄强博大和温婉滋润这两个美学追求的概念和内涵不一样。

刘文西老师是个南北结合的人,一个南方才子在北方受到了北方山河壮丽的精神气质感染。刘文西作品总的来讲是以雄强、饱满而优美见长,但作品不乏南方人的细腻。

上海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经济发达、文化政治比较雄强的精神气质。在哲学层面,上海刚柔并济,阴阳互补,不走极端。因此对南方如岭南艺术、上海艺术我是接受的,刘文西老师带着我们去拜访这个城市朱屺瞻、唐云等老艺术家的过程中,是自然而然、很熟悉的无隔阂感觉。

另外,中国美术和中国医学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我父亲对于古代画论、古代文史也是行家里手。父亲在古都长安长大,出生书香世家,他的精神气质和知识结构影响了我,我对南北方都不排斥,到了南方我也觉得很好,就包括现在。我对江南气候、餐饮都很接受。我也看到南方和北方的不同,可能互相认为是缺点,但相对地讲就是一种补充。南方的温婉,对北方雄强来说,互为表里,阴阳平衡。我的创作和工作中,对南北方概念基本上都是从正面树立起来的,没有矛盾,只有互为表里,互为阴阳平衡。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

在学习、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上海的艺术家往往给我带来一些不同于北方画家的知识和感受,对我帮助都是很大的。这次在上海,我希望能够跟上海的画界,和普通的观众进行近距离沟通。这次展览时间还相对较长,我相信,上海观众的感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我都会是一种滋养,也是我前进的一个动力。希望给上海的7月增加一个去处,增加一份思考,或者是在百姓生活中增加一个丰富的元素。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