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与我话养生”——马三立:要恪守这个“三不”
一
我与相声泰斗马三立多有接触——既有对他的采访,又有与他共同出席活动或观看他的演出……他那“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形象,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
相声界泰斗马三立
马三立出生于1914年,原籍甘肃永昌,回族人,曾在天津汇文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开始学说相声。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后来,他又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为师。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自1947年起,他常在北京、天津一带演出,已经受到广大观众追捧。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天津曲艺团,积极编演新相声,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在广大观众中有着很大的名气、很好的名声……
马三立的漫画
马三立的早期演出
1977年,他又回到天津曲艺团,再度焕发了艺术的青春。尤为难得的是,他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的功力,创编并表演了单口相声《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一系列的“拿手绝活儿”。他所表演的相声,让人们“当时乐了还不算”,并能“什么时候想起来还乐”,久久地回味不已。
1985年,他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单口相声《大乐特乐》。
1994年,反映他一生传奇经历的18集电视连续剧《马三立》播映。
马三立早期演出的相声
马三立对相声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对这一艺术优良传统的全面把握和全面继承,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在自然、散淡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马氏相声”。
二
也许是看淡了,也许是更清醒了,历经磨难的马三立虽然总让掌声四起、总让人群包围,但又总对这些纷至沓来的荣誉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掌声中,在人群里,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喜欢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马三立与侯宝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不断听到年逾古稀马三立的“笑谈”:
他是5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逢“六一儿童节”都要去这些小学讲话,还讲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他说:“我是为‘报酬’而来的,这‘报酬’是给我戴红领巾。”
他参加居委会组织的义务巡逻,每月两次,戴着红袖箍,在楼群、路口来回转,查看各户门上的锁,还要监督路口的停车……他说:“监督路口的停车可以,但交警就是不敢让我在路口值班,因为一有我就堵塞交通。”
马三立在居民小区值勤
我还清晰地记得,在2001年1月28日,今晚报社等单位主办了“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活动,地点在天津人民体育馆。消息一经传出,遍布四面八方的仰慕者纷纷前来,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我作为主办单位负责人也来到现场。主持人为赵忠祥、倪萍,参演人员有马季、杨少华、姜昆、冯巩、牛群、黄宏、李光羲、马玉涛、郭颂等,都是清一色的演艺界名流。马三立在节目进行当中,也登台为大家献艺,全场报以一阵又一阵的经久不息掌声……
马三立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现场
三
在我对马三立的采访中,留下很深印象的一次,是1986年6月在他的家里进行的关于“养生”的交谈。
当年,他已经72岁,一副瘦削的身材,面容清癯,两眼有神,举止自如,牙齿一颗也未脱落,身体十分健康。尤其令人吃惊的是,他依然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同陌生人接触时,只要随便一问姓名、年龄和工作,一连几年也不会忘却;背一段30分钟相声,只需四、五天就可以滚瓜烂熟,这是一般年轻人都望尘莫及的。
他的身体这般健康,得益于长年坚持运动。他每天清晨都练一套健身操,使周身得到活动,以至让他感到就像离不开穿衣、吃饭一样,在生活中也离不开健身操。
他还得益于时刻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情绪不好,往往会使身体招致种种疾病,无异于服慢性毒药;情绪良好,既可促进身体的健康,又可使得一些疾病好转乃至自愈,胜于吃良药。所以,不仅要坚持运动,而且要注意调节情绪,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他悟出了这个道理,给自己定下“三不”,即“不妄想、不妄言、不妄动”。
他要求做到的“不妄想”,就是尽力克制由私心引起的不正当欲望,赚不义之财、踩在别人肩膀往上爬以及向别人讨便宜等非分之念,他都不去想。那么经常想什么呢?他想的是自己不能像工人、农民那样创造物质财富,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创造成果,却可以不断表演几段高质量的相声,献给广大群众,尽上一份心意。
进而推之,他要求自己做到“不妄动”——不为不正当欲望去做各种过分的行动;做到“不妄言”——不为不正当欲望而胡言乱语。
平日,他时时都在恪守这个“三不”,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被很多人所赞赏。
这样使他免除了生动中的许多不必要烦恼。同事们都认为他“不琢磨人”,非但很少跟他“找麻烦”,而且十分乐于同他接近。平日,到他家串门的人很多,屋里经常洋溢着说笑声。
即便如此,他依然有时不能摆脱不顺心的事情。因为,“不如意事常八九”,对于任何人来说,在生活中所遇不顺心事情与顺心事情相比,总是不时地出现的。他当然也不会例外。
马三立从艺八十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现场
在这种情绪下,他又如何调节情绪呢?
首先,用意识调节。有时候,他与一些人产生摩擦,感到一阵阵憋气。怎么办呢?他经常反躬自问:“是不是误解人家了?”果真如此,他就立刻表示歉意。如果对方确实不通情理、惹事生非,他就用“制怒”的警言约束自己,尽量不生气,让心境平和。由此,使他在很多场合保持了情绪的稳定。
其次,用行动调节。有时候,他与一些人发生矛盾后,一时难以遏制,眼看就要顶撞起来了。此时,他总是主动避开,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找好友聊天,或是在屋里看书,或是到公园漫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火气“降温”了,对方的火气也“冷却”了,再去诚恳地凑在一起,常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也避免了情绪的强烈波动。
相声界泰斗马三立的塑像
这也是恪守“三不”才这样做的。
2003年2月1日,马三立不幸逝世,享年89岁,是一位长寿老人。遵照他的遗嘱,“毕生只想把笑声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依照穆斯林风俗给他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葬礼。
“毕生只想把笑声留给人民”——他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